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地区土壤深耕技术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22-03-15 15:46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
农机科技推广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宿州市根系秸秆

○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 赵 侠

皖北地区地处淮北平原,土壤连年旋耕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秋季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表层土壤松疏,有的农户不进行耙耢镇压而直接播种,往往造成播种过深形成深播黄弱苗,严重影响麦子分蘖能力,导致亩穗数不足。近年来,部分乡镇大力实施土壤深耕深翻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大犁深耕可以掩埋作物秸秆、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等,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以宿州市的调研为基础,提出皖北地区实施深翻项目的对策建议。

一、宿州地区实施土壤深耕深翻项目基本情况

2020年,宿州市各县区推广土壤深耕深翻110万亩;2021年,由于补贴资金有限,各县区推广土壤深耕深翻83万亩;2022年,推广土壤深耕深翻80万亩。

1.土壤深翻势在必行。宿州市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承包到户后,土地经营单位以一家一户经营为主,依靠畜力耕作,耕深15厘米左右。九十年代中期,秋种整地发展到小四轮带两铧犁为主进行浅耕整地作业,作业深度在18厘米左右。近年来,随着大型农机及旋耕机的推广应用,整地变为以旋耕作业为主,旋耕深度12—16厘米左右,土壤耕作层一直保持在15厘米左右,犁底层平均厚度超过10公分,容重大于1.5克/立方厘米,妨碍作物根系深扎。以冬小麦为例,它的根系主要生长在3—40公分土层内,一般0—20厘米熟土层内的根系总量占比60%—70%,20—40厘米土层内的根系占比20%—30%,40公分以下土壤内的根系占比10%左右(高产小麦的耕作深度一般应大于20公分)。近十年来,提倡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造成熟土耕作层秸秆量增加,土壤出现严重泡沫化现象,耕作层以下土壤受旋耕机刀具的挤压,形成坚硬的犁底层,阻碍了土壤中的水分上下贯通,使农作物的生长、抗旱、抗倒伏的能力降低。长此以往,熟土层厚度减少,犁底层厚度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蓄水能力大幅下降,抗灾害能力减弱,农作物单产徘徊不前,严重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机械化深翻已迫在眉睫。

2.土壤深翻可以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从调研的情况看,土壤深翻有如下好处。一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底部土壤的墒情。深翻之后,翻上来的生土在阳光下暴晒,可以转化分解为作物生长需要的各种矿物质,表面的熟土被翻到底层,有利于作物根系下扎。深翻深度应保持在25—40厘米。深翻深度最好是逐年增加,不能直接将耕翻提高到40厘米深度。如果一次性翻上来生土过多,当年就会造成土壤表层缺乏营养物质,农作物就会生长缓慢、茎叶出现发黄的情况。二是能够降低土壤的板结程度,增加土壤透气性。目前,很多地区采取了玉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防止土壤板结的现象,其效果显著,秸秆全量还田不但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物质含量,同时降低化学肥料施用数量,对改善土壤透气性影响大,适当定期深翻土壤,能提高耕作熟土层深度,改善耕作层秸秆海绵化的土壤层结构。三是能起到消灭杂草和病虫作用。深翻土壤一般选择在秋季进行翻耕。经过深翻后的土壤,在冬季熟化过程可以冻死大量有害细菌和病虫,同时毁灭掉很多地下害虫的巢穴,还可以掩埋杂草的种子除去杂草,避免大量使用除草剂进行除草,相应地减少了除草剂对土壤的污染,同时提高土壤酸碱平衡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四是能起到底肥深施作用,促进根系向下发育,提高作物抗倒伏能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通过深翻能提高蓄水保墒能力,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与水分利用效率,能提高抵御作物防旱抗涝的能力。

二、土壤深耕深翻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在宿州市调研了5县区农机管理服务中心技术人员、8家参与实施深翻项目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手,就当前土壤深耕深翻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大型机械深耕深翻后,缺少配套的耙耢及时作业,导致项目区农户无法及时播种或有效播种。一般农户自家拥有的都是80马力以下的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宿州市埇桥区、灵璧县、泗县汴河两岸土壤类型以砂浆黑土为主,如果深翻后不及时进行旋耕、耙耢,存在土壤团粒结构坷垃、板结现象,失墒后难以破碎,导致农户难以播种。

2.农机手对不同土壤适耕期掌握不够,不能结合土壤理化性状作业。如砂浆黑土地块土质粘重,适耕期短,在土壤含水率超过25%时,为了完成项目进度还在继续实施土壤深耕深翻作业,导致土壤死垡,农户无法播种。

3.在土壤深翻时,撒施在土壤表面的化肥,肥效难以发挥作用。当撒施在耕作层表层的化肥随土壤深翻到30厘米以下时,农作物的根系主要集中在20厘米以上,在30厘米以下仅占20%左右。因此,会造成黄苗、弱苗现象。

4.一次性土壤深翻应控制在30厘米以内,不宜过深。2021年萧县、砀山县秋季降雨量偏多,砂质土壤含水量大,土壤翻耕时出现陷车现象,耕深难以控制,把生土翻上来过多,部分田块当年出现因土壤表层营养物质不足,影响农作物的前期生长,冬季形成弱苗、黄苗现象。

5.含水量较大的秸秆还田后,土壤翻耕时,要适施氮肥。新鲜的秸秆碳氮比大,将秸秆深翻地下时,秸秆腐烂需要微生物分解,会消耗一定数量的氮素等速效养分,相应出现微生物与作物争氮肥现象。在秸秆还田的同时,要按照每亩加施5公斤左右尿素,调节土壤中的碳氮比例,补充土壤中的速效养分。

三、土壤深翻项目对策与建议

1.土壤深翻应与耙耢作业相配套,政府财政应配套耙耢作业资金或涉农部门整合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补贴耙耢作业,促进该项技术推广,达到示范效果。建议对配套的大型拖拉机及驱动耙、耕耙一体机、远程电子监控制设备终端进行叠加补贴,减少农民购买机器成本,确保土壤深翻作业的质量。

2.强化对农机手的技术培训和监管,农机手应根据当地实际选择深耕作业最佳时机。这里适期翻耕是指砂质土壤含水量在10%—25%时适宜翻耕。砂姜黑土特性是干了硬度大,湿了粘度强,土壤耕作性能极差、适耕期是含水量在18%—22%时适宜翻耕。因此,砂姜黑土翻耕后要立即进行耕耙镇压作业。

3.制定土壤深翻作业技术要点,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作业质量。农机部门应根据当地土壤结构、机具情况、种植习惯等,制定土壤深翻作业技术要点,从耕地深度、入土角度、适期适墒等各个方面,明确技术要求。耕深要深浅一致,耕后地表整平均匀、秸秆杂草覆盖严密、地面基本上无残留,未发生漏耕立垡回垡现象,做到上层松下层实,犁底层平整一致。要合理调整犁铧的入土角度大小,减少其入土行程长度。要采用电子远程监控新技术,监控土壤深翻作业质量与作业面积。

4.建议加大对农户购置大型耕耙复式作业机具的补贴力度,加大深翻作业补贴力度。推广旋耕施肥镇压复式作业机具,降低作业成本。目前,皖北地区土壤深翻作业多数采用大型拖拉机及液压翻转犁进行作业,部分地区采用耕耙犁一次完成土壤深翻及碎土作业,减少一个作业环节,降低农民一次旋耕作业成本。2021年秋季,在泗县草沟镇、大路口镇、丁湖镇、刘圩镇推广使用40台耕耙复式机械,其中刘圩镇四山农机专业合作社实施面积3万余亩,作业质量得到当地农户认可。从宿州市土地深翻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来看,成效显著,深翻作业能把抛撒在地表的秸秆翻到地下,有利于秸秆腐烂分解,快速形成有机肥料,进一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性能,提高土地肥力、减少病虫草害发生危害。近年来,皖北地区亳州市蒙城县、宿州市灵璧县等县区已开始加大深翻作业补贴面积。

5.加强技术指导,加强宣传引导,接受群众监督。农机部门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深翻整地作业带来小麦的增产增收的效果和重要意义,认真开展组织维修保养、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加强服务质量跟踪,有效解决农机手在深翻技术上遇到的难题。机手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深翻作业质量。

猜你喜欢
宿州市根系秸秆
果树根系修剪的作用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雅安市:织密根治欠薪“根系网”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园区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拼 搏
揽 月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根系分泌物解铝毒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