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性及推动进路

2022-03-13 23:23文丰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粮食安全新型职业农民

文丰安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新时代,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治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落后于发展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二是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创新力不足;三是重产轻质问题突出;四是工作职能边界不够清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落后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投入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相对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在农村教育方面,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小农户难以嵌入现代化农业进程,主要源于:一是经营规模小;二是资金短缺且借贷困难;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制约了农业发展,表现在:一是传统农作物种植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高;二是年老的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且精力有限,导致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非常不理想;三是农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难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面对以上突出现状,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大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需要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一要提升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二要健全管理体系,三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四要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上,一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公共服务的相关设备设施、场地等建设,三要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在推进农业科技应用方面,一要重视科研体系构建,二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三要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当前,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一要加强制度保障,二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要抓牢教育环节,二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机制,三要构建优秀人才回流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治理;治理体系;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新型职业农民;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0;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22)01-0043-11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1]。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致力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对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更是事关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问题。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重大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农业领域的现代化治理,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农业现代化能够大力提高农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当前,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迅猛发展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在“四化同步”的历史转型过程中已成为短板和难点所在,这要求我们必须紧抓农业现代化这个发力点,补齐短板,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在我国,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更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以及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重要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及改革开放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作为一个农耕大国,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现代化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解决各时期的农业及农业现代化问题。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处于初步探索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各种规模化和产业化形式出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增加农民收入等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并采取各种政策举措解决农业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困难。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至此进入了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时期,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以及工业化同步推进,成效显著,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九大之后农业现代化进入加快推进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肯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要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用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朝着高质量和高标准的方向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此促进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际上,农业现代化治理的核心要义是推进农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步入深水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许多新变化新特征,比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小农分散经营格局改造,这就要求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提高推动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构建新型农业治理体系来进一步优化农村的治理实践。因此,研究当前我国农业现代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分析其存在的梗阻以及成因,找到今后農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路径,将有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持续发展,也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并有助于推动中国整体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学界关于农业现代化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三农”问题的研究热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学界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特征及发展道路三个方面。

其一,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研究。陆学艺认为,农业现代化应该包括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高度优化、农村就业结构的多样化和高度化等[3];冯治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定义为农村经济、文化、政治现代化以及农村社会现代化[4];郭新宇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从相对性理解农业现代化,源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和赶超,源于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相对地位和要素交换关系的变化[5];蒋永穆提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经历了一個动态演进的过程,正是农业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为我国工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三农”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也有了新的变化,农业现代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此,张希奇指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有两个基本解释:一是新农村建设,二是农村城镇化[7]。

其二,对农业现代化特征的研究。王乃明认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本形式的农业经营制度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突出特征[8];刘立仁认为,农民合作经济是当前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时代特征,从国家现行的政策导向、国际国内经验比较、农民合作经济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变化三个方面得以验证[9];王定祥认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要素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功能多样化、人工智能化等方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在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10];张新美认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构建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加工、经营等产业体系,以新的绿色发展理念助推农业现代化和破解农业发展难题[11]。

其三,对推动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研究。沈琼提出,分析新理念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对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12];蔡英浩认为,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市场化经营改革实践是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要[13];钟真认为,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在理论研究以及政策实践方面,审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功能定位和内在机制有助于加快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14]。此外,有学者实证分析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因素,如王凤梅、郝锦花以山东省为例,指出新中国成立30年间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呈现城市向农村逆向流动的特点,这加重了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承载力,延缓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15];王成利认为,进一步保障和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将有利于激发农村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16]。

纵观学界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虽然对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时代特征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等问题的研究相对深入客观,但对于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的研究甚少。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新时代农业现代化治理的基本内涵以及重要意义,阐述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对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找准当前农业现代化治理方面存在的梗阻,并努力找出新时代做好农业现代化治理发展的推动进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农业现代化治理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治理的基本内涵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是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的,与资源、技术、产业密切相关,通过上述因素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引领农业生产。而从实现的过程看,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综合体,也就是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电气化、生态化、适度化以及科学化的有机整体,不能单独发展,也无法综合发展;从结果来看,农业现代化就是指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商品化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所谓农业现代化治理,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推动农业发展的能力以及构建新型农业治理体系,并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的新变化新特征,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式、宏观管理等方面推进创新,建立科学完善的农业现代化治理体系。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农业电气化、机械化程度加强,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而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电子机械设备代替传统人力手工劳动,在农业生产全程全面采用电子机械化作业,使人工体力劳动的强度降低,从而使劳动效率得到提高。(2)生产技术科学化广泛运用,这是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产品安全也得到保证,生产成本得以大幅降低。(3)农业的产业化逐渐加深。根据各地区农村的不同特点和市场需求差异,以农户为基础实施农业产业综合发展和经营从而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4)农业信息化得到进一步强化。当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应用到了农村的各领域和农业的各环节,农业信息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5)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农业劳动者是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国民教育程度的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得农业现代化得以更快的发展,这也是当前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6)注重农业生态的发展,强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一个较为重要的特征。可以说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但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新时代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意义

农业现代化是关系着整个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大事。在新中国成立早期我们党确定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中,就包括农业现代化这一基本目标,并且一直在为之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1.农业现代化治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对国家整体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致力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在我国现代事业建设中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建设农业强国,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推动农业现代化。就国内而言,就是通过补齐当前农业发展中的一些短板,这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虽然我国农业经历了历史性變革,取得了一定历史性成就,但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伟大目标,就一定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党和国家一直在积极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在增加粮食产量和保证粮食安全的现实问题导向下,积极致力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在党的领导下,各级地方政府要转变农业发展思路,通过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补齐农业发展方面的短板,以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为重点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新的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依据各个地方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和特色农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保障。就国际而言,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也受到国外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和影响,要立足国内的基础,利用好国际资源,发展好国际农产品市场,谋划好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战略,使我国农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的同时走向国际市场。

2.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乡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当前,农业和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比,步伐还需要加快,两者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差距较大。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能够强化以工补农、以城代乡,投入更多力量和资源到农业领域并优先发展农业,确保实现农业的工业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可以更快部署和更有效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而推动农业发生重大历史性变革和取得重要历史性成就。增加农业生产综合数量,促进粮食安全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通过农业领域改革推进和一体化设计,有效克服各方面的风险挑战,从而使农业得到更高质量的发展。

3.农业现代化治理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制度以及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启期,在国家治理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国内城乡差距还较大,生产力布局还不太平衡,农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等,必须要在现代化治理上下大功夫解决。在当前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农业治理的现代化道路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引擎。通过提高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我们党一直以来都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强化需求侧发展,努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健全农业社会化体系,这些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显示了农业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中的重要性。

4.农业现代化治理是国家基本安全的客观要求

做好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安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安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这关系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我们党历来都重视粮食安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在粮食方面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积极进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与时俱进地把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应用于农业领域;大力提升农业物资的装备水平;把好的物质技术用于提升粮食的生产能力;不断研究农业优质高产技术,加强粮食的多品种培育,促进了粮食单产的提高,在杂交水稻、小麦精量播种等方面加大了力度,使我国粮食生产方面的高科技水平得到了重要的提升;加强农业机械的改造,提升农机化水平,确保粮食的安全。这些都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也可以说没有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就做不到农业现代化治理的高质量保障。

四、农业现代化治理的梗阻及成因

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庞大,人口众多,可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治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农业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提升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

(一)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比较落后

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造成的农业经济管理局限仍然存在,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主要是受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理念创新不足。二是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创新力不足。农业经济体系创新性建设没有及时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对经济规律的把握不够,农业营销的压力较大。加上一些地区科技水平不高,使得农业现代化建设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三是重产轻质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受传统农业管理上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人们往往更看重农产品产量,而忽视质量,这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而会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整体建设。四是工作职能边界不够清晰。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具备执法权却执法,各部门对于自身职能无法清晰划分导致基层政府机构职责存在一定的混乱。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

虽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完成之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有所好转,但与城镇相比农村在基础设施方面还略显不足,基本公共服务也相对滞后,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制约因素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上投入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农村供水供气普及还未完全到位,有数据显示“农村供水方面,2019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82%,低于城镇16个百分点”[17]。村内道路建设依然滞后,网络通信等设施未实现全面覆盖。有些产地批发市场和鲜活农产品直销基础设施配套落后,物流经营成本较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地一些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上各个地方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农村缺少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垃圾集中处理和污水处理能力十分有限,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也比较严重。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相对于城市而言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以医疗卫生为例,2018年全国乡村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床位数分别只有4.63人、4.56张,仅相当于城市的42.4%、52.4%[18]。三是在农村教育方面,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仍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是突出短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和农民工参保率低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农业现代化治理水平的提升。

(三)小农户在嵌入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在我国小农户大量存在,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农情。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小农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争论的理论话题和重大现实问题。长期以来,小农户一直被视为落后的农业生产者,得到的资源也非常有限,在农业经营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是经营规模小、资本投入少、效率较低、现代化科技应用总体水平偏低。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环境下,小农面临的现实困境也越来越突出。一是经营规模小。中国目前有2.2亿农户,户均经营规模只有0.5公顷,加上流转的土地户均大约是0.7公顷[19]。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下的农户占比为98.51%,且85.43%的农户经营面积小于10亩[20]。小农户经营耕地规模有限且分散,一方面阻碍小农户对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另一方面同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二是资金短缺且借贷困难。小农户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需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但农村借贷相对比较困难,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分布较少,很多小农户往往因为经济实力较弱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而无法获得贷款支持。另外小农户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少,家庭资金储备有限,日常开支加上昂贵的生产资料和地租,使小农户往往会出现较大资金缺口,很难进行扩大再生产。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略显不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现状已经日益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绊脚石”。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供给主体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小农户的经济利益。

(四)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无论生产工具多么先进,也需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的有效使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先进生产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当前,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治理。一是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整体水平偏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学历水平较低、文化素质不高,在农业生产中深受小农意识的影响,缺乏专业技能,仍然延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依靠多年积累的农作物种植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高。二是受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是年老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不仅缺乏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精力有限,导致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和应用状况非常不理想。三是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无论在发展、收入、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分配等方面,均落后于城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难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谋求生存,导致农村“空心村”、农村老龄化等问题的出现。

五、新时代农业现代化治理发展的推动进路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时代,积极探究农业现代化治理进路,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农业治理体系,大力提升现代农业治理能力,从而高质量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一)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通过管理的手段把控农业生产总过程,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21]。在现代化社会的背景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一是要提升地方领导重视程度。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与落实效率是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部分,只有地方领导对国家的相关涉农政策与经济措施认识透彻并落实执行,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村经济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高效进行。这要求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学习新的管理理念,促使农村经济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健全管理体系,明确工作职能。全面促进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保障工作过程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和自身的监管力度,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工作环节进行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监管,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效率。三是明确工作职能。以专人专岗、专人专责的方式明确其自身职责,下发工作指标,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四是要提高工作人員综合素质。对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并进行一定考核。对相关专业人才,加大招聘力度和吸引力度,储备相关管理人才,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就必须补短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弱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上,一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方面,要加快推进农村水利设施、智慧农业设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要以加强综合基础设施(如交通、农村物流、电网和电商等)建设为重点,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全面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治理,注重农业废弃物等资源再利用的设施和机构建设,注重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发展环保、绿色、恒生舒适的农业农村。二是要加强公共服务的相关设备设施、场地等建设。从增加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和构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两方着手,以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标,加强推进学校、医院、超市、乡村文化、娱乐等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多个公共服务方面的水平。完善农村医保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根据各地实际提高保障标准,同时要注重构建出可持续、兜底线、全覆盖的社会保障网。要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并轨,让群众办事不出乡、少出村。三是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要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做到有专人管理,有制度管理,有钱管理,管理不好要追责处理。使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在运行管护方面做到规范化、专业化和制度化。

(三)推进农业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是破解各种难题的有效方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通过在农业中应用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的有效发展,提升农业的竞争优势,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是要重视科研体系的构建,发达国家很重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在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科技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贡献率。只有重视科研体系的构建,才能加快农业新科技、新装备的研发效率,推动农业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22]。二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和结构,重点强化产品质量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技术创新和农业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创新。加快推进有利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技术供给。三是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本土农业科技人才,使当地农民充分掌握农业先进科技。构建人才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支持,既要引得进来人才,又要留得住人才。

(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化大生产必将把传统小农经济“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23]。但其否定的是私有制主导下的小农经济,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小农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在我国的农业经营群体中,小农户占绝大多数,这与其他国家不一样,他们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能否激发小农经济活力,拓展小农经济发展空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所以说无论是从我国基本国情还是现实出发,都应该探索有效途径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小农户对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当前要实现小农户和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一是要加强制度保障。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小农户更多的政策支持。完善财政支农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和完善小农户贷款担保体系,缓解小农户借贷难的问题,向小农户提供更多惠农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支农对我国现代農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二是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24]。因此,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小农户作为主体,以村社集体的统筹以及组织作为基础,努力使现有农业技术与服务为己所用,从而实现“宜统则统、宜分则分”这样的规模化经营。要注意重点扩大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主产区的土地规模经营。要主动引导农户积极配合,建立起以农耕者为主体的土地流转以及经营制度,通过土地开展多种方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合作社等多种农业经营主体,从而将小农户们组织起来,为小农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和农资、农机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要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帮助小农户解决产前、产中、产后中各环节的关键问题。

(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是主体,只有农民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效果才能更加明显,农民是振兴乡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主体,农业的现代化治理更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只有拥有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农民,才能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农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产生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条件[25]。培育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是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一是要抓牢教育这一环节。农村人口素质的普遍提升根本上依赖于教育,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采取多种长效的办法和举措以确保农村每个适龄儿童都有学上并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在职业技术培训上加强对我国农耕、民俗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学习,提升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二是创新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机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保障农民职业教育得以落实。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效多元教育机制,一方面提高对于教育机构的资源整合和利用,引导企业和农民共同建立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建设与宣传,使农民更深入地了解与接受有关理论知识。在培育内容上也要对不同水平农民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进行针对性培养,突出产业性与专业性,让农民学习到真正所需的专业技能,推进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之间的有效连接。三是构建优秀人才回流的动力机制,吸引外部人才流入是改善农村人才匮乏现状的有效途径。加强对于各种人才的有效吸引,通过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吸引一些高等院校的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将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使其自身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2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2020-11-04).https://cpc.people.com.cn/n1/2020/1104/c64094-31917780.html.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2021-11-16).http://www.npc. gov.cn/npc/kgfb/202111/35a842e8fd9e4740b256369471b305ee.shtml.

[3]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54.

[4]冯治.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13.

[5]郭新宇,薛建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与“十三五”发展取向[J].经济研究参考,2015(55):17-23,29.

[6]蒋永穆,卢洋,张晓磊.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演进特征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9(8):9-18,113.

[7]张希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6):218-219.

[8]王乃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5):513-517.

[9]刘立仁.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及时代特征初探[J].农村工作通讯,2012(11):54-56.

[10]王定祥,谭进鹏.论现代农业特征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J].农村经济,2015(9):23-28.

[11]张新美.论绿色发展理念与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2019(6):26-27.

[12]沈琼.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挑战、引领、重点与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1-90.

[13]蔡英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现实需要[J].人民論坛,2017(5):92-93.

[14]钟真.社会化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基于理论与政策的梳理[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2):92-109.

[15]王凤梅,郝锦花.1949至1978年间以逆向为主的人口流动对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1(4):29-34.

[16]王成利,徐光平,杨真.土地流转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基于家庭代际教育投资视角[J].改革,2020(10):128-140.

[17]吉蕾蕾.今年底全国农村集中供水率将大幅提高[N].经济日报,2019-01-16(4).

[1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EB/OL].[2021-10-12].http://www.stats.gov.cn/tjsj/ ndsj/2019/indexch.htm.

[1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EB/OL].[2021-10-12].http://www.stats.gov.cn/tjsj/ ndsj/2017/indexch.htm.

[20]吕一清,张东生.如何有机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户分化的现实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20(11):116-127.

[21]郭志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评《农业经济管理》[J].植物检疫,2020(6):89.

[22]高强,曾恒源.“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与政策取向[J].中州学刊,2020(12):1-8.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 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N].人民日报,2015-05-27(1).

[25]许经勇.农业现代化与新型职业农民[J].北方经济,2019(12):4-7.

(责任编辑 王淼卉)

3442500338281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粮食安全新型职业农民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