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眼(三章)

2022-03-16 23:13又见
广西文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泉水温泉美女

又见

温泉古韵

八桂温泉,象州名声最盛。地处桂中大瑶山西麓的象州,地形以连绵山地丘陵为主,温热的泉流源源不断地从地底下几百米深处的热岩中喷涌而出。因此,象州也有“温泉之都”的美称。得益于温泉的熏陶,这里也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师惠能的隐修地之一,出了像郑献甫那样的历史文化名人(清代著名教育家,被誉为“江南才子”“两粤宗师”)。

沿着307省道,从象州县城往东出发,到七公里外离郑献甫故居不远的寺村镇热水村,秀丽的山谷中,右边湖水岛坡间,有数股清澈的泉水从不远处的山脚下袭来,在古象温泉度假村这一带低洼处形成一汪绿幽幽的大型景观湖,溢满后再向柳江流去。

湖水纯净清澄,伸手掬一把,凉凉的。这里路边不是挂着古象温泉度假村的牌子吗,泉水怎能这么凉?

时值己亥初秋,属于那种早晚凉爽午间暑热的天气。在山庄选择一处旅馆,卸下行李,打听洗温泉浴的事,才知道这一带宾馆所经营的温泉水,都是从一口很深的泉井中抽出来,通过管道引到酒店的泳池里或各个房间的浴缸中。我觉得有点怅然。想象中清澈的温泉水应是潺流于青山环抱里,徜徉在野溪沟壑间,热气从其间徐徐升腾,一股股温热的气息在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缭绕,温润着这山间谷里每一户人家、每一位过往的游客。就像明嘉靖“柳州八贤”之一张翀到象州温泉游浴后所抒怀的那样:

西风七月暑初收,浴罢温泉更此游。

仙客何年生羽翼,虚崖白日自春秋。

苔封古篆留丹洞,云锁山门绕碧流。

胜地不禁清兴发,孤峰一啸起寒飕。

可现实是不能理所当然的。南宁有九曲湾温泉、嘉和城温泉,柳州有凤凰河温泉,桂林有资源丹霞温泉、全州炎井温泉、永福金钟山温泉、平乐仙家温泉、龙胜温泉,玉林有容县黎村温泉、陆川九龙温泉、谢鲁天堂温泉、博白温罗温泉,贵港有黎村温泉,贺州有路花温泉、黄花山温泉、里松温泉、南乡温泉、西溪森林温泉,防城港有峒中温泉、上思布透温泉,来宾有金秀盘王谷药浴温泉,河池有南丹温泉,崇左有宁明花山温泉……诸如此类温泉,没有一个不是搬到客房里或宾馆中的。朗朗乾坤下可供游人自由赏玩的温泉,现今恐怕很难见到了。

明嘉靖进士张佳引《安宁温泉记》云:“至温泉,乃舣舟登其亭,饭罢,观温池而浴之。”有“天下第一汤”之称的安宁温泉,坐落于云南省安宁市境玉泉山麓,明朝时没有被围圈起来,可供百姓和游人自由赏玩。而如今不同了,被企业包装得严严实实的,我们只能从古书里揣摩它的大致。或者买了参观的门票进入泉区,然后像进入人家媳妇闺房一样,既忐忑,生怕一不小心会发生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又希望能有稀奇的发现。

现今散落于荒野各处的冷泉,比如青秀山的董泉、靖西的鹅泉、龙州的美女泉、巴马的寿珍泉、北海的海泉……大多还能就近赏玩,自由取用,不至于受围墙或建筑物所阻挠,不为囊中羞涩所困惑。可若干年后,它们抑或像大多数温泉一样,也逃不开被承包的结局。如今的一些矿泉水企业,好像也正在推动这样的事。不知道再过多少年,天生的万物,诸如茫茫冰川、滔滔湖海、涓涓溪流、暖暖东风、清新空气、野山石径,还能够像现在这样自由赏玩吗,或者也需要支付费用才能享用?

入住酒店房间,即扭开水龙头开关,清澈的泉水奔涌而出,流入浴缸里,热气也顺着泉水出来,弥漫整个洗手间,像蒸笼般热得逼人。用手掬一把泉水试试,确实烫得不行,很快就盛满一缸,但水还是很热,不能直接泡澡,在它的源头恐怕还可以煮熟食物。当地志书说,这里的温泉水来自地下几百米深处的热岩,属地热矿泉水,水温高达八十六摄氏度,水中富硒,还含有偏硅酸、锶、铜、铁、镁、钙、碘、钡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所以“浴可去疾,浸可烹鲜”。

借以温泉的美名,这里建起了很多温泉宾馆、温泉浴疗中心、温泉休闲度假中心、温泉游泳中心等设施,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度假胜地。慕名而来的各方游客络绎不绝,这里停满了来自周围各省区市的豪车。他们只要在这里住店,就可以在泳池里或各自房间浴室里免费泡温泉。

象州温泉旧名濮水名泉,也称温汤泉、沸泉、濮泉,在历史上也是久负盛名。早在宋代,《舆地纪胜》就记载:“温汤泉,在阳寿县(今象州县)东二十里,洞出武单里,峒心石穴水常热,可以熟物。”明代曹學佺所撰的《广西名胜志》卷五有:“濮泉,在州东四十里,松桧森罗,水石交映,州人游赏之地。上为石牛山,山多怪石,常有云雾蒙罩,天色明霁,俨然牛像头角俱全。”清乾隆《象州志》载:“濮泉,在城东二十五里,即热水之下流也,北流汇于象江,松桧森森,水石交映,名曰濮水名泉,为州八景之一。”

尽管志书对温泉与象州(州府)距离记载有一定出入,但在古代条件下,也属情理之中。但所描述的泉池美妙盛况,现今一点痕迹也没有了,实在遗憾啊。和云南省安宁温泉一样,过去那种云雾氤氲、露天可游赏、可自由煮物的条件也不再具备了,令人难以释怀。

郑献甫《象州沸泉记》留下了关于温泉的一些珍贵记忆:“象州城东去二十里,而近有驿曰青山驿。之南去半里许,有村曰热水,名之以其泉也。村之间有溪,溪之上有桥,泉出于东西两岸,正者如滥,仄者如氿,流合于溪,当漫时涨不辨源然。远而望之,蒸如甑上气;近而视之,热如鼎中汤,可以浴体,也可以疗疾,可以煮物,村之人咸就其利焉。岸西者略温,岸东者尤沸……”

清代文人刘元春的《象州沸泉志》也详细记载:“象州城东二十许里,有热水村二。中间一溪,溪旁东西,各有穴出泉,沸如鼎中汤。溪东一大泉尤沸,游人以鸡卵投之,移时即熟可食;鱼肉亦可熟,微有磺气,故不堪食。土人之宰猪牛,皆以此汤之。或汲归沐浴,能愈疥癞,然鲜饮之者。溪西畔一泉,与溪水相合,冷热参半,可以浴。溪西上又有一小泉,虽不能熟物,亦热不可濯也。其尤奇者,夏多雨,溪水涨,农人潴以灌田,溪侧之沸泉尽淹,乃于西上田中,别涌一泉,清且沸,农人围以土,作小洫使自流出,亦无害于苗也,水消则复故。冬日严寒,泉气腾上,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如林间霏。遥望满溪,疑白云之舒卷也。惜通志不载,州志仅以温泉目之。夫天下温泉凡数十处,即广西亦有五,大都皆下有硫黄,或有丹砂,故温暖仅可浴耳,未闻有沸若此者……”

体察郑献甫、刘元春两位当地先贤的文情诗意,象州温泉的美丽绝妙,如亲临目睹,不必我多费笔墨了。两位先生其中所记细致入微,对自然风物的喜爱和敬畏溢满字里行间,用心良苦,足见情怀风骨。其中“热水村二”,与现今的“东热水”和“西热水”这两个屯的名称相呼应;“溪”及其“岸东”“岸西”,与现今东热水屯里的溪流情形大致。可见,象州温泉的真正源头或许就在东热水屯里。

于是,沿着溪流溯上寻路,到了东热水屯后面的林子里,山树茂密如伞,狭窄的小径早已被荒草荆棘所覆盖。攀着树枝藤条,扒着狰狞的石头,直到“山穷水尽处”,连长满荆棘的小路也没有了。只见清澈的泉水从一处石缝间地底下翻滚盘旋,源源喷涌,潺潺散开,水流不湍,可以确认这就是温泉水的源头。坐在树下冰冷的石头上喝着泉水,清爽怡人。泉水没有想象中那么热,与其说水温只是微热,不如说那只是心里对温泉的本能感应。往前俯视,稻浪若金,绿茵如波,层林叠翠,远山寂寂。指点小桥流水,村村落落,以及度假村别墅式的宾馆,历历在目。两条泉流在东热水屯口汇合,向度假村流去。夕阳西下,万山尽紫。望那泉眼,与溪流、与度假村的泉潭,好像棋盘上的棋子,在冥冥中相连。

总的来看,温泉水许多情境还像志书所说的那样,除了流量和水温恐怕有点令人失望而已。所以,很多宾馆把水管伸到很深的地底下,就是为了抽到更高温度和更纯净的泉水。

顺着溪岸,走在向晚的古老村落巷道里,一股原野的充满水汽的风从溪沟水面上远远拂来,空气里满满是温泉的味道。

回到宾馆已是满天星,度假村灯火如烛,山间暮色笼罩。浴缸里满满的温泉水水温正好降到了合适的温度,宽衣沐浴,身浸其间,泡罢温泉澡,筋骨立时酥软,仿佛有一股真气在皮肤与肌肉间轻轻徜徉。有人品评这里的温泉为“中南第一温泉”,似乎并非溢美之词。

郑献甫有象州温泉赋铭镌碑,即《热水铭》,文曰:

昔者秦皇行幸,厥有温泉,玉女投车,非无沸井。炎洲南纪,热海西流。易著虚词,难为实录矣。吾州去城二十里,有热水焉!夏无火而焰青,冬有冰而烟白,浑包正出,沦涟旁流。其温者可以浴鹄,其沸者可以沦鸡。而乃青冷草间,汨没尘外,谢公之屐未到,桑钦之经不收,洵志地者一大恨事也!余生其乡,流览兹胜,觉江乘地纪,或曰半温,华阳国志,亦云长热,特较此中,具在其下,乃为铭曰:煮百斛鼎,其水常冽。涌万斛泉,不火而热。地志未详,天浆自泄。浴可去疾,浸可烹鲜。藏砂蓄硫,亦想当然。曲阿沸井,枣阳汤泉,格功量德,莫之或先。郑子为铭,刘生代镌。永峙一石,长垂千年。

天下无所不奇。天然泉水,世间凉热,象州全备。与温泉相呼应的是象州凉泉。县城西郊六公里外的闷头村,群山环抱里,有一眼凉泉,源源不断地往上喷涌着。无独有偶,目前已有客商进驻,对凉泉进行综合开发。

这是大自然的气数,也可能是一眼眼山泉的宿命。这样的安排似乎与时俱进,很合时宜,但于万物不知是喜是悲?如今象州共有可测流量的泉眼二百六十多处,不论是山泉还是地下涌泉,其体量、清洁度、温热度等要素均独具特点,与发源于大瑶山深处的三十五条山泉溪流构成了一幅灵动的泉流图。可以想象,大自然对象州的这种偏爱几乎达到了极致和疯狂的程度。

苏东坡《前赤壁赋》云:“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先生说的是天地万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只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清风和明月,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也不会有穷尽的时候,这是造物主的恩赐,我们尽可一起享用。所以为人要常怀感恩敬畏之心,对功名利禄要知足,对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要知止。但愿天下温热凉泉也能如此,为众人喷涌,赐众人享用,不枯不涸,长流千古,回归造物主的本意。众人也要秉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情怀,像感恩父母所养育一样,感恩自然之所赐。

到美女泉去

朋友从微信给我传来一组照片,画面清雅飘逸,隽永厚重,拍的都是南疆边陲大地上最美的泉眼。其中一张彩照,下面标注的文字是:美女泉。只見巍峨的大山围拢下,古老的村落巷道间,是一汪幽幽碧水,煞是水灵可人。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美女泉在哪里,因为喜欢那张照片,喜欢中越边境上的那一股股泉流,我记住了美女泉这个令人怦然心动的名字。

仲秋的一天,突然有机会到龙州县,而且正好要到金龙镇板池屯,那可是美女泉温润下的“美女村”,而屯名“板池”,在壮族语言里是指“有泉池的村庄”。我们就从县城出发,在车上小睡了一会,师傅说已到地方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照片上见到过的美女泉和“美女村”。

我睁大了双眼看,有阳光,视线很好,那一汪熟悉而又陌生的泉井,微微晃荡着,显得十分温顺。下了车,走到泉井边,仔细端详“美女村”流出的这一汪清朗而澄净的泉井。哦,原来在这距离边关十多公里的大山之中,有茂密青翠的树林,有古老的壮族村落,这水就在村头巷尾的一处开阔地的地底下冒出,常年淙淙,涝旱如故,水色如碧玉,清爽而甘洌,与中越边境的许多广西山泉水极为相似。

泉水被砖石紧紧围着,呈长方形的池子,深不足一米五,长宽约八米和三米,分五级台阶而下,泉眼则另外被围成一米见方的八角状池子。清亮的泉水从泉眼缓缓涌出,盈盈一汪水,在八角状的池子里翻滚盘旋,通过一个管渠涌入外边的池子,溢满后流入第二个更大的池子,之后向广阔的池外奔去,遇到大山的拦阻,便在山脚下聚成数亩水塘。“美女村”的老百姓世代饮用着这泉水,数百亩的良田也全靠它灌溉。

泉边的池里有村姑在洗濯衣物,有的光着脚丫踩到池里,垂着长发到水里梳洗的,几个壮家小姑娘哼着山歌,三两小孩在塘边摸青螺。男的眉清目秀,朴实而坦率;女的面容姣好身材苗条,眉目如画,淡妆浓抹间,宛若雪里梅,素雅而有气势;又如傲然孤立的天鹅,明显别于她人,特别是都饱受天琴艺术的熏陶,能弹、能唱、能舞,把别的姑娘远远甩开三四条街。

清泉有幸养红颜。泉旁立着一石碑,阴刻“美女泉”三个大字赫然入目。于是板池屯以及泉眼便跟美女套近乎,有了“美女”之实名。不知大自然生出这泉水是为了滋润红颜美女,还是这都是所有山泉水的本意,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据说常有仙女下凡来此沐浴,使泉水充满仙气,引之灌溉,莊禾茂盛,五谷丰登,遍地金玉,于是这泉又叫玉泉。听闻取用此泉水,小伙帅气,姑娘清秀,容貌姣好,加之板池屯男女比例失衡,女多男少,于是“美女村”“美女泉”的美名被叫习惯了。世间往往如此,很多习惯了的东西慢慢就被坐实了。其实,二百三十多人的板池屯,海拔一千二百四十米,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空气里满满盛着负氧离子,正是养颜养生的世外桃源,哪能不产美女?还好这泉水确确实实滋养出一方美女,总归没有白流。

相传很久以前,一天突发大水,整个村子被淹没了,正当绝望无助时,有位仙人显现,说正月十一到泉边设宴祭祀,向泉祈祷,方可免除灾害。于是,每年正月十一,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手拉手聚在一起,隆重举行传统歌节——侬垌节。“侬垌”是“兄弟姐妹一起过”的壮语音译,如今成为金龙镇边民壮族的节日。

这一天,板池屯及其附近村落男女老少早早起床,经过一番精心打扮后,三五成群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美女泉边,赶一趟新年“侬垌节”。传统的“侬垌节”有祭祀天神,祈盼上苍来年赐福,求风调雨顺,保平安健康之意。如今节日随着时潮延展了,舞龙、斗鸡、拔河、唱山歌、抛绣球、赛篮球、踢毽子、打陀螺等齐上阵,热闹非凡。特别是吸引了众多年轻人,他们三五成群,拉开架势,男女对唱山歌,以歌传情,寻觅自己心仪的对象。

最幸运的是能在现场观赏了一段天琴表演。只见身穿黑色长裙、头戴珠绒黑帽的壮族女子,款款有礼,楚楚而来,手持天琴,边弹边唱,边歌边舞,舞步原始粗犷,音质圆润明亮,节奏鲜明,曲调轻松活泼,委婉动听,如竹林听涛,如丝绸过耳,如月夜涓流,令人如痴如醉。最激动的是用天琴伴奏歌唱,只见一眉目清秀女子,右手食指弹拨双弦,左手按一弦,边弹边唱,边摇着脚尖上挂着的铜铃串子,歌声、铃声、琴声,合着节拍齐杂作响。弦声畅快悠扬,如春夜喜雨,轻幽细碎,润物有声似无声。铃声嘈嘈切切,交错摇响着,正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歌声婉转清晰,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像泉水在溪涧潺流,又像另有一种欢娱喜悦暗暗滋生,既变化多端又深度融洽。突然声音渐弱渐歇,直至了无声息,戏台及周遭都静悄悄的,静得可怕,只见美女泉映着日光泛着白,却突然间掌声如雷,众人拍手叫绝,欢呼声久久回荡。有人介绍说这就是“唱天”,天琴艺术的最高境界。“口出蛮音莺弄响,足摇铃子手挥弦”,龙州清代文官黄敬椿的诗句真实再现了这一绝美境界。今有幸欣赏,可三月不知肉味。

天琴是中越边境壮族人使用的弹拨类弦鸣乐器,壮语称鼎叮,由乐器发声谐音而得名。天琴原本是巫婆驱魔除鬼时所用的法具,后来渐入寻常百姓家,演变为众人弹琴歌舞的乐器。奏唱活动分为唱天、弹天、跳天三个环节,故名天琴。传说很早以前,十万大山南麓的山寨里,生息着一支壮族偏人群落。一天,有一对悄悄相好的年轻人,男的叫农端,女的叫农亚,结伴上山砍柴,在一个岩洞口听到“鼎叮” 之声传来,循声看见一汪潭水,潭顶岩壁结有数滴小水珠,并一滴一滴地滴落深洞幽潭里,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令人心旷神怡。加上山洞和森林的回响,那声音更是悠扬传神,让人回味绵长。世间如此清净微妙的声音,是造物主对有缘人的恩赐,怎能一人独享呢?农端和农亚想把这神奇的声音带回山寨,让乡亲们一起来分享。但这怎么可能做到呢?于是,两人在山林中寻来一个葫芦壳、一根木杆,将木杆插进葫芦里,绷上野藤细丝条,模仿着水滴声弹起来,如此反复尝试,又不断变换设计,终于弹出了天籁般的“鼎叮”之声,恰似深洞滴水的声音。到了寨子里,众人共赏农端和农亚的弹奏,无不拍手称绝,此物也应声得名“鼎叮”。众乡亲依样画葫芦,“鼎叮”很快盛行壮乡千家万户,也惊动了天阙,天使下凡,召农端和农亚上天庭,给玉皇大帝等众仙弹琴唱歌。日复一日,终修成歌仙。他俩很想念乡亲,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趁天门开启之时,便偷偷赶回凡间,与乡亲们歌舞相会。这种活动后来成为固定形式,定名为“跳天”,为天琴弹拨中唱天、弹天、跳天三个环节的最高仪式。直到今天,每逢壮族传统节日,乡亲们都要举行群众性的“跳天”活动,天琴则是这种活动中使用的唯一乐器。

《防城县志》有载:“今之编人(同偏人),即古之壮族为初民之使牛耕田者……编人言语,即壮族言语,融合演变而成村语。”偏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天琴只是其中的一种。清光绪九年(1883年)修撰的《宁明州志》载:“女巫,俗名魓婆……以交鬼神为名,以‘匏’为乐器,状如胡琴,其名曰鼎……凡患病之众,延其作法,则手弹其所谓鼎者而口唱其鄙俚之词。”其中之“鼎”,便为天琴。史籍中只记述了天琴在清代时的使用情况。据龙州县金龙镇板烟村天琴老艺人马景丰讲述,这门技艺是其祖上传下来的,可能在宋代已有,他还收藏着一支祖父传下来的天琴,造型奇特而古朴,现还能弹拨,音质圆润,很有研究和艺术价值。现中国乐器博物馆里,也珍藏有一件来自偏人的民间天琴。

这种原始巫术性质的弹琴歌舞,如今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和国家非遗保护项目。板池屯及其附近村寨则是天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村民们热爱弹唱,时而合曲,时而独曲,天琴已经深深烙在一个民族的血液里,见证着曾经的光辉和荣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梦想。

漫步在板池屯古老的巷巷道道,听着幽幽泉涌,品着圆润的天琴声响,端详着壮家姑娘每一步轻灵的歌舞,整个身心好像都沁进美女泉水中,旅途疲劳和人世的纷争悄然而至九霄云外。唱一曲壮家敬酒歌,来一碗壮家美酒,碰杯换盏间,琴泉和鸣,多少风流尽在杯中。而时光过隙,流连徘徊之间,天色将晚。泉池上,月亮出来了,下到池边,在水面上划破水波,用手捧起如珠似玉的月亮,喝一口泉水,清冽甜美,沁人心脾,令人久久回味。摆摆手即将返程,已忘是跟泉水道别,还是跟美女道别,突然间感到人在凡尘,身不由己。

回到县城,与友人再喝些小酒,至住处已是半夜。倚窗四望,边城灯火阑珊,而此处空旷得可安放五六张床铺,不禁觉得空寂悲苦,急急慌慌,就再也无法入眠。环顾大江南北,边关寸土,莫不如此,千金难求,不容侵犯!就像美女村、美女泉,以及它所滋养的俊男美女们,总是令人心里暗生阳光和暖意。

古往今来,美女往往与江山有关联。忆今日见闻,心清如泉,泉水洗涤了心性,滋养了美女的风雅,而美女弹拨的琴声,永远荡漾在泉水上,充盈着此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散发着岁月的辉光。不是吗,很多山外的来客,慕着美女之名来到龙州者络绎不绝,也让这边远的村村寨寨走出了山门。县里还组建了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其中的骨干组员大多是来自“美女村”的姑娘,她们曾多次到各地演出,摘得多项荣誉,把中国天琴艺术之乡“捧红”到了海内外。历史上,这里曾是风云际会之所。旧桂系军阀头子陆荣廷发迹地和重要的活动据点就在龙州,曾在这里召集部属召开两次重要会议,作出应对时局的正确方略,对旧桂系政权的存亡产生重要影响。岭南各路俊杰通过珠江、郁江、邕江航道,沿着左江,纷沓而至,为龙州这座南疆边陲小城增色不少。卢焘将军年轻时为找前程,曾辗转千里,千辛万苦来到龙州投奔陆荣廷,谋得前往云南讲武堂学习的机会,从这里出发,成就了爱国将领传奇的人生。“土地革命”时期,邓小平曾从上海绕过香港、越南和百色抵达龙州,广泛联络各路革命力量,与李明瑞、俞作豫等一起,组织、领导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龙州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创建左江革命根据地。龙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百色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独立领导的影响深远的武装起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越南抗法战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龙州曾建有指挥部和秘密联络点,胡志明长期在这里工作。现今县城还保存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军部旧址、龙州起义纪念馆、陆荣廷旧居、胡志明纪念馆、法国领事馆等遗址,可见当时龙州的繁华以及在广西的特殊地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多少英雄豪杰曾聚集龙州,接受美女泉的加持,在这里集结,再出发,开创时代伟业,打理多彩江山,让山河无恙,岁月静好。

世间之美景,人世之风华,尽在眼前,且行且珍惜吧。

温冷二泉记

从南友高速宁明出口溯明江而行,一直往花山风景名胜区走,不足十里光景,紧靠左侧路旁就有两眼山泉:一曰温泉,一曰冷泉。

世间的冷与热,在这里神一般地和合相融,真是上天赐予此地的绝美之作。

温泉就位于沿江公路左侧的一处山坡上。陡立如墙的花山有一支分脉连绵蜿蜒至新龙屯后背山,地势突然平缓,凸起一处土石相间的坡岭,四周围石头在浅土下慢慢聚拢,其中形成一处能容两三小儿端坐的石穴,清澈的山泉水便从穴底下的出水口涌出,其水暖暖的,水温常年保持四十五摄氏度。据介绍,温水源自数十米深的古老岩层,原先日流量上千吨,如今很多时候倚靠抽水才能维持经营。数年前,这里就承包出去了,打造成了温泉度假村,围砌起数十个温泉浴池、泡池和泳池,盖起了几栋钢筋混凝土楼房,温泉别墅、美食餐厅、会议中心等设施应有尽有。温泉所在的坡岭与花山山体相衔接的部位,一条二级公路横穿而过,通往宁明县城。这么多建筑物重压,又有道路从背后截断了山的走势,温泉水在地底下所经过的渠道不知能否像过去那样畅通自如。

继续沿明江而行五六里,一路地势连绵起伏,高低不平,草树丰茂,山石瘦长。花山在温泉处开始起坡岭,蜿蜒匍匐至木洲屯后突然像地陷一样,形成了一处三四亩低洼的地。洼地与坡岭衔接的地方,泉气氤氲,有人用石头围砌起一个圆形的水坝,七八米见方,山泉水从四五个泉眼喷涌而出,比温泉的水量大三倍以上,这就是冷泉。水呈深青色,积聚而往上盘旋如浪。有大大小小的石头平铺分布水底,泉流被石坝圈住,溢满后像纺织物的花纹一样,交织着向四周围潺潺而流,舒缓地注入了人工泳池里。撩起衣裤涉水,行走三四步,踩着滑滑溜溜的石头,进入石坝围成的小泉池,感觉很奇特,冰冰凉凉的,还有浮萍在双足间温柔地抚摸,难以描绘形容其中的玄妙。冷泉所在洼地,整个地势大致像个剖开的大葫芦,坡岭在四旁围拢起三四米高的天然屏障,泉水汇集在里面,然后从地下窟窿消失。这就是木洲冷泉,夏日恒温二十四摄氏度,冷天则二十二摄氏度,四时浴泡皆宜。

有人怀疑这一温一冷二处泉水的用处,从而不曾注意对它的敬畏和呵护。泉在江边,千山竞秀,而江流无穷,碧水涛涛,取水何须冷热泉?《逍遥游》曾有一段惠子与庄子的对话,说的是惠子种出的葫芦太大,用来盛水却因质地太脆而无法提举,剖开当瓠又大而平浅容纳不了东西,嫌它草包无用,于是就砸碎了。庄子批评说,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世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人听说后请求用一百金来买此药方,这人买到药方后就去游说吴王,吴王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获全胜,于是得到封侯等奖赏。庄子于是说,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

一温一冷山泉正如惠子的大葫芦,也自有用处。且不说能浴、能泡、能赏光、能经营,单就润滋并减缓山体石漠化进程,就是件功德无量的事。两泉所在一带,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低矮的蓝天相接。环看周围,也都是如此美景,让人不知不觉中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化在大自然中。稀松的土質下尽是山石崚嶒,或如鬼怪潜行,或似猛兽探头。如此贫瘠的地方,却长着茂盛的草木,疏密相间,高低参差,和泉眼的布局一样,好像是造物主特意地安排。

《庄子·齐物论》云:“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说的是好像有真实的造物主宰,可是却看不到他,但他创造万物的作用是可信的,人们看不到他是因为他“有情而无形”罢了。造物主无形的手把冷热二泉布局在明江边上,并赋予冷热相克的古老哲学意味。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圣正居于此,处处充满哲思和智慧。中华民族先贤《论语》《易经》等古老的典籍,就是来自人类对大自然最朴素的辩证认知。

冷热二泉距离越南边境不足三十里,是我们祖先繁衍生息和频繁活动的地方。泉眼后背山的花山壁画,据考是两千多年前骆越人绘上去的。数千个赭红色的人像物像,组合成各种样式的生动场面,或欢歌狂舞,或行军打仗,或围兽狩猎,或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千百年来跃然于左江两岸很多乳白色的峭崖壁上,阐述着中华民族南方一支——骆越人对大自然的原始理解和深沉情怀。

关于明江和左江流域的岩画,最早记载为南宋李石所著《续博物志》:“二广深谿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可以看出,这些岩画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祭祀仪式和宗教信仰。承载这些神圣使命的花山,便位于明江耀达河段,因为临江的峭壁上画满古老的岩画而得名。在壮族语言发音体系里,花山是“岜莱”的汉语译音,壯语“岜”是汉语“山”的意思,“莱”是汉语图画、花纹、图案的意思,“有花纹的山”故名花山。这种语言发音体系,属于语群中壮侗语系和南岛语系,发源地在广西、广东、云南及南海诸岛,可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历史。除了我国南方几个省区及南海岛礁,在越南中部和北方、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都可以找到这种语言发音体系的影子。

如今,温冷泉水溢满后流入明江,带着远古的画卷,向北而去,与从龙州而来的丽江在上金乡汇合,与从大新通灵大峡谷和越南北来的黑水河在百念屯相会,左江由此发端后,经过江州区署所在、扶绥县城、江南区扬美古镇,在三江坡与右江汇聚,向东奔流,先后形成邕江、郁江、浔江、西江、珠江,最终流入大海。古骆越人的船队从明江河段出发,拜祭花山壁崖那些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的符号,然后横行数千里大江,辗转南疆腹地和南海诸岛。南宋李石所著《续博物志》对此有“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的描述,说的是骆越人出入经过花山壁画前必须例行的祭祀仪式。花山岩画的图像和符号中,有二十一个渡船图像,这说明两千多年前,生活于斯的骆越人便拥有了造船术,人们为保行船平安,便在花山壁崖上绘制岩画,以便祭祀“水神”,花山岩画反映的正是骆越人的巫师祭水神这样一种宗教仪式的宏大场面。最近考古也发现,花山岩画的一些符号,在南海诸岛礁上也能找到相关文物实物。比如,位于西沙永兴岛西南的甘泉岛,除了有战国、秦汉以来到清朝时期的一些文物,还有西瓯人和骆越人使用过的瓮棺、历代陶器残片,使用这些与我国历代中央王朝有关器物的主人一定是南海最早的居民,他们或许就是粤桂迁去的移民,都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他们在不经意间,就为我们留下了赖以繁衍生息的宝贵故土和广袤海疆。

温冷两处清泉,一方江流山脉,一岛一屿,几地方言,残陶片瓦,都是我们传家的宝贝,是一个国家轮廓里活生生的血肉坐标,背负着一个民族深重的历史烙印。脚下是国也是家。深沉地热爱我们共同开拓的家园吧,让清泉常流、青山永驻,让大地留住记忆和乡愁,就是留住了一方水土生生不息的命脉和尊严!

【又见,本名韦秀观,壮族,20世纪70年代末生,广西大化人。先后毕业于河池师专(现河池学院)和中南民族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百家》《广西文学》《文艺报》《鸭绿江》《散文诗》《芒种》《红豆》等刊物。著有小说集《落在你胸口的目光》,诗集《又见村庄》等。有作品入选多种选集和有关教材。】

责任编辑   韦 露

1020500511332

猜你喜欢
泉水温泉美女
KAI BEPPU温泉酒店
青年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
大棱镜温泉
泉水与盐水
露天温泉
温泉旅游记
神回复
这年头
惊艳红妆美女
旅游与脚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