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着眼 细处着手

2022-03-14 00:35郑祚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王老师文本比赛

郑祚芳

听闻省特级教师送教下乡,欣喜有嘉,和同行赶赴县城,聆听了省特级教師王亚丽的语文课《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后,不由得让人佩服,让我深刻地领悟了“大处着眼,细处着手”这一理念的教学,于细微处见真功底。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标就是“读出情感,领悟表达”。何能真正达标,王老师采用的是“大处着眼,细处着手”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认知渐进:“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

一、大处着眼,让学生读好书

1.背景入手,让学生“悟其意”

看到课题,必然想到小嘎子与胖墩儿为什么要比赛摔跤?这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认知起点。于是教者开课说:“我最近正看一本书,叫《小兵张嘎》,你们知道张嘎吗?从哪里知道的?里面有些什么人物?小嘎子和胖墩儿为什么要比赛?”等,让学生捡拾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学习起点。

2.精彩范读,引发读书兴趣

我们知道“亲其师,信其道”。在授课前,老师面对陌生的学生,从什么样的角度去消除他们对老师的陌生感?王老师选择了范读。教师清了清嗓子,字正腔圆,绘声绘色,像一位魅力十足的评书师,把课文读得活灵活现,学生在老师眉飞色舞的范读中,轻而易举地走进文本,感悟内容。为了让学生迅速流利地读好课文,进入角色,教者抓住了文本语言的特点:北方方言特别多,儿化音不易读准确来有意强化,让其读出了词语的味儿。学生初次这样读,所以兴致勃勃,读得有滋有味,调动了他们的兴趣。

二、细处着手,让学生读懂书

1.品读语言,走入人物内心世界,让学生“悟其情”

作者描写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共用了8句话,采用的是ABAB式的句式,这是文本的表达特点。老师在引领学生感悟人物形象的时候,抓住这个关键,用对比读的方式让学生厘清文章的结构和比赛进程的程式,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然后告诉学生:“读书要用心灵朗读,要沉下心来读。”让学生自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猜读,入境入角色:“小嘎子、胖墩儿他俩各在干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他们的动作、语言等”,猜磨每句的内涵。让学生把书读到心底去。用读者的心灵去靠近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融通融铸,这既是读书方法的教育,更是写作方法的教育。

小组交流时,再进一步让学生带着所得去品读语句,挖掘词韵,如“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表演,师生赏读。体会他是什么样的嘎子?如俩人对阵时,让学生猜猜:“此时此刻,小嘎子心里会想些什么?”这问题一出,孩子们便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我得乘其不备,智取”;有的说:“我要出奇制胜”;还有的说:“找出胖墩儿的破绽才会获胜”。如此深入地揣摩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特点就水到渠成了。

思——品情,想——品味,以读来促悟。学生从字面上“猴儿似的”,看到了小嘎子的机灵敏捷,富有心计。体会到了人物形象,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的思维矗立起来,发展起来,这样学起语文来更有趣了。回眸这个过程,老师立足于阅读,让学生由初读,熟读再到品读,达到了教学目的,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摆脱了旧式的老师不停地追问,学生不停地回答的模式。

2.破点词语,悟出文章精彩的表达手法,让学生“悟其法”

当学生说到胖墩儿是一个很有实力,很难对付的角儿时,老师次次追问:“从哪儿看出胖墩儿是个惯手?”孩子们找出了“塌、合、鼓”三个动词并谈了自己的体会。老师小结:从这些具体的动作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膀大腰粗”的胖墩儿,寥寥数语不漏痕迹地指导了写人的技巧。再如,在摔跤过程中,俩人不同的动作描写“推、拉、拽、顶、扳”和“推、别”,让学生抓住这些准确生动的关键词,体会不同的动作不同的人物特点,最后归纳,点破写法,让学生在有意注意中学习到写作技巧。

语文这一学科,只有从大处把握学科特点,以本科教材为载体,从细处着手,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主,以语言的学习为中心,才能凸显语文的学科特点。王老师为我们呈现的就是一堂扎实而原生态的语文课。

3433500338227

猜你喜欢
王老师文本比赛
奇妙的旅行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有趣的动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