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知共融,促进体悟

2022-03-14 12:17肖峰
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物理策略

肖峰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施教,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深度的思考。文章主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参与体验活动、利用物理学史、小组共学、以情感染学生这五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初中物理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   情感教育   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将“知”“情”融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学习,降低学习难度,突破学习障碍。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究求知、调动情感的支撑与保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学习效率才会大幅提升。学生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会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通过趣味的案例、生动的现象,主动探究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物理规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样的方法刺激学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能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更好地发展科学思维,提升创造技能。教师还要按照学生的兴趣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要选择典型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疑问,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进而主动投身于知识的探究中。

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内容时,笔者为学生表演手影,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产生了表演手影的欲望,笔者顺势提出问题:“手影是如何产生的?为何影子总是在物体背光的一侧?”笔者以问题驱动学生学习、思考,投入光的直线传播问题的探究中。笔者还分别展示了城市夜景中的探照灯、室外演唱会射向夜空的激光束、早晨阳光穿过树林照在地面上、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较暗的房子里等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并提出光的直线传播的猜想。在交流讨论中,学生会积极分享生活中其他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为自己的猜想提供例证与支撑。

此外,教师要从生活中选择富有趣味的内容,让学生感受有趣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如在教学《光的折射》内容时,笔者向学生展示“折断”的铅笔、“升高”的硬币这两个实验:一是将铅笔置于盛满水的玻璃杯中,让学生从侧面观察杯子,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二是在空碗中放置一枚一元硬币,并使其刚好被碗的边缘挡住而看不到,在保持眼睛与杯子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在碗中慢慢添水,当水面升高后,学生就慢慢看到硬币了。这两个神奇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自然现象,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之感。

很多物理教师想用较短的时间呈现最佳的实验效果,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增强效果,为学生展示课前录制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其中蕴含的原理。

如在教学《摩擦力》内容时,笔者让一个强壮的学生与一个瘦小的学生拔木棒,为增强实验现象,笔者有意识地在强壮学生的一端涂抹滑石粉,结果瘦小的学生取胜。这样的实验能引发“悬疑”,让学生产生探究摩擦力知识的兴趣。

二、参与体验活动,获得形象理解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探究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发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情境时,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需求,还要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获得形象化的理解。

如在教学《二力平衡》内容时,笔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为什么扔出去的铅球、投出去的篮球会落向地面,无人机却能停在空中不动?”这种生活化的问题能让学生产生疑惑,引发学生对物体受力的状态产生探究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既蕴含神奇的物理原理,又包含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乐趣。受制于学校的实验条件,教师要因地制宜地选取一些简易的生活物品,设计成本低、实用性强的实验。

如在教学《静电现象》内容时,笔者演示摩擦起电的实验,先用玻璃棒靠近纸屑,再将玻璃棒摩擦丝绸,再接近纸屑,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玻璃棒第二次为何能将纸屑吸起来?”“什么叫摩擦起电?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带电的性质是否相同呢?”等问题。通过有趣的实验,学生对探究摩擦起电会产生高涨的积极性,对物理知识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引领学生快速进入物理学习状态,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分析生活问题。

如在教学《汽化和液化》内容时,笔者分别展示了两幅不同角度、不同条件下晒衣服的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图片,知道了蒸发速度与表面积、温度、空气流动速度有关。教师通过结合生活实例,能让学生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此外,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对知识点加以拓展延伸,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物理學史,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物理学科在一大批科学家的推动下,得到飞速的发展。书本中的知识虽然是冰冷的,但背后是科学家对物理知识诚挚的热爱,伽利略、焦耳、爱迪生、霍金等一大批科学家不仅发现了物理规律,他们的发明创造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的生平,让学生体会他们不懈奋斗、不畏艰难的精神,还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近代的高铁、港珠澳大桥等,让学生了解这些闻名于世的成就中蕴含的各种物理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在教学《浮力》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阿基米德的有趣故事,使枯燥的阿基米德原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用弹簧计测量浮力大小”的实验,进而明白物体的浮力与排出的液体体积、密度有关。

科学家探究求知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的,他们也遇到很多阻碍,有过多次失败,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坚强意志。同时,学生通过物理学史,能了解科学家探究求知的过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归纳法等科学的方法探究规律。如“马德堡半球实验”,17世纪,马德堡市长格里克将两个半球内的空气抽掉,使球内的空气粒子数量减少,球外大气能将两个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从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这个实验转换了思维,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现象。

四、小组共学,实现智慧碰撞

班级授课能节约资源、提升效率,但教师往往独霸课堂的话语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引领学生参与小组协作交流,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分享、交流,在探讨中形成结论,在“抱团”中实现思维碰撞,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更准确,学生在分工协作中也强化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地教授知识点,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被书山题海淹没,枯燥乏味的教学令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而小组合作能使沉闷的课堂变得开放、自由,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帮助学生摆脱负面情绪,学生在交流中能取长补短,更好地投入学习。

如在教学《摩擦力》内容时,笔者依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实验能力、思维方式将学生分组,并提出问题:“因受到地面的阻力(摩擦力),你在拉桌子时需要一定的力,而拉空桌子比拉装满书本的桌子更轻松,说明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很容易就能知道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随后,笔者又带领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在接触面相同的情况下,改变木块与木块的压力;在压力相同时,改变木块与木板之间的粗糙程度。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交流时能更准确、更完整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促进情感的交流、思想的迸发,形成有深度的见解。此外,教师要科学分组、分层设计问题,对学困生提出较为浅显的问题,对学优生提出开放拓展的问题,以满足多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以情感染学生,拉近彼此距離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主见,所以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理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形成平等、活跃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广博的专业学识、严谨求实的态度影响学生,给学生带来诸多正能量。如果教师态度懒散,对教学资源不加筛选,批改作业敷衍了事,就会给学生带来负能量,导致学生上课走神、作业潦草等。

在书山题海的重压之下,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的机会,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分数,忽略了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以有温度的教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爱心浇灌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信任。步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教师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长期否定他们,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失去物理学习兴趣。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尊重学生表达的观点,即使学生的回答错误,也要挖掘回答中的亮点,如思路新颖、角度独特、表达清晰等。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且物理又是一门比较难的科目,所以有些学生会感到吃力。这时,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多与学困生沟通交流,鼓励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疑惑,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温度。

总而言之,教师要融情施教,以情育人,实现情知共融,如在课堂上融入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相信学生、包容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差异化的教学让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秦彩萍.情感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运用[J].农家参谋,2019(3).

[2]胡苏鹏.基于情感教育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探究[J].情感读本,2018(12).

[3]梁高山.初中物理教学艺术谈[J].华夏教师,2016(2).

[4]赵永清.加强兴趣引导,学好初中物理[J].赤子(上中旬),2016(1).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初级中学)

3558500589243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初中物理策略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