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促进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深度感悟

2022-03-14 12:17彭迎秋
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策略

彭迎秋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体验的空间,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思考、感悟,才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主要从创设生活情境、借助问题指向、积极参与体验、开展实践活动这四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体验式教学   策略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案例、法治事件等资源,运用体验式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体验、互动、思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知行的统一。教师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扮演角色,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体验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一、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体验

体验式教学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不谋而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感悟的空间,精选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真实的体验、直观的感受。

如在教學部编版《友谊与成长同行》中“深深浅浅话友谊”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观看漫画《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并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友谊说翻就翻?”学生说出争吵、以自我为中心、诚信缺失、忽视他人感受、失去尊重、过度占有等情况。教师以生活化的情境引领学生置身其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友谊的内涵。

初中生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与生活经验,往往难以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如参与采访的“记者”、参与审判的“法官”,让他们融入情境中参与体验。教师也可以设计小品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扮演中感受到社会角色应肩负的责任,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时,教师是角色扮演活动的“导演”,要引导学生快速融入角色,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如在教学部编版《交友的智慧》中“网上交往新时空”内容时,笔者没有全盘否定“网上交友”,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景:小莉新交了一个网友,这个网友很想见小莉一面,小莉该如何做?笔者让学生扮演“小莉”,畅谈自己的见解。由于学生阅历不足,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或者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推荐一些蕴含丰富情感的文章,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感受、体验。

生活是学生学习、成长最好的环境。教师既要立足教材,又不能受限于教材,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重组,帮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探寻知识的内涵,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不能简单地照搬教材案例,要用热点、趣点内容,或从熟知的事件中挖掘素材,以富有时代感的事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用一些榜样人物感染学生,实现以资源促学的效果。

如在教学部编版《青春的心弦》中“青春萌动”内容时,笔者播放影片《怦然心动》,并提出问题:“朱莉因何喜欢布莱斯?他们之间的误会是如何产生的?后来,她为何开始疏远布莱斯?为何布莱斯对她的态度发生转变?从厌恶再到欣赏,她哪一点被他所欣赏?”教师选择有关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内容,引导学生改变对朦胧情愫的错误理解。

教师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资源,并积极地开发乡土资源,让这些资源彰显独特的教育价值。

如在教学部编版《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中“基本经济制度”内容时,笔者向学生介绍“非公有制经济”时,以当地的东风悦达起亚汽车集团为例,呈现企业的股份构成信息,让学生说说企业的股份构成。通过交流身边真实案例,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教师要摆脱空洞的说教和枯燥的教材,将书本知识向生活实际延伸,引领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获取经验,使课程资源有现实的支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认知储备,对问题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教师要聚焦于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精心选择素材,将探讨的问题置于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并经过思考、交流,实现知识的吸纳与内化。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关注校园资源,回忆与教师、同学相处的经历,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学生大部分时光是与家人共同度过的,所以教师还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创设情境,触及他们的内在情感。

二、借助问题指向,引发积极体验

部分教师为追求高效率,通常只关注学优生,而对一般生、学困生有所忽略,看似节约时间,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提出问题,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激励、肯定,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此外,教师的提问要具有指向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挥,如对性格外向、健谈的学生,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客观题。

如在教学部编版《探问生命》中“敬畏生命”内容时,笔者让有摘录习惯的学生说说有关生命的名言,并交流探讨;让擅长表演的学生模仿小品《扶与不扶》的情节,并让学生探讨:“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笔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懂得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教师要围绕关键内容循序而问、层层推进,对问题进行合理排序,遵循“低起点、小步子”的原则,这既能与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相契合,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如在教学部编版《青春的证明》中“青春有格”内容时,笔者先创设情境:一次考试,靠作弊考了96分的小明,嘲笑考了94分的小刚。接着,笔者提出一系列讨论问题:“谁赢得了这场考试?面对一个做错事还沾沾自喜的人,你会说些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因缺乏羞耻心而做出有损人格的事,你能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自控力?”笔者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感受“行己有耻”的含义,能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做到行己有耻。

课堂教学既是信息传递、知识分享的过程,又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不应以“高位”自居,要以平易近人的态度融入学生,倾听学生的表达,了解学生的想法,还要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呈现抽象内容,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解,让学生如临其境,在愉悦的氛围中理解内容。此外,教师要摈弃“灌输式”教育,构建情境,引领学生吸收体验、感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外化于行动。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选择生活化的片段,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情境要真实可信,最好取材于生活中的典型问题,能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要具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对生活、生命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如在教学部编版《交友的智慧》中“让友谊之树常青”内容时,笔者播放开学以来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片段,并向学生提问:“你与哪些同学关系比较好?你是如何认识这些新朋友的?如果你热情似火,他却不予理睬,你会怎么办?你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这些常见于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并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得。

教师要善于利用疑问激思,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在多元的冲突中进行思考,探寻解决困惑的方法。如果问题难易不适、内容陈旧、模棱两可,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把比较深奥的问题拆分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部编版《珍视生命》中“守护生命”内容时,笔者出示“轻生者呈低龄化趋势”的材料,并提出问题:“造成青少年轻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对不珍惜自己生命的青少年说些什么?”学生通过这种富有启发性的材料,懂得了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积极参与体验,提升思维水平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情感变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并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思考,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分组,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分享,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在教学部编版《做守法的公民》中“善用法律”内容时,笔者借助案例,引导学生讨论:“面对歹徒行凶时,我们该如何做?”通过教师的提示、同学之间的讨论,学生懂得了要机智周旋,借助他人、社会的力量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教师要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消除与语文、历史等学科之间的壁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交叉内容,形成教育的合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引发矛盾冲突的内容,让学生对富有争议的事件展开讨论交流,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部编版《交友的智慧》中“网上交友新时空”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对网上交友的利与弊展开讨论,以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参与思考与讨论,让学生了解网上交友的特点,慎重结交网友。

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体验践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理论讲解,教师要建立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将所学知识向生活拓展延伸,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纳。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提升社会服务意识,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很多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特长,比如剪纸、书法、绘画等,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以这些活动为主题的竞赛,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加学习体验。

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于课内,学生只能在固定的场所学习,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将课堂向社会延伸,为学生搭建道德践行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时时处处皆课堂。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入手,建立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深度的感悟,也能拉近学生与家人之间的距离。

如在教学部编版《亲情之爱》中“爱在家人间”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自制一张亲情卡,在父母過生日或父亲节、母亲节时送给他(她),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留有体验式的空间,引导学生思考、体验、感悟,使学生的体会更深入,感受更深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姜学法.谈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4(5).

[2]胡莉莉.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3).

[3]顾润生.真情境 真问题 真探究——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学建议[J].江苏教育,2018(43).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3698500589272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策略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