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晴天》文本解读

2022-03-13 14:07范于青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内心题目文本

范于青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那个星期天》是著名作家史铁生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中的节选部分。这是一部典型的自传体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周末,作者期待着母亲带自己出去玩,却被母亲一次次耽搁后内心情感的变化。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必定包含着作者自身的影子,而自传体小说尤为如此。那对于这篇文章,我们该如何进行解读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一、整体把握,在初读课文中明确解析方向

从这篇课文的题目来看,我们无法从中获取到众多的相关信息,会触发学生对这篇文章内容的好奇感,并容易引发学生内在的猜测:那个星期天究竟怎么了,值得作者专门为此写一篇文章?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是否对作者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对文本进行整体初读。课文在开篇之际,作者就直接点明:“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由此,我们或许可以从相关的重点词语感知到作者对于下面要写内容的整体评价和感受:这是一次“盼望”,而且是“我的第一次盼望”,而发生这样情况的是“星期天”,更为关键的是“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几乎是一整天。从下文中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里的“盼望”所指的是:“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

通读完课文,我们对于整篇课文内容的把握就可以基本形成: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期盼着母亲带着他出去玩。事实上,从课文行文的结构来看,这样的内容概括还可以借助于跳读课文,或者统整开头和结尾部分,尝试运用一句话加以提炼和概括:一个小男孩第一次盼望,彻底泡汤了。此时,笔者心中不禁涌现了这样的问题:为了凸显这次期盼的重要性,为什么作者不用“我的第一次盼望”作为题目呢?这样岂不是更加明了、直接吗?由此,再次阅读课文就能关注到这篇课文在行文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整篇文章中,作者反复运用了“那”“那个”这两个词语。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种巧合,这种看似絮絮叨叨的表达方式,究竟蕴藏着作者怎样的表达意图呢?只有探寻到这样的问题,才算正式走进了文本。

二、细节品味,在深入洞察中品析写作方法

作为一篇典型的叙事文本,而且篇幅相对较长,作者必然会暗藏一定的主线于此。如课文一开始,作者就用一连串的语句,抒发了自己对于星期天的期盼之情。作者指出“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并用“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将蕴藏在内心期盼的程度,以及内心的焦急、期待、兴奋之情跃然纸上。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种原本程度极深的情感逐渐变得淡薄,最终化为了泡影。从时间的变化来看,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变化,也有着清晰的路径可循:从原本的盼望到希望,从希望逐渐变成了失望,而到了最后则以绝望而宣告“盼望”的结束。

在时间推移之下,作者将事情的描述一共分成了三个时段:从上午到下午,再到黄昏,而上午部分还可以继续细分,以母亲买菜的前后为界限。除此之外,我们在解读时,还需要充分关注作者在不同时间段所采用的不同的写作方法,充分考量三个元素:在什么时间,当时是怎样的情绪,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这种情感的。如上午母亲买菜之前,作者由于充满了期待,所描写的语言也是轻快的:“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无须进行深度开掘,语言的节奏感就将作者内心的期盼之情展现了出来,并相机折射出内心的激动与兴奋之情。在这个时候,作者也是展现出与母亲表现相匹配的状态,变得欢呼雀跃起来:“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作者这种精妙的描写和表达,就运用了孩子独有的特点和表现来展现内心世界。

除了暗藏其中的时间线索之外,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还需要从细节入手,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如作者始终强调“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因为这最终是一次没有实现的“愿望”,但一开始在作者的心目中还是占据了较大的分量,这些从作者所运用的关键词语来看,就可以窥得一斑:“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都不会错”“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那天……到底是让我盼来了”,通过这些语句我们就不难看出,作者蕴藏在语言之中的坚定决心,在朗读时更应该将这种语气语调表现得更加清晰,将作者这种反复性强调的写作方法,与内在的情感进行高度融合。我们只要多读几遍,就能够体会到这些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巨大作用。

从这个角度再回到篇章结构,我们就能够明白,这篇文章的开头运用如此多的笔墨,极力渲染作者内心涌动着的“盼望”,其核心用意之一,就是为下文随着时间推移之后内心情绪的变化而埋下伏笔,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另一个核心用意,则是与最后的“绝望”,形成高开低走的情感落差。

三、广泛延展,在揣摩言外之意中探寻文本主题

回顾整篇课文,随着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感受到了一波三折的起伏,伴着作者的文字,一起经历了从盼望到最后绝望的思维过程。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学生需要经历从整体把握到细节探寻,再回归整体的基本规律。为了更好地总结、回味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尝试像放电影一样,回放课文中所描写的场景,然后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在课文的结尾之处:“男孩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语句中充满了满心的委屈和失落,再重新关注课文的题目,我们不禁要思考: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星期天?这样的星期天,对于一个原本充满希望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于是,对于在第一板块中提及的问题——为了凸显这次期盼的重要性,为什么作者不用“我的第一次盼望”作为题目呢?这样岂不是显得更加明了、直接?那课文的题目《那个星期天》与“我的第一次盼望”究竟哪个更好呢?事实上,这篇课文虽然是以“盼望”为主线,也展现了作者盼望的情感变化,但如果以“我的第一次盼望”为题,就显得十分直白,而缺少了应有的那种含蓄。而作者所选用的“那个星期天”,一方面以孩子难得的一次休息日,与作者一开始内心的期盼之情形成深度对比,让读者在阅读了文章内容之后,与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沟通,预留了多维的空间。

对于作者而言,这是第一次盼望,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更是一场令人神伤的经历。虽然童年是孤独的,时光是寂寥的,但对于我们当下的每一个读者而言,课文中作者的期盼又显得如此渺小,甚至是不值一提。那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要求,却在作者的心目中拥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重要性呢?而母亲为什么连这样一个对于每个孩子最起码的要求都不能满足,甚至是借助各种借口一拖再拖呢?……这就意味着,这篇课文在表面意思的背后,其实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内涵,需要我们在解读中加以思考,甚至需要联系资料、相互研讨之后才能得以解决。此外,跟许多读者在初读课文之后一样,对课文中这个带有欺骗性质的母亲,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抵触情绪,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母亲的艰辛和无奈,其实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母爱。事实上,那个时候还没有双休日,人们总是要将一个星期的事情,全部集中在周日完成,这种操劳,其实正是这篇课文中的母亲所展现出来的状态。只有这样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那个时代独有的情感。

从整体认知到细节方法,最后到体悟文本的情感内涵,这才是解读一篇文本的应有之道。■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朝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3089500338202

猜你喜欢
内心题目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追根求源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一块生锈的铁
拥有强大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