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田里的野草

2022-03-13 22:14诺尔曼·白求恩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炮弹野草老汉

诺尔曼·白求恩

五月里的一个早晨,保定郊外的一块农田里,一位锄草的老汉把弯了半天的衰老酸痛的腰伸伸直,拄着锄头凝望远方。

他的脸晒得黝黑,眼圈周围皱纹丛生,好几道深深的沟纹显现在腮帮上,越过他那干瘪的嘴角。他光着脊梁,下身穿一条打了补丁、褪了色的青布裤子。两只脚赤裸着,头上裹一块毛巾,白发从毛巾底下露出来,依然浓密厚实。

“唉,”老汉叹口气,“日子可真不好过呵。”他煎熬着,饱尝困苦。起先,他犯了咳嗽毛病,好像压根儿就不会好转似的。接着,他的独生子又参加游击队打仗去了,撇下田园无人耕种,只好由他出来干活。随后,日本鬼子穷凶极恶,夺走了他的一半收成,一个子儿也不给。

他一生所遇到的桩桩不称心的事,对他来说,都成了这种或那种野草。咳嗽毛病——是一种野草;他不得不又到地里去干活——是一种野草;儿子不在身边——是一种野草;日本鬼子——是一种野草,而且是一种个儿最大的野草。

老汉脑子里想的尽是野草,但也浮现出一片广阔葱翠的田野景象。这就是中国。依他看来,他的整个国家就是一片广袤无边的农田。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孳生着犹如敌人一般的杂草,正在肆无忌惮地窒息着嫩绿的玉米的生命。

太阳越升越高,老汉又埋头锄草。锄到一垄尽头时,他突然愣住了。田边有个奇怪的大窟窿,当中竖起一个顶端削掉的大黑萝卜似的玩意儿。

他一时猜不出那是啥东西。后来,他想起来了。对,没错儿!是颗炮弹!那是日本鬼子用火车从北平运来的。

他和他的街坊常常谈起那些大炮,多可怕的武器啊,敌人有多少尊大炮啊,而咱们的队伍却一尊也没有,真叫人遗憾。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确实有那么一尊,只有一尊。那是上个月袭击敌人时掳获过来的。他记得有一次他的儿子偷偷回家来跟他提起过它。想起这些,老脑筋里慢慢琢磨出一个主意。

他小心翼翼地把炮弹抱起来,把它放进一边的驮筐里,另一边装些泥土保持平衡。接着,他用树叶盖住炮弹,把它藏得严严实实,就赶着毛驴走出庄稼地,踏上那条漫长而灰尘扑扑的道路去寻找他的儿子。

那一大块方格图案的绿油油的平原一直延伸到遥远昏暗的地平线。沿路草丛里长着风信子和粉红的竹桃花。交叉的水渠里,棕色的水几乎没有流动。白杨和垂柳矗立着,闪闪发光,伞状的青枝绿叶纹丝不动,高耸直入宁静的碧空。

他催赶毛驴一里又一里地朝前走。晌午了,天可真叫热。大汗淋漓,在腮幫上往下流成了一条条小溪流。他焦躁地用毛巾擦了又擦,又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傍晚时,他终于找到了游击队。游击队员们欢呼着迎接他,他从人群中一眼就瞥见了儿子。他对儿子说:“小子,我给你捎来一样东西。”他弯腰把炮弹捧在手里,和蔼地说,“我是在地里找到的。我把它给你们捎回来了,你们可以再用它一次。”

人群一阵沉默,接着阵阵笑声从他们嘻开的嘴巴里爆发出来。街头响彻他们爽朗的欢笑声。

老汉不吭声,困惑地瞧着他们,脸上闪现一丝摸不清头脑的神情,正如乌云划过天空一般。他瞧瞧这边,又瞧瞧那边。真是莫名其妙。

他忧郁不快地瞧瞧那些战士,瞧瞧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们谁也说不出话来,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他们相互捶捶后背,或者乐不可支,瘫在对方的怀里。老汉拣起缰绳,开始把毛驴牵出那个团团围住他的哄笑的人群。

儿子感到气氛不大对头,首先止住笑。他用手揪住老汉的袖子。转身对大家说道:“同志们,我们都应该感激我爹。他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对,对,”大伙儿喊道,终于领悟到老汉的误解,全都明白应该不让他伤心。“对,您是个好的战士。我们都很感激您。”

老汉又高兴起来。这一天,他根除了一棵硕大的野草。他为了把中国的大地扫得干干净净而尽了点力。

(选自《世界文学》1979年第5期,梅绍武译,有删改)

读与思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他在中国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呕心沥血。同时,他还是一位充满温情的革命者。1939年,他在我国晋察冀边区忘我工作的间隙写下《沃田里的野草》这篇小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

这篇小说取材于我国晋察冀边区,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军民。文章把中国比作“沃田”,表现了对中国的热爱;把敌人比作“沃田里的野草”,表现了他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仇恨。

读与悟

1.设置起主导作用的线索。

线索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能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在叙事性文艺作品中,线索贯串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其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串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如“沃田里的野草”概括了故事发生的场景,同时承载着主人公强烈情感,还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暗含着老汉除去“野草”的决心,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恰当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换句话说,比喻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沃田里的野草”既指老汉耕作的“沃田”以及沃田里的野草,也喻指老汉心中桩桩不称心的事,还指代中国土地上的敌人。“依他看来,他的整个国家就是一片广袤无边的农田。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孳生着犹如敌人一般的杂草,正在肆无忌惮地窒息着嫩绿的玉米的生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整个国家比作农田,把敌人比作农田里的杂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敌人对我们国家的侵略和危害,表现了老汉对敌人的仇恨,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也为下文写老汉运送“炮弹”的情节作铺垫。

3.运用描写刻画人物。

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其关键在于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写。此外,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动作里体现出来,人物的行动应当表现人物的性格。因此,描写人物动作的目的就应十分明确,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文中第二段就运用了外貌描写,描写了老汉的脸色、皱纹和穿着;细腻地刻画出一个贫穷、勤劳的老农形象。第十段的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再现了老汉运送“炮弹”的过程,写出老汉对“炮弹”的重视,他的小心谨慎,表现了他朴素的爱国情怀。

猜你喜欢
炮弹野草老汉
小心野草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刘老汉笑了
装填炮弹
我种了一棵野草
一束野草
“炮弹”表妹
骑炮弹飞行
吴老汉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