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经久不衰的革命老电影

2022-03-14 11:15新作文
新作文·初中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董存瑞革命

新作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电影事业也面临着重建,在党的领导下,陆续建立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等。短短几年,新中国相继拍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经久不衰,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革命电影。本期,就让我们回顾一下新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以及那些经典的革命老电影。

▲回顾

1894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改造了爱迪生发明的西洋镜,发明了电影机并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也就是《工厂大门》,其实就是一段影像,拍摄了工人下班的景象。当工厂的大门打开,系着围裙的女工们和骑着自行车的男工们有说有笑地从工厂里出来,随后,厂主乘坐着一辆由两匹马拉着的马车驶进工厂,大门又重新关上。其实算不上电影,但因为是第一部,所以永载史册。而在中国,第一部电影是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电影《定军山》,演老将黄忠定军山的故事,其实是对京剧表演的一个录像,并不是纯粹电影的创作。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时尚大都市,好莱坞的新电影只需一周就能在上海上映。上海也建立了自己的电影工业。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上海问世。20世纪20年代,明星公司等一批电影公司纷纷在上海成立;30年代,上海影业步入黄金时代。“左联”在上海成立后,党领导的进步文化人进军电影阵地。第一部左翼影片《狂流》和《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一批爱国进步电影的诞生,使得电影不再沉湎于家庭伦理、儿女私情、滑稽打闹,而是直面阶级矛盾,关注民族生存。那个年代,上海的电影业欣欣向荣,人才济济,论导演,有拍了《小城之春》的费穆,拍了《渔光曲》的蔡楚生;论编剧,有夏衍;论演员,有阮玲玉、胡蝶、周璇、赵丹、金焰等。《小城之春》《马路之歌》《乌鸦与麻雀》丝毫不输当时国际上的电影。1949年,有部分电影人南下香港,造就了香港日后电影的繁荣,一直到60年代,香港的电影圈还是讲上海话,直到李小龙横空出世,才为香港电影创立了自己的风格。而留下来的电影人,和众多其他的文艺工作者们一起,重建了新中国的电影事业。

1962年,电影院风靡苏联电影,很多苏联影星的海报被挂在影院中。周总理知悉这一情况后,就说要评选我们自己的电影明星,让大家更了解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就这样,文化部评选出了22名“新中国人民演员”,分别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亚林、张园、庞学勤、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上海青年艺术剧院的祝希娟(后进入上影厂)。这22位明星,代表了当时新中国影坛的老、中、青演员,都是当年轰动一时、在民间引起空前反响的佼佼者,堪称是新中国第一批公认的电影明星,观众俗称为“22大电影明星”。

当年拍摄的很多电影,有些囿于时代,而有一些经典的革命电影,则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新千年,依然滋养着年轻人。

新中国成立至今73年,在“80后”、“90后”小的时候,祖父辈们是经历过战争的,关于革命的传说依然时时萦绕耳边,经典的革命电影也会时常在电视上播放:《地雷战》《地道战》《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鸡毛信》《董存瑞》《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上甘岭》《英雄儿女》《林海雪原》……

《地雷战》里孩子们用“粑粑”埋雷让日军扫雷扫了一手“粑粑”;拔起锅来就是地道入口让孩子们对地道充满了神奇的向往,还有经典的歌曲《地道战》,“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闪闪的红星》里的主角潘冬子和每年六一都要唱的主题曲《红星歌》;《小兵张嘎》里嘎子的英雄气概;《狼牙山五壮士》里五壮士战斗到最后一刻跳崖的悲壮;《鸡毛信》里海娃的俏皮;《平原游击队》里的双枪李向阳;《铁道游击队》里扒火车与日军斗争的故事和那首著名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董存瑞》里董存瑞用手撑起炸药包炸碉堡的大无畏信念;《上甘岭》中志愿军用炒面就雪的艰苦和那首著名的在坑道里唱的《我的祖国》;《英雄儿女》中那句悲壮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永远都不过时的《林海雪原》里杨子荣智取威虎山时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各种桥段,以及“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成为中国人永远的暗语,久久被我们铭记。

▲展播

《地道战》是我国最有名的红色革命经典电影之一,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故事虽然讲述了严肃的话题,但充满了幽默趣味的、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具有喜剧色彩的情节。

《地雷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各村民兵联防运用地雷战术,歼灭了进犯的日军,取得反扫荡胜利的故事。民兵英雄的勇敢、智慧、不屈不挠与日寇的狡诈、凶险和残酷形成尖锐的對峙。

《小兵张嘎》是经久不衰的以孩子为中心的经典红色电影。片中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对少年儿童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主人公一身“嘎气”,倔头犟脑却又聪慧勇敢,广受当时的少年儿童的喜爱。

《闪闪的红星》以在20世纪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

《鸡毛信》以海娃送鸡毛信作为全片的主要线索,结构单纯,情节曲折,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影片以生动细致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贞顽强、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艺术形象。影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注重儿童情趣。片头字幕像一本连环画,一页一页揭过,使少年儿童观众像翻看连环画一样亲切。

《董存瑞》讲述了董存瑞从见习小八路开始,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枪火洗礼,逐渐由鲁莽、冲动的孩子蜕变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在解放隆化战斗中,为了炸掉敌人的碉堡,董存瑞不惜用手托起炸药包,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毅然拉开了导火线,舍身炸掉了碉堡。

《平原游击队》讲述了1943年秋,游击队长李向阳接到牵制日军驻守某县城的松井部队的任务,与敌人机智、巧妙地周旋,并最终克敌制胜的故事。塑造了经典的“双枪”李向阳的形象。

《狼牙山五壮士》讲述了五位战士为了阻击日军,在狼牙山棋盘陀主峰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与拥有飞机、大炮的日军展开顽强的战斗。弹尽粮绝之时,五位战士也没放弃与日军搏杀,战斗到最后一刻,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上甘岭》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的命令下坚守阵地,在坑道中坚持斗争,最终顽强战斗24天,让我军做好了大反攻的准备,最后一举歼灭了敌人。影片既有激烈的战斗场景,也有舒缓深沉的抒情段落,尤其是插曲《我的祖国》更成为国产电影配乐的标杆。

《英雄儿女》改编自作家巴金赴朝回来后创作的小说《团圆》,以王成、王芳兄妹的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广大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国土上的流血奋斗,并借助父子、父女、老战友之间的生死离别、劫后重逢来渲染气氛,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难历程。插曲《英雄赞歌》唱得人心潮澎湃,“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结语:

当下,受疫情影响,国产电影产量有限,同时,短视频方兴未艾,很少有人去看电视,尤其是看老电影。回顾这些经典的革命老电影——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电影所拥有的不输现在的艺术水准,同时也让我们对革命往事有更深的了解,受用良多。

猜你喜欢
董存瑞革命
我最崇敬的英雄2
河北省隆化县新兵出征仪式在董存瑞烈士陵园举行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董存瑞牺牲前究竟喊了什么?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