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

2022-03-15 14:43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9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院校

张 池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继续教育是国家强盛、社会兴旺、个人提升的必由之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继续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给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了多渠道提升学历、丰富知识储备的机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高职院校作为继续教育的施教机构之一,原单一维度的育人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育人工作要求,必须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并完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一、多元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

“协同”概念最早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用来描述支配不同物理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的一种规则,近年来,被一些学者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中,与治理理论相结合,构成了协同治理理论。多元协同治理的概念可界定为基于协同和治理形成的一种交叉治理理论,面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多元治理主体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推进社会公共事务问题的有效、有序解决,最终实现多元主体互利共赢的同治目的。

二、构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意义

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期,高职院校继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源危机和质量挑战。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要想获得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打破固有的学术本位理念,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监督保障系统建设,吸引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家庭、其他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高职院校要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不同育人主体的利益诉求相挂钩,挖掘其中的价值驱动,让继续教育真正取得实效。作为政府部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能够帮助地方发展培养出更多紧缺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助于科研成果的研发和产出,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企业,多元协同育人有助于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实现较高经济效益;作为行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同育人可以推动行业的深度发展,扩充各层级人才资源储备,进而提升我国行业在世界上的认可度。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多元协同育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协同育人是从学校专业教学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将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提高育人质量。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多元协同育人已经成为促进人才与就业市场需求结构匹配、加快产业发展和助推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方式,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多元协同育人仍面临诸多困境。

1.缺乏体系化的顶层设计

协同育人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长期以来,受固有思维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教书育人是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参与或极少参与其中。各主体缺乏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很难自发地达成默契实现良性互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高职院校领导层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协同育人和大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机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

2.缺乏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通常以行业当下的发展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再逐步推进实践教学。但是,当下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新兴行业,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发展模式变化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周期。如果按照传统模式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就会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进入相关岗位之后,其所学无法达到实际用人要求。企业在用人方面也没有就人才需求进行有效梳理,更没有形成长期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这导致继续教育的目标设定不清晰,企业缺乏可靠的人才资源。

3.缺乏健全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保障

虽然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但出台的政策法规多停留在宏观调控层面,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配套政策又缺乏可操作性和约束性。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资金、人力、物力及制度支持,导致参与育人的各方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尤其是企业本身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最终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因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和激励,所以参与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热情不高。

4.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

由于各方缺少充分的沟通,未达成一致的育人理念,思想认识不统一,虽有合作模式,但效果不显。特别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存在合作时间短、范围窄、层次低等问题,且局限于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参观学习交流以及顶岗实习等形式。企业虽然是育人主体中的一员,由于承担了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和风险,但参与的贡献度未被广泛认可,有时自身利益不能得到及时回馈,挫伤了主动育人的积极性,导致校企合作模式没有达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预期效果。

5.缺乏高水平的协同共育能力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都意识到协同共育的重要性,但事实上无论是在日常沟通,还是在资源共享过程中,现在仍然只有学校会主动深入开展共育工作,企业、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往往采取回避或退缩的态度,在自身利益需要被满足时才会被动参与协同育人过程,整体共育效率较低。职业院校和企业协同育人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应用现代化技术和建立信息化协同平台。大部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依旧沿用普教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教学工作也基本是由学校老师承担。继续教育学生大多生活于数字时代,对于学习和教育有自己的认识体会,有些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甚至比教师强,如果教师再无法充分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6.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继续教育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尚不成熟。现有的评价体系一般参照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建立,普教化模式比较严重,未考虑到高职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差异性,缺乏继续教育特色,评价内容单一,理论知识评价多、实践操作评价少,结果评价多、过程性评价少,没有结合继续教育学生的实际;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评,缺少社会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评价标准单一,大多数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以学业成绩为参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比较片面。

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路径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成功与否与各教育主体间的契合度密切相关。各育人主体原本相互独立,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较小,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各主体间相互影响,激发出协同效益。

1.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加强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应秉持协同育人理念,以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知识强和实践技能水平高的继续教育人才为目标,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提高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学生群体成分复杂,不仅有高考失利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也有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在职人员,覆盖各个年龄段;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良莠不齐,有的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丰富的职业工作经历,参加继续教育有着明确的目的。因此,如何厘清他们与学校、社会间的关系,化解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突出矛盾,进行制度层面的管理制度建设尤为重要。高职院校要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完善顶层制度设计,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制定并出台符合学校实际的制度要求,同时,要从继续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灵活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工学矛盾。协同育人各方要保持育人理念上的一致性,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制度规程的契合度,以使执行人员的配合度更高,便于将制度落实到实处,达到最大化育人效果。

2.明确人才培养责任,提高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协同育人要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政府、学校、行业、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都应该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合作政策与制度体系,形成基本的保障。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职业继续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改革,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保障,明晰家庭、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责权边界,以完备的保障体系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形成育人合力。根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规模和层次给予财政支持、减免税收、员工参培补贴等,以此激发并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校企共建项目和师资队伍的培养,提升继续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行业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加快继续教育的法制建设。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育人效果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借助综合素质强的师资队伍和设施完备的实践基地,做好继续教育学生的协同人才培养;采用校内理论基础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听取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推动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交叉和渗透;针对继续教育学生特点,突出教育特色,打造贴合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体系。近几年,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等国家级平台开始搭建数字资源共享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这些发展较为成熟的平台,或者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发新平台,共享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提升教学资源的使用率,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学习效果。企业应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参与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改、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培训等环节;积极探索与高职院校的深度校企合作发展模式,提高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为企业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和收获理想的效益回报。[1]行业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企业和学校之间人员的交流,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集团、行业学院等参与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搭建信息平台,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4.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助力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提供的继续教育服务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满足程度,客观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提升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为切实增强评价标准的科学性,需要由政府主导,高职院校、家庭、各行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共建评价机制。建立专门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相关工作的协调和统筹。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根据不同的质量评价主体的需求,设定评价目标。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注重“三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2]引入数字化平台,建立综合性动态化监控系统,[3]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质量监控实施精细化管理。特别关注继续教育毕业生的后续职业发展情况,做好信息跟踪和数据分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对于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或负责部门,限期整改。强化继续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从而提高继续教育教育教学质量。

五、结语

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高职院校、社会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教育系统。高职院校是培养继续教育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重视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和创新。只有各方齐心协力,积极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才能有效地为教育强国建设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更好地促进各育人主体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