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中寻“趣”

2022-03-14 12:17陈方娇
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陈方娇

摘要:数学离不开计算,只有提高计算能力,学生才能更系统地学好数学。在计算教学中,如果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机械地训练学生,会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尝试运用新理念去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会退化。文章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例,通过找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引“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趣”,理解算理和算法中架桥添“趣”,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增“趣”,在纠错中反思生“趣”这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课   算理算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应避免算理的程序化,避开繁杂的计算,减少单纯的训练,同时重视估算,提升口算的作用,提倡算法多样化。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而不只是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然而,学生计算能力普遍下降,且两极分化严重,成为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传统计算教学模式总是片面地追求计算速度,淡化了算理的作用,甚至让学生产生一种算理仅仅是算法的附属品的错误观念。

在计算教学中,整数乘法是小学数学整数四则运算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继学生学习整数加减法后的一项新的数学运算法则。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看似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教学,学生在上完课后还是错误百出。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例展开研究。

一、找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引“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所以笔者认为,在现在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情境教学模式。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笔者最初的设计是利用主题图引入,让学生根据主题图列出对应的算式及算式对应的含义。学生能说出来,但是兴致不高,因为类似于“3×6”这样的算式对他们来说很简单,这从课后学生反馈上来的作业情况也得到了印证。因此,在第二次课上,笔者就换成乘法小火车复习导入,对学生既有的乘法知识进行直接回顾,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开小火车的形式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氛围变得非常活跃。

笔者这样设置了《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目标:第一,学生在理解算理、掌握笔算方法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并能正确计算;第二,利用学生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习惯。教学重点为理解算理,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教学难点为让学生在经历算法多样化并独立思考后,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现在的思维水平,才能把握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生的旧知,让学生重新回顾所学的旧知识和其中的计算原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趣”

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眼中,“枯燥乏味、机械训练”就是计算的代名词。如何让学生喜欢计算课?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努力把计算课上得生动,赋予计算课新的生命力。

以一节计算课为例。笔者巡视一圈下来,发现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把答案算出来,而且出现的方法还有很多。于是,笔者请学生一一上来展示、介绍自己的方法。笔者问:“用你们的方法算一算12×4。”学生们纷纷响应,给出了以下四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12×4=12+12+12+12=48

方法二:10×4=40     2×4=8    40+8=48

方法三:

方法四:

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听明白,也有的学生似懂非懂,于是笔者针对每个算法,提出以下问题帮助中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方法一:这里有几个12相加?你能指着说一说么?

方法二:10和2分别是怎么来的?你能指着说一说么?

方法三:这里的8、40表示什么?48是怎么来的?

方法四:8是怎么来的?4表示多少?

当笔者分别针对这四种方法展示并提问时,每一种算法都能找到算理,并且学生能一目了然,同时在各种方法上标记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一直都在教学情境中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做到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发现更多的计算乐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理解算理和算法中架桥添“趣”

简而言之,算理是指计算的方法,算法是指计算的过程,是提炼概括算理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两者相辅相成。教师应让学生在直观的算理中充分体验抽象的算法,铺桥搭路,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研究小学的十二册数学教材后,笔者发现新教材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整合起来,让“计算教学”不再孤军奋战,而是依托在“解决问题”上。这种编排既突出了计算的含义,又丰富了计算的内涵。

以一节计算课为例“3个小朋友一起去吃肯德基。汉堡每个10元,薯条每份9元,每个小朋友都点了汉堡和薯条,一共带了60元钱,请问钱够用吗?”当学生读完题后,马上就有学生说出“够的”。于是,笔者装作很好奇的样子问:“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呢?”这个学生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不是算的,我是假设9元的薯条也是10元,那么買一个套餐就要20元,3个人才刚好60元,实际上他们还不到60元,所以肯定够了。”当这个学生讲完的时候,大家都为他鼓起掌来。

四、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增“趣”

在计算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因为长时间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而出现学生厌烦的现象。笔者在教一年级学生时,深刻地感受到当学生面对计算时总是面露难色。因此,笔者通过发卡片、打扑克、玩骰子、口算爬山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计算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校也经常以年级为单位,举办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如一、二年级的口算达人,三、四年级的速算冠军,五六、年级的简算能手等比赛。这些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下面,笔者设计了一年级的数学活动——玩骰子游戏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低效率的“题海战术”总让学生对计算望而生畏,不堪重负。但如果教师片面地进行算理教学,淡化计算技能,会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笔者认为,所有的技能都是在一定练习的基础上得以提升,“熟”才能生“巧”。因此,在设计练习时,笔者总是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练习重点难题,既减轻了练习的数量,又保证了练习的质量,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穿插一些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纠错中反思生“趣”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包容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在错误中提升自己。

笔者整理了一年级计算教学中的典型错题,如图2、图3所示:

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各式各样,如抄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乘法口诀记忆出错、运算顺序颠倒、点错小数点的位置等。因此,每当学生作业出错后,笔者总是会问学生:“检查一下,你这题哪里错了?”可在这时,学生常常说:“老师,我看不出来,你让我重新算一遍吧!”這证明了部分学生还是不善于查漏补缺。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注重学生纠错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养成集错题的习惯,并对错误的题目进行归类,总结错误原因,避免出现二次甚至多次错误。同时,教师也要及时肯定并表扬学生有创意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分析,独立思考,逐渐掌握计算的方法,感受计算的含义,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这样算,能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开动脑筋,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感受到计算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辉.从计算出发,寻找数学的乐趣[J].新课程学习(中),2014(2).

[2]吴荣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19(11).

[3]金伟.融入生活气息,让数学计算课堂“活”起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4).

[4]孟云.让学生享受数学思维的乐趣——《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6(25).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

3994500589246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