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父母的期待

2022-03-16 21:10刘亮吴在天周公子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3期
关键词:孩子

刘亮 吴在天 周公子

| 策划人小语 |

每一位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各种各样的美好期待,希望孩子健康,期望孩子快乐成长,期盼他好好学习、平安顺遂……

父母的期待就是对孩子最美好的祝福,也是孩子头上的明灯、脚下的路标,无声地指明孩子前进的方向。

但如果父母不能正确对待这份期待,也可能一不小心就让它变成伤害孩子的利剑。“期待太过反成棒杀”的悲剧也常常令人痛心。

那么,身为父母,我们到底该不该对孩子抱有期待?又该如何把握这个度?本期策划,我们一起找到期待的正确打开方式,助力孩子走向更幸福的未来。

过重的期待:

指望孩子一口吃成个胖子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5个字—别人家孩子,而且也都被这5个字狠狠打击过,有些父母很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家的孩子做对比:“老王家的孩子高,你怎么就这样矮呢?”“老李家的孩子考100分,你怎么就拿99分呢?”“老张家的孩子钢琴8级,你怎么就学得这样慢呢……”

孩子想要达到父母的期待,就必须集齐老王、老李、老张等家孩子的优点,成为一个“全能神”,这样才算“及格”。极少数孩子也许真能集齐,但大部分孩子是做不到的,对他们来说,这是过重的期待了。

过重的期待有没有一个标准呢?我们可以把这个标准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种。

客观标准相对比较容易识别,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比如孩子考试排名一直比较靠后,大小考试能排到年级下游偏上一点就算是非常好的成绩了。结果,父母却指望他考清华北大。再比如孩子才两岁多,父母就期待他能够掌握五六岁孩子才能掌握的各项技能,等等。总之,“期待与现实”之间常常有明显差距,不符合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

主观标准相对比较难确定,因为这和孩子的个体感受有关。有些事父母觉得不难,但落在孩子身上却觉得非常难。比如逢年过节,父母常常会要求孩子叫人、问好,和亲友们打招呼。父母觉得不就是张个口吗,有什么难的?但面对不熟悉的人,有些孩子需要慢慢观察,做好准备后才能去做,无法做到迅速且热情地互动;有些孩子不喜欢人多,没办法和不熟悉的人交流,仅仅是张口叫人对他们来说都比登天还难。这时候,父母的期待对孩子来说就过重了。

所以,主观标准不是以父母的感受为依据,而是根据孩子的感受来界定的。如果父母的期待让孩子感到压力巨大,甚至出现抑郁、逃避、睡不着、频繁和父母冲突……这时,父母就要考虑期待是不是过重了。

父母的期待和孩子的感受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大的落差呢?过重的期待背后,往往隐藏着父母自己的需求,那些自身没法实现的梦想全都落到了孩子头上。

一是对自己的人生不满。父母小时候想学跳舞却没有条件,现在就逼孩子学。孩子天天压腿、踮脚尖,疼得死去活来,没有热爱,只有煎熬,但父母根本看不到,只想着“看见孩子跳舞,就像圆了我的梦”。

二是对自己的婚姻不满。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人拉扯孩子。女儿长大成人后,母亲希望女儿哪儿也不要去,不要去外地读书,不要远嫁,内心深处把对丈夫的期待转嫁到了女儿身上,指望女儿一辈子陪着自己。

三是代际传承。父母习惯了被自己的养育者过分要求,于是有模有样地把同样的套路搬到孩子头上:考试必须进前三,“三好”年年不能落……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客观能力和心理感受。

矛盾的期待:

听爸爸的还是妈妈的?

父母的期待彼此矛盾,孩子在中间当夹心饼干,这种两头不是人的窘境,相信不少人都体会过了。

育儿读物《妈妈,请换个方式爱我》中就记录了这样一封女儿写的信:

唉!妈妈,您和爸爸意见不统一,真是让我左右为难啊!就拿刚才吃饭时的事情来说吧,本来我和爸爸正在说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爸爸听了也被逗得哈哈大笑,这时候,您端着菜不高兴地冲着我俩说:‘说过多少回了!吃饭的时候别说话,影响消化。你们就是不听!吃完饭再聊!”

我看见爸爸刚才还笑呵呵的嘴,一下子就闭上了……但是妈妈您一点儿也不让步,坚决地让我服从您的命令,不许我再在饭桌上说话。而爸爸还一个劲儿地故意逗我说话。

看着您和爸爸剑拔弩张的架势,我也不知道听谁的好了……

这个故事看起来小,却非常具有普遍性,它展现出当父母同时对孩子发出不同要求时,孩子左右为难的处境,以及这份为难背后的家庭战争。

不难看出,在这类场景中,父母的焦点表面上是孩子,实际上却是彼此。他们发动了一场针对彼此的战争,通过“对孩子提要求”来无声角力,比试谁的期待能够被满足,谁说的话更管用,谁才是最有威严的人。

在父母暗中较劲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孩子的负担可就大了。他不得不成为一段三角关系的核心,任由爸爸妈妈两边撕扯。他不得不做一些艰难的抉择:如果选择一方,是不是要得罪另一方?这个选择是否会让家庭矛盾加剧?如果要背负双重期待,让父母都滿意,自己会不会被压垮?

一般来讲,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不一样是很正常的,毕竟夫妻两个人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成长的经历不一样,对孩子的期待自然也不尽相同。只要本着尊重对方价值观的前提去处理矛盾,商量着办,尽量求同存异,就算父母的期待不一样,孩子也不会出多大问题。

但如果父母处理矛盾的态度和方法不对,缺乏尊重,简单粗暴,孩子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期待,不断否认对方、打压对方、非黑即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孩子不得不考虑自己应该认同哪一方,放弃哪一方,而这也意味着,孩子的成长容易出现缺失—被放弃的父亲或母亲。

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会慢慢发现自己成了父母的“裁决者”,只要他站哪一方,那一方就可以一言九鼎、乾纲独断。如此,孩子很容易变得过分自大,而且长大后也倾向于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为婚姻埋下隐患。

没有期待:

就如没有方向、没有爱

父母对自己没有期待,孩子会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一个心理咨询案例里,孩子说:“我妈可能不在乎我。我发现,我考了10分,她不生气;考了100分,她也不高兴。我可能做什么她都不在乎。”

还有一个孩子虽然成绩不太好,但一直很努力,想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可父亲听到后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就你那脑子还想考大学?可别做梦了,也别费那个劲了,没用!你能读到高中毕业就不错了!”孩子觉得父亲根本不爱自己,于是萌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

父母对孩子缺乏期待,甚至用消极的态度打击孩子,让孩子觉得“我什么都不必想了,我做什么都不会成功的”,会为亲子关系和孩子成长带来双重伤害。

一方面,孩子会感到父母和自己不亲,没什么情感联结。对于孩子的发展与未来,父母保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似乎在暗示孩子:你是不值得被爱的。

另一方面,没有被期待的孩子很容易活在迷惘之中。无论出没出成绩、有没有努力,父母一概忽略、无视。有些父母甚至瞧不上孩子,无论孩子做什么,都得不到他们的欣赏。在这种成长环境中,孩子就会疑惑:脚下的路到底哪一条才值得走?走下去的意义又是什么?自己到底应该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是什么导致父母对孩子没有期待呢?有些是对比和偏爱导致的。这种现象在多子女家庭中比较常见。每个孩子的资质不一样,父母喜欢成绩好的,忽略成绩差的;父母自身的喜好也不同,比如喜欢文静的孩子,偏巧有的孩子就爱闹腾。这些都容易导致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期待和关爱。

有一些父母因为自己面临极大困境,比如婚姻状况恶劣、罹患慢性疾病、长期心绪不佳等,自顾不暇,很难分出精力关注孩子,更别提对孩子的发展抱什么期待了。

还有一些是受限于父母自身的能力等,比如自己一辈子活得浑浑噩噩,走一步算一步,没什么目标志向,就更谈不上给孩子提要求,成为他们的指路明灯了。

冲突的期待:

父母说向左,孩子却想往右

前面我们提到,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期待不同,很容易对孩子造成撕扯,让整个家庭陷入三角化矛盾。那么,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保持一致,是否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还存在另一种冲突:父母的期待和孩子的意愿不一致。

小时候,最常见的冲突是选择兴趣班。父母想让孩子上电脑班,但孩子不喜欢。他喜欢画画,要上油画班。一听“画画”两个字,妈妈的眉头就皱起来了:“成天鼓捣一堆颜料有什么意思呢?以后你能靠这个挣钱还是能靠这个吃饭?还是好好学电脑吧,学编程才能有好前途!”

长大后,双方的冲突则更多表现在职业选择上。父母想要孩子考本地公务员,孩子想去北漂当歌手。父母说:“公务员多好呀,稳定,离家又近。这样,我们老来有依靠,还能照顾你。你跑到外地,我们靠谁去?”这样的话往那儿一放,就好像给孩子上了一道紧箍咒。如果不答应,自己心里就会有压力;如果勉强答应,自己又很不爽,真是左右为难。

正如上面所说,父母的期待有矛盾,不一定会导致孩子出问题;同样,亲子之间的期待有矛盾,也不一定会导致孩子出问题—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处理:是彼此尊重还是强加于人?

就拿家里要孩子考公务员的例子来说。如果父母肯放手让孩子尝试,结果,由于音色不好,机会不多,唱了两三年也没有什么成绩,最后孩子可能还是回家找了份工作。外人觉得他浪费了青春,但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追寻过梦想,他的内心有过一些不同的体验,内心世界是和谐的。

但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非强迫他听自己的,就很容易出问题。一种是被迫顺从。比如放弃北漂,考上公务员,做歌手的意愿就成了他一辈子心心念念的遗憾。怎么来弥补呢?中年时突然爆发,如突然要离婚、突然要辞职等,把自己搞垮。或者重复相同的命运,我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那就主宰孩子的人生,逼孩子做不喜欢的事,就像父母当年对待自己那样。

另一种是激烈反叛。为了捍卫自己的主张,毅然决然站到父母的对立面,拒绝父母的一切建议,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结果,不但亲情受到伤害,更让彼此活得孤单且无奈。

如此期待,才能更美好

以上总结了4种有关期待的最常见问题。看到这儿,有不少父母会问:“这也有问题,那也有问题,那我到底该不该对孩子抱有期待呢?”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父母当然可以对孩子抱有期待,而且也需要对孩子抱有期待,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尊重和界限。

父母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期待是一回事,孩子的意愿是另一回事。父母可以表达自己的期待,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但这是你的事情,孩子做不做是他的事情。最终,父母还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因为这本来就是他的人生。在这个大原则下,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才能够传递出向上的美好意义。

孩子会感觉到父母的爱和在乎。父母不但在意自己当下的状态,也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会因为自己取得成绩而高兴,也会为自己的发展而操心,更會期望自己能过得比从前更好……在大大小小的期待之中,孩子能够深切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分量。

孩子会在父母的期待下不断尝试和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父母的期待往往带有自己的经验、对世界的认知,既可以帮助孩子看到更多可能性,为其提供支持,也可以在孩子遇到困境时,为其提供帮助……有父母熟悉的,也有孩子想挑战的,孩子能够在父母的支持和帮助下探索更多可能性。

孩子会在成长中变化,在期待中升华。因为父母关心和在乎自己,而且提供了尽己所能的支持和帮助,孩子更容易发展出自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这个方向可能和父母的期待相似或不同,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孩子因为被期待而不断努力的结果,而这就是期待的升华—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具体该怎么做,才能够让期待真正成为助力孩子成长的良药呢?

第一,合适的期待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而是建立在尊重孩子、契合孩子意愿的基础之上。

尊重意味着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权。就算在决策的时候,父母明知道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也可以抱着尊重的态度和孩子一起探讨,如果是一些小问题,大可不必太纠结,放手让孩子去试错,也是成长的礼物;如果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可能会触及底线,那么就及时纠偏。不管是哪一种,都不能以破坏亲子关系为代价。

父母要怎么来把握这个度,又该如何表达呢?

在表达自己的期待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我希望你现在可以多学习一些编程的知识,为将来做准备,因为以前我就因为缺少预见性而丧失了很多机会。当然,这是我作为父母的想法,难免会有局限性。可以供你参考,但具体要不要学,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来决定。”

当父母之间的期待有冲突时,更应该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自主空间,可以告诉孩子:“爸爸有这样的想法,但妈妈的想法不一样。你不必急着做决定,可以先来讨论一下,听听我们的意见,有什么不明白就问,然后我们再一起做决定。”

第二,期待要和孩子的能力匹配,可以稍稍超出孩子当下的能力,但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成。

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够知道孩子的能力,而不会盲目提出高要求。二是能够接受孩子不做或做不到的结果。

比如孩子不爱主动打招呼,父母给他提了这样一个期待:今天可能会见到很多人,你不用跟每个人都打招呼,只跟一两个人打招呼就可以了。这个要求稍稍超出孩子当下的能力,稍作努力也做到了,当然很好。但如果他就是不愿意做呢,父母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父母就会怪孩子,这时就出问题了。所以,父母要做心理建设,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

第三,保持沟通,及时调整。

在表达期待时,父母可以跟孩子多沟通交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馈。如果孩子做起来感觉到了一点儿难度,但稍作努力就能够实现,而且在实现后特别开心,也很有成就感,就意味着这个度是合适的,可以一步步往前。但如果孩子非常抗拒,父母也没有办法将他从抗拒里引导出来,那就意味着期待可能有偏差,应该及时调整。

以练琴这件事为例,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先定一個小目标,每天一小时,你愿不愿意?咱试试?”跟孩子共同商量,看孩子的反应,同时也观察孩子实践的情况,在不断的沟通和磨合中找到最合适的方式。

第四,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物质、技术等现实层面及心理层面。

和父母沟通后,孩子最终决定要去学芭蕾舞。在学习过程中,孩子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拉筋太疼、训练太累、反复练习很枯燥等。这时,父母不能把孩子往老师那儿一推了事,而应该及时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安抚他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在实现期待的过程中,他不是孤单一个人。

第五,父母一定要言行一致。

有些父母嘴上说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要求,但如果孩子考得不好或者没有考到自己理想的分数,父母就会黑脸,对孩子爱搭不理,计划好的亲子游被毫无理由地取消……孩子明显感觉到了父母的不满,可如果孩子问:“你们到底有什么要求?”父母又说:“你尽力就好。”这种言行不一地表达期待的方式,很容易让孩子无所适从,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

猜你喜欢
孩子
你们这群寂寞如雪的女(男)孩子!
五招搞定孩子的磨蹭
那些特别“听话”的孩子……
顽皮的孩子
孩子的画
Hey Blue!蓝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