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作业心理,设计有效数学练习

2022-03-14 12:17陈剑
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练习小学数学

陈剑

摘要: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途径,还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学生把作业看成了一种负担,厌烦作业、逃避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为此,文章着重研究学生作业心理的特点,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练习,以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作业心理 小学数学 练习

有些学生总是逃避作业,于是催学生交作业成了教师每天的“必修课”,还有些学生的作业总是马马虎虎,错误率很高。为什么学生这样厌烦、恐惧作业,把作业看成一种负担呢?作为教师,面对这样尴尬的情况该采取什么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业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生的作业心理,再设计有效的练习。

一、针对喜新厌旧心理,设计新颖化的练习

其实,每个人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学生尤其如此,他们非常厌倦陈词滥调,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数学作业也是这样,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会让学生厌烦,新颖别致的作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设计练习,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享受练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后,为了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温故而知新,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题: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如果在正方形内画尽可能大的圆,那么最大的圆的面积是多少?

这样的题目如果用常规的方法是较难解答的,学生必须想出新奇的解答方法。笔者引导学生把圆的面积公式S=πr2变换成S=  πd2,已知d2=8(平方厘米),所以可得S=3.14×  ×8=6.28(平方厘米)。只要授课突出新的特点,练习课有“新题目”,复习课有“新问题”,就能激發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针对图快厌久心理,设计精而趣的练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好玩、好动、好问的探究心理,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原动力。但是,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做事也缺乏耐心,难以长时间认真地完成作业,看到一大堆作业就会感到厌烦。针对这种作业心理,教师更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看到作业的趣味性。

(一)设计的练习要精炼

如果作业量多,学生势必会马虎、逃避,达不到作业的真正目的。有些教师为了应试,同一练习先后要让学生抄十余次,课堂练、课外练、单元复习练习、期中和期末练。这种机械单调的“炒冷饭”的作业方式,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怎能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呢?厌倦、懒惰、逃练等不良现象又怎么可能不发生呢?因此,教师布置作业不要图多,而要求精,即使必须多一点,也要化整为零,科学地安排练习的数量与时间,改变“课内满堂灌,课外多多练”的状况,精心设计有代表性、覆盖面大的练习,做到重质减量,择优筛选,尽可能将练习安排在课内。在课内无法完成当天作业的情况下,教师可将练习中的重点、难点放在课内,而将适中的练习留给学生回家处理,做到精而不俗,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如在教授“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习题:  >(   )>(   )>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习题:请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它的面积为10平方米(学生可以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习题:一个粮仓有粮食1500吨,运走     ,                 ?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先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再解决提出的问题。

这些练习针对性强,训练有梯度,给学生极大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作业的新领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设计的练习要有趣味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催化剂。学生好奇心强,求胜心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在作业中添加一些趣味性元素,如通过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各类小竞赛、模拟表演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做练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练习的效果,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笔者设计了“猜号码”的谜语:

出示:138□□6□□5□□

第1个□里的数字是5的最小倍数;

第2个□里的数字既是2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

第3个□里的数字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第4个□里的数字既有约数3,又有约数2;

第5个□里的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第6个□里的数字既是奇数又是质数,还是9的约数;

学生积极性高涨,不一会儿就猜出了。笔者又问:“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不能也用猜谜语的形式让老师猜一猜你们家长的电话号码呢?”教室里更是热闹起来了,学生都非常积极,埋头设计谜语。这样快乐、有趣的练习,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约数和倍数”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针对求变厌枯心理,设计灵活性练习

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学习。研究发现,学生一旦失去了好奇心,就失去了探究的动力。但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学生,兴趣很不稳定,求变厌枯的心理非常明显。所以学习了新知后,如果教师设计的练习毫无创意,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对这样的作业产生抵触情绪。为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从不同的层次观察、分析、综合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设计相关的且不一样的练习。如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题目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针对求广厌窄心理,设计多样化练习

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他们大胆,敢于想象,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活动能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各类事物,获取多样化的信息,并从中受到不同的影响。学生喜欢广阔的天地,不喜欢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和思维里,这样的心理在学习数学时尤为明显。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领着学生走,学生被禁锢在课堂这个小天地里,思维方式受到限制,个人潜能也得不到发挥,单一的做作业更是让他们产生厌烦心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指导性的“引”为主导,以学生创造性的“探”为主体,寻找“引”和“探”的有机结合。而在高科技、全信息时代,学生的探究欲望更浓,兴趣更广,教师需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操作试验、合作、独立思考等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一)参加社会调查

日常生活充满了各种数学现象,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理解身边的数学呢?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紧扣教材,巧妙利用生活中与教材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设计切实适用于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如教师可以结合商场或超市促销、打折、返券等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选择最经济实惠的购物方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与父母一起外出旅游的经历,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依据旅行社的各条路线的报价来挑选最合算的路线等。这种结合学生身边事情而设计的习题,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只是枯燥的“学习—做题—学习—做题”循环往复,而是能够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形成越学数学越有用、越用越爱学数学的良性循环。

(二)动手操作

实践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枯燥乏味的数学题趣味化、生活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体会掌握知识的乐趣,了解知识的妙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对学生而言,“图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学生对图形的概念的理解不是特别清晰。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纸板引导学生通过剪、移、拼的转化思想,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学习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可以深刻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如何得来的。

(三)引导联想

从数学角度来讲,联想是从一个数学问题到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如在教授《比》这一单元时,笔者先告诉学生:“A、B两队人数比为3∶5。”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已知条件,通过联想写出各种各样的新题目,最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五、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设计层次化练习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特别是在“双减”政策下,设计作业时,教师既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要考虑作业的量。这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提高、培优、拓展等套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比如,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类的练习,即提高类;中等的學生可以选择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练习,即培优类;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做难度较大且含有适度课外知识的练习,即拓展类。这样设计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愉快、迅速地完成作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响应了“双减”政策。

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笔者把作业设计成学生喜欢的肯德基儿童自助套餐的形式,改变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作业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提高套餐: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4×9=( ) 9×7=( )

口诀:( ) 口诀:( )

5×9=( ) 9×3=( )

口诀:( ) 口诀:( )

培优套餐:填上合适的数。

( )×9=45 9×( )=63

( )×6=54 8×( )=72

拓展套餐:想一想,括号里能填什么数字?

9×6+9=9×( ) 9×6-9=9×( )

通过作业的分层布置,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双减”政策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钻研,更新观念,在设计练习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关注学生的性格、兴趣、学业水平、作业心理等方面,设计多样化、趣味化、灵活化的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马会永.优化课外作业设计,助力小学数学减负[J].读写算,2020(15).

[2]葛利红.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0).

[3]吴蕾磊.基于学生心理特征的数学作业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16(26).

[4]徐倩.“基于心理的设计”,赋予作业更多意义[J].上海教育,2015(9).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城东小学)

3721500589255

猜你喜欢
练习小学数学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日记写作
浅论“适性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耐久跑教学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