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红托竹荪品质特征分析

2022-03-15 18:17王德美刘桂华杨念龙范成五秦松
南方农业·上旬 2022年2期

王德美 刘桂华 杨念龙 范成五 秦松

摘 要 红托竹荪是贵州特色农产品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好的保健功能。以织金县4个主产区(基地1~4分别为熊家场镇、黑土镇、桂果镇和马场镇)的红托竹荪为研究对象,采样调查测定红托竹荪中总糖、总游离氨基酸、粗蛋白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结果表明:织金县主产区红托竹荪总糖、总游离氨基酸、粗蛋白含量范围分别为336.23~570.34 mg·g-1、145.28~1 382.38 mg·(100 g)-1、13.79~23.61 g·(100 g)-1;红托竹荪总糖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基地3>基地2 >基地1>基地4,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基地4,为984.99 mg·(100 g)-1,基地3的红托竹荪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1.39 mg·(100 g)-1;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有所差别,其中总游离氨基酸的变异系数最大,粗蛋白及总糖的变异系数较小,表明后两者含量相对稳定。

关键词 红托竹荪;总糖;总游离氨基酸;粗蛋白;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

中图分类号:S646.8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3.018

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 M. Zang)是藏穆等人命名的竹荪属新品种,又被称为竹笙,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属于担子菌亚门鬼笔目鬼笔科。红托竹荪因其香味浓郁、滋味鲜美、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被称为“山珍之王”,是一种可食用且品质上乘的药用型真菌和竹荪中的佳品,也是贵州特色食用菌产业优势菌种之一,现已成为织金县地理标志产品,被誉为“中国竹荪之乡”的织金县所生产的红托竹荪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1]。红托竹荪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最适温度范围为18~28 ℃,其生长受温度影响很大,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0 ℃,否则红托竹荪易感病,继而引发虫害,导致绝收;但温度太低时,竹荪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织金县具有适宜红托竹荪生长的环境条件,其产业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产量高,收益好。红托竹荪富含总糖、氨基酸、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目前织金县菇农提高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

目前对红托竹荪的研究集中在菌丝生长[2]、重金属风险评价[3]、栽培技术[4]及病虫害防治[5]等方面,较少对织金县主产区红托竹荪子实体的品质进行分析研究。红托竹荪的菌体是竹荪食用的主要部位,测定菌体中的粗蛋白、总糖、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可为优化竹荪栽培、开发其利用价值及综合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织金县主产区的红托竹荪菌体品质的研究,掌握织金县红托竹荪中总糖、氨基酸、蛋白质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水平,为红托竹荪的营养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地点

织金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总面积2 868 km2;海拔低至860 m,最高海拔可达2 262 m,县城海拔1 310 m;年平均气温14.1 ℃,年降雨量1 436 mm,年日照时数1 172 h,无霜期327 d,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本试验调查区域为织金县红托竹荪主产区,涉及到4个红托竹荪种植基地,分别为基地1(熊家场镇)、基地2(黑土镇)、基地3(桂果镇)和基地4(马场镇)。区域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农用地,包括水田、旱地和林地,周边无工矿企业。

1.2  样品处理

2019年8月从4个红托竹荪种植基地内采集样品,采用“梅花”形布点法,采集5个点中健壮的红托竹荪,混成1个样品,共采集42个红托竹荪样品,带回实验室。先用自来水清洗2~3遍,再用纯净水润洗1~2遍,将可食用部分(菌体)置于鼓风干燥箱内60 ℃烘干至恒重,研钵研磨至粉末过60目筛,备用待测。

1.3  测定项目

1.3.1  总糖、粗蛋白含量测定

总糖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标准样品为葡萄糖,方法如下[6]:1)使用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准确称取0.100 0 g葡萄糖,用去离子水于1 000 mL容量瓶中定容,得到母液为100 μg·mL-1的葡萄糖溶液;2)分别取出配置浓度为0、20、40、60、80、100 μg·mL-1的溶液,加水补齐1 mL;3)加入5%苯酚1 mL,混匀后快速加入浓硫酸5 mL,静置10 min,用涡旋振荡器混匀,放入30 ℃水浴锅20 min后,在490 nm处测定吸光值,绘制总糖标准曲线。

粗蛋白含量测定参照GBT6432-2018,方法如下:1)消化管进行统一编号,精确称量样品;2)按编号分别加入0.4 g CuSO₄、6 g无水K2SO4、20 mL浓H2SO4;3)消化炉设定,起始温度100 ℃保持1 h,然后每隔0.5 h增加50 ℃,升到420 ℃保持1 h,直至消化管变为绿色透明时结束,冷却,再加入30 mL的40 ℃热水,摇匀,防止出现结晶;4)定氮仪蒸馏。加入40 mL氢氧化钠(400 g·L-1),锥形瓶加入25 mL硼酸(20 g·L-1),2滴指示剂,蒸馏6 min,蒸馏结束冲洗胶管然后迅速滴定;5)滴定记录盐酸量,用标准盐酸(0.1 mol·L-1)滴定至淡紫色,即为滴定终点。

W(cp)=(V2-V1)×C×0.014×6.25/m (1)

式(1)中,V1为空白样消耗的盐酸量,空白值为0.2 mL;V2为滴定时消耗的盐酸量,单位mL;C为盐酸浓度为0.1 mol·L-1;m为样品质量,单位g。

1.3.2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原理[7]:氨基酸的游离氨基与水合茚三酮作用后,可产生二酮茚一二酮茚胺的取代盐等蓝紫色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氨基酸的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在580 nm下测定反应产物的消光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未知樣品中氨基酸的总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托竹荪总糖含量

总糖作为红托竹荪一个重要品质指标,其含量高低决定了红托竹荪营养价值。对42个竹荪样品的总糖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织金主产区的红托竹荪总糖平均含量为(402.60± 43.66)mg·g-1,变化范围为336.23~570.34 mg·g-1,其中红托竹荪总糖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基地3>基地2>基地1>基地4,4个基地的红托竹荪总糖含量差别不大;总糖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说明不同基地的红托竹荪总糖含量相对稳定。本调查区域的红托竹荪总糖平均含量为402.6 mg·g-1(即40.26%),与彭超等[8]研究基质、菌种密度对棘托竹荪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得出的总糖含量(37.79%)差别不大;均比袁生峰[9]所测定的竹荪总糖含量(2.75%~8.11%)及莫峥嵘等[10]测定的海南长裙竹荪总糖含量(8.16%)高很多,可能是红托竹荪菌包配料或者比例不同导致,表明织金主产区红托竹荪菌种量配比相对适宜当地环境。

2.2  红托竹荪总游离氨基酸含量

游离氨基酸也就是非蛋白氨基酸,拥有特别的滋味,例如酸味、苦味、鲜味、甜味等,红托竹荪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对其新鲜、味美程度均有影响,食用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红托竹荪可以及时补充人体内所需的VE和叶酸[11]。对42个竹荪样品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织金主产区红托竹荪中总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为(682.20±443.07)mg·(100 g)-1,变化范围为145.28~1 382.38 mg·(100 g)-1,而梁亚丽等[12]研究表明竹荪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513~1 818 mg·(100 g)-1。还可知,红托竹荪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基地4,含量为984.99 mg·(100 g)-1;最低的是基地1,含量为453.20 mg·(100 g)-1;各基地的红托竹荪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别很大,含量最高的基地4是含量最低的基地1的2.17倍,其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可能受菇农的栽培方式、土壤pH及当地人为活动的影响。

2.3  红托竹荪粗蛋白含量

红托竹荪是一种富含粗蛋白、低脂肪的食药用菌,经常食用可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对42个竹荪样品的粗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可知,织金主产区红托竹荪中粗蛋白平均含量为18.11 g·(100 g)-1,变化范围为13.79~23.61 g·(100 g)-1。其中基地3的红托竹荪所含粗蛋白最丰富,平均含量为21.39 mg·(100 g)-1,其次为基地4和基地2,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9.70 mg·(100 g)-1、18.59 mg·(100 g)-1,含量相對最低的是基地1,为15.88 mg·(100 g)-1,与陈丽花等[13]研究的不同轮作模式下长裙竹荪的粗蛋白含量差别不大。刘文[14]分别采用畦栽、袋栽、箱栽的棘托竹荪,其粗蛋白含量均在11 g·(100 g)-1以上,与本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别,原因可能是竹荪品种不一样所致。本次调查的各基地中红托竹荪的粗蛋白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基地红托竹荪栽培时覆盖的土壤中矿质元素、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等有关。

3  小结与讨论

竹荪富含多糖、氨基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应答、抗癌、抑菌等作用,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15]。红托竹荪含有包括天冬氨酸、谷氨酸在内的鲜味物质,其占总氨基酸的比值在20%以上,是水果和蔬菜所达不到的,这也使得红托竹荪味道更加鲜美[16]。莫峥嵘等测定长裙竹荪总糖含量结果表明,其总糖平均含量相对较高,达到8.16%,具有很好的栽培价值[10]。彭超等研究棘托竹荪的营养品质,得出棘托竹荪的总糖含量最高(37.79%),其次是粗纤维含量(21.19%)、粗蛋白含量(18.78%)[8]。童龙等研究不同栽培基料(竹屑+30%桑枝屑、70%竹屑+30%菌糟)对竹荪营养成分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栽培基料均能提高竹荪的营养价值,其中粗蛋白、氨基酸总量、总糖含量最高可达22.67%、15.21%、5.897%[17]。

织金主产区的红托竹荪总糖平均含量为402.60 mg·g-1,总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为682.20 mg·(100 g)-1,粗蛋白平均含量为18.11 mg·(100 g)-1;其中红托竹荪总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基地3 >基地2 >基地1 >基地4,其变异系数较小,说明红托竹荪体内的总糖含量相对稳定;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异系数较大,含量相对不稳定,最高的是基地4,为984.99 mg·(100 g)-1;红托竹荪中粗蛋白含量较为稳定,以基地3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1.39 mg·(100 g)-1。红托竹荪作为富含优质蛋白、低脂肪的食药用菌,尤其是织金红托竹荪,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为菇农带来丰厚的收益,值得推广栽培。

参考文献:

[1]  才晓玲,刘洋,何伟,等.竹荪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食用菌,2015,37(5):1-3.

[2]  李利梅,朱国胜,黄万兵,等.红托竹荪母种菌丝生长特性及胞外酶活性[J].食用菌学报,2018,25(3):30-35.

[3]  吴迪,邓琴,秦樊鑫,等.黔产红托竹荪基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其生态危害风险评价[J].土壤通报,2013,44(3):719-722.

[4]  杨珍,吴迪,黄筑,等.红托竹荪的研究与栽培应用[J].种子,2014,33(12):48-51.

[5]  卢颖颖,桂阳,陈娅娅,等.红托竹荪腐烂病发生规律初步调查[J].食用菌,2018,40(2):69-70.

[6]  刘保卫.不同培养料及中药材对平菇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20.

[7]  王文平. 植物样品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方法的改进[J].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8(3):9-13.

[8]  彭超,艾文胜,谢韵帆,等.竹基质与菌种密度对棘托竹荪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20,41(6):1100-1107.

[9]  袁生峰.竹荪中VC和总糖含量分析[J].食用菌,1988(5):16-17.

[10] 莫峥嵘,陈光英,古翰林,等.海南栽培长裙竹荪中总糖含量的测定[J].食品科技,2012,37(5):270-271,276.

[11] 陈惜燕,蒲鹏,康靖全,等.8种食用菌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比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5(5):183-190.

[12] 梁亚丽,秦礼康,王何柱,等.红托竹荪及竹荪蛋各部位主要营养功能成分分析[J].食品与机械,2020,36(4):72-76,114.

[13] 陈丽花,张宇,刘杨,等.不同轮作模式对两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8):110-114.

[14] 刘文.不同栽培模式对竹荪产量和品质的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6.

[15] 梁亚丽.红托竹荪各部位营养与风味成分及鲜浆复合面条品质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20.

[16] 华洋林,高擎,唐健,等.不同产地竹荪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32(10):418-420.

[17] 童龙,李红艳,刘小明,等.不同栽培基料对竹荪农艺性状和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5(3):30-36.

(责任编辑:易  婧)

380250033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