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素养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

2022-03-15 21:17习琴琴
科技风 2022年7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

习琴琴

关键词:青年教师;科研素养;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教师科研素养是指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从事教育科研必备的素质和修养。教师队伍的科研素养水平,既是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具象化映射,也直接作用于学校整体的科研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多是地方新建的“年轻”学校,或由独立学院转型发展而来,在师资力量和管理模式上具有一定的不足或历史遗留问题,青年教师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主力,在特定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下,影响其科研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相较于传统高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S学院是近几年逐步完成应用型转型的地方本科高校,也是典型的起步晚、发展快、特色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师资结构具有明显的“年轻化”特点,同时科研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尚不健全,面临着普遍存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发展之路上的各种困境,而青年教师的科研素养的高低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较为明显。根据调查研究,对青年教师科研素养提升影响最大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于高校本身及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普遍具有年轻化的特点,青年教师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中所担当的责任和义务更为直接和重大,他们在工作和个人发展中主观意识的作用不可忽略。影响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的主观因素源于教师的心理因素、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等多重内因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科研意识、科研信心、科研动机和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

(一)科研意识淡薄

科研意识是教师科研素养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对教师而言,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自觉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当前科研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教师能不能“做”研究的问题,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认为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的事,没有把科研看做是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对于踏上教师岗位时间较短的青年教师而言,在传统教书育人思想的影响下,完成教学任务成为他们最直观的工作追求,教学意识首先凌驾于科研意识之前,还未认识到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忽略了科研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对S学院青年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对于科研的关注度较低,部分青年教师习惯被动开展科研工作机械性地完成任务,还有部分教师秉承“佛系”态度,现有的科研激励相关机制对他们作用不大。

(二)科研信心不足

科研信心是青年教师深入开展科研工作,激发科研兴趣,进一步获得科研素养提升的重要心理因素。刚刚从学校毕业投身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师,面临社会角色的转换,常常会感到无措和茫然,习惯像学生时期一样跟在老教授身后做一些基础的文献搜集和数据统计工作,不敢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研究想法。同时,刚脱离了学生时期学术锻炼中导师的指导,独自面对一些高等级项目的申报和学术交流机会,常常在未做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将自己置身事外,错失锻炼的机会。另外,由于缺乏经验和专门指导,初步接触科研项目的申报时,一般会感到无从下手,孤立无援,在项目申报失败时更是容易受挫。种种原因导致青年教师科研信心不足,科研步伐停滞,主观上产生逃避情绪,被动接受科研任务,科研工作完成度较低。从S学院近几年的科研项目申报信息调查上看,很多年轻教师作为项目组成员长期活跃在各个项目组中,已经具有相对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但在没有职称、资历等限制的情况下,后续作为项目主持人参与项目申报的却寥寥无几。

(三)科研动机偏差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对于高校教师的科研动机而言,由低到高暂且可以分为基础需求、实用性需求和高阶需求三个阶段。基础需求主要体现在职称晋升、岗位职责等方面,是高校教师应对学校各方面科研考核的被动生存需求;实用性需求主要体现在教学需求方面,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要达到优质的育人成效,运用增强自身科研能力来辅助促进教学能力提升是必然的路径;高阶需求则主要体现在兴趣爱好方面,当教师能够从兴趣出发去钻研科学,获得较高的学术水平,是超脱于生存和实用的最高层次。大多数青年教师在个人科研素养发展方面,容易长时间受困于基础需求的挟制.科研动机受制于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功利性思维的限制下不能纯然地投入更深入的科研之中,极大地限制了科研素养的提升。科研带有功利主义倾向,导致了不少科研效果不理想,研究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个人科研素养自然也不可能提高。

(四)科研能力薄弱

科研理论知识是科研的基础,丰富的科研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科研规律,帮助教师掌握新理念、开拓新思路。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比较年轻化,学历或专业水平相对不高,在校时虽然经过一定的学术能力培养,也跟着导师参与过一些科研工作,但科研历练有限,整体的科研能力偏低,很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老师在申报项目时从选题的把握、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方法的确定、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的规划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研究热点做出准确把握,申报的项目立项率较低。S学院的教师队伍短期内还未能摆脱“两头大,中间小”的困境,老教师无心科研,年轻教师缺乏历练,科研能力薄弱,独立进行项目研究的能力有限,有经验有热情的骨干教师只占少数,能够起到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科研團队整体的科研水平不高。

二、客观因素

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其应用型发展特点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目的,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其核心的发展目标,教学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改进教学方法和深化教学研究成为最能在短期内显现育人成效的直接路径,这就使得在应用型转型初期,科研反哺教学这一需要长期积累才能显现巨大成效的方面很容易被忽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注于前者,在师资队伍的打造方面更加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容易出现“长短腿”现象,这对于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客观阻碍,这些阻碍主要体现在教学任务繁重、科研资源匮乏、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科研评价方法单一等方面。

(一)教学任务繁重

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的必然要素。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重教学、轻科研,教师考核偏重教学工作量考核的现状,同时在逐年的生源扩招和教师引进不足的矛盾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长期面临教学任务繁重的问题。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资历较浅,职称不高,在应对较重的课时量考核的同时,还有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压力,需参加各种教学培训、教学竞赛,甚至还要完成系科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能够投注到科研当中的时间和精力相当有限,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能力培养中,教学和科研本该相辅相成的关系出现了脱节。根据S学院的教师工作量考核细则来看,除去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外,起初一般教师年度教学工作量定额480学时为达标,试行后细则将标准调整至400学时,而由于生源的扩招和新专业的增设,以及学校教学计划的灵活调整,大部分教师实际承担的课时量远超达标定额,加上备课时间和其他教学任务安排,几乎没有太多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的余地。

(二)科研资源匮乏

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资源匮乏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源、硬件条件、学术交流、项目资源等四个方面的局限上。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为新建本科高校或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这些学校的特点就是发展历史较短,所设专业较新,引进的人才除了小部分退休返聘的教授之外,以青年教师占据主体。前者虽然科研实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但由于科研驱动力不足,大多无心科研,后者从教时间短,职称级别低,项目经验较少,缺乏团队建设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完成科研任务;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础建设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实验室建设缺乏尖端仪器设备和专门的科研实验场所,现有的实验室也只能满足基础的教学需求,无法满足科学实验要求,进一步阻碍了科研项目的运行;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处于地级市,区域内高校少,科研机构少,缺乏可以有效进行学术交流的区域优势,同时由于科研实力较薄弱,可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级别上也不高,与国际级别的学术交流活动基本无缘,学校教师科研大多处于闭门造车的阶段,视野狭隘,很难有明显的进境。碍于人力资源不足、硬件条件较差、学术交流较少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的科研实力较弱,在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中竞争力薄弱,校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可谓杯米难分,进一步流失了青年教师在科研项目中历练成长的机会。

(三)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

S学院自建校起将近20年的时间,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至今仅仅八年左右,科研管理部门挂靠教务部门,科研管理职能的发挥以项目申报和管理为主,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管理、科研平台(团队)管理等方面还尚未形成稳定流程。管理制度方面仅包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管理、横项项目管理以及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平台相关的3个管理文件,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科研评价、成果管理等制度不完善。与S学院相似的很多规模不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科研管理方面普遍存在职能部门设置不合理、专职专业人员任用不到位、管理激励制度缺失或不完善的问题,对于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和提升不能发挥很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同时还存在科研团队管理不善和科研导师制度实施不到位等情况,年轻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时往往单兵作战,在科研探索中遇到难题时能够进行专业沟通与交流的渠道极为有限,无法及时冲破固有的思维定势,较难借助外力获得启发,科研之路上孤立无援,科研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艰辛而缓慢。

(四)科研评价方法单一

科研评价工作是贯穿科研管理工作始终的重要工作。科研评价即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公正客观的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科研发展起着激励与导向作用。高校科研评价是衡量创新活动的标尺,是探索新事物、激发教师科研潜力的助力器,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S学院目前涉及科研评价的范畴,比较集中体现在职称评定方面,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在不同等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专利专著数、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数及科研成果获奖等级及数量,评价方式在行政人员、教职人员的简单分类下进行的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的考评方式。长久以来,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评价一直存在形式单一、重量轻质的现象,片面追求项目、论文、知识产权、科研经费的数量,过度使用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忽略科研成果产出的质量问题,以简单量化评价服务于科研绩效、奖励、职称晋升,限制了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也阻碍了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结语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在其著作《大学之理念》一书中写到,“大學教师应该是一位合格的研究者,在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外,能够引导其热爱生活、探索未知世界,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对创新的欲望”,教师科研能力之于教书育人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需要改变重教学方法轻科研素养的匠人思路,从长远的角度看到并重视教师科研素养在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的核心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在科研素养培养之路上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困境,整体的科研实力仍有待提升。要突破这些困境,推进青年教师的科研发展,需要从内部与外部、宏观与微观多方面全面考虑,在理性分析和研究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进一步深入探讨解决方法和提升路径。

3009500338228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零陵区:培训套餐助力青年教师起跑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党员示范岗”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高校教师青年化比例加大的利与弊
新视域下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①
从外部环境分析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素
浅探乡镇学校青年教师培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