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与社会学的融合研究

2022-03-16 02:18赵冬冬关佳征
设计 2022年2期
关键词:社会问题社会学设计理念

赵冬冬 关佳征

关键词:艺术设计 社会学 学科交叉融合 社会问题 设计理念

引言

人类文明发展分为艺术与科学两个方面,历史演变让这两方面从泾渭分明到交叉融合,彼此汲取营养发展自身,衍生出具有更多可能性的新兴方向。艺术设计与社会学是两个独立学科,随着社会发展两者又将不断融合。本文以社会实际问题和艺术设计方式方法为例,讨论艺术设计与社会学的关系,促进两者交叉融合,探究更多的可能性。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发展速率增长暴露出很多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生态恶化以及文化延续传承等快节奏社会发展的痛点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将作为学科新的发展方向。单一学科的局限性让多学科交融成为趋势,艺术设计与社会学的融合创新意在解决二者本身问题的同时传递给人们更先进的生活与发展理念。让艺术设计更好地融入多元化社会,借用艺术设计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多元化的社会为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社会学为艺术设计提供创作基础与发展方向

(一)老龄化社会基础下的关怀设计。中国的老龄化已成为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老龄人口比重增加给社会带来压力与挑战的同时也为艺术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年设计是关怀设计的一种,但相对于关怀设计而言,老年人更需要被社会各界正面的看到[1] 。从一句口号到社会爱心活动,从老年产品到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什么才是老年群体真正需要的?怎样才能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艺术设计新的发展方向。

1.保障安全。伴随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身边潜在的危险也越来越多,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安全是老人及其家属最关心的问题。

安全保障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例如预防老年人跌倒,针对于单一的产品可在老年鞋的防滑上做文章,运用新的材料、增大鞋底的凹凸程度等都能起到防滑作用。而在系统的设计时则要做好配套设施,例如多设置扶手、铺设防滑垫、设立警示标志等。(2)在发生危险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危险的发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设计还应考虑当危险发生时怎样降低损伤程度。例如在设计地毯时增加厚度,即便老人跌倒也能有一定的缓冲从而减少伤害,或者将地毯安装感应报警装置,当老人摔倒后第一时间发出警报,遇旁边无人的情况下也能第一时间送医。(3)危险发生后避免再次伤害。当危险发生后如何引导实施正确的救治措施,防止因不规范救治导致再次伤害。艺术设计在未来不得不做的是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换为大众乐于接受的形式传播给大众,进行高效的医学救治知识科普,提升全民基本医学知识素养。

2.提升幸福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艺术设计的重点是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感。老年人从社会的建设者到社会负担这一角色转变的过程内心表现的是一种落寞,而幸福是需要参与其中获得一定满足。时代的发展应该将老年人包容在社会大环境中,而艺术设计则应该注重提升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参与感。对于单一的产品,设计应该考虑到老年人的接纳程度。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产品的功能应该尽量简练,避免一物多用与繁琐操作,人机交互应当高效具体。典型的产品是老人机,生活中的老人机是被时代淘汰下来的功能机,没有智能系统的原因是老年人不会繁琐的操作,而老年人的需求也被功能机的简单功能给限制了。老年人需要通过网络接收新鲜事物,手机作为通讯工具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老人機单一的通讯方式还停留在简单的对话,视频通话功能是大多数老人机都无法实现的。对于老人机来说,将视频通话功能在老人机上简单实现或者将智能机进行合理的老年化是一个方向。对于老年类产品的设计应当针对每个老人的生活习惯对功能进行简单模块化调整设计,让老年人之间的差异化得到正面解决而不是按照年龄粗暴分层。

(二)可持续性设计。社会正面发展掩盖不了负面的没落,可持续性设计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对未来与现实的一种平衡与反思。

可持续性设计要在满足当下利益发展需求的同时满足以后的良性发展,要利于升级换代,不能为社会带来环境压力与资源浪费。虽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生活中常常听到,但大多是概念产品,但并没有带来实质性改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倡导下,在设计想法产生与方案落实都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因素,设计不管在当下还是以后都要有可被利用的价值。[2] 设计的初心是要长远的发展,而不是当下的高标准,艺术设计在尽可能减少物质和能量消耗的同时还要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使用。

艺术设计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唤起人们对于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自行车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绿色出行的首选,现在很多城市里随处可见共享单车[3] 。面对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公共交通难以应对出行路线的复杂程度,于是设计师将自行车也融入到城市的公共出行系统,解决了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对于共享单车个体而言,用户随扫随走,既方便又快捷。对于共享单车的运行系统而言,单车需要覆盖范围广,并且要实现实时的数据操控性,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对于城市的包容性而言共享单车必须不停升级。被淘汰下来的产品沦为垃圾堆放在大街小巷,从生产到报废的整个使用周期很短,这显然与最开始低碳环保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从头到尾就像耀眼的泡沫转瞬即逝,最终沦为一场资源的浩劫。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而艺术设计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解决产品自身问题的同时唤起国民的节约环保意识。一个名为 Scavenges&apos的组织发起倡导,鼓励人们把报废的共享单车拆解后进行拼装组接,最后把它们转换为有价值的产品。例如五个车凳可以组合成为一把吧台椅,车筐和车架可以变为可移动的收纳架,如图1。此类设计的目的意在拯救废品的同时重点唤起大众的环保意识。[4] 在实际设计中,良性的设计行为,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去思考问题。既要考虑到消费转型升级的实际设计水平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利要关系,重视可持续与人性化的设计,设计的经济利润与高效生产以及社会对设计教育的需求。

(三)文化设计。[5] 文化设计是在赋予产品解决问题的功能外,加入了可以让人精神产生共鸣感的设计,常常将其融入地方性的文化用于传播地域特有的精神文化并且为当地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收入。在现处的全球化格局下,新的一带一路带动世界多国共同发展,在经济繁荣的同时必将促进文化的交融。从国家层次上来说,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应当抓住与世界交流的机遇传播中华文化。以艺术设计为载体传播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全球贸易获取经济收益,三者皆有所得。而当下国内的文化设计还处在萌发阶段,如何才能做出成熟的中国文化设计是当代的艺术设计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文化设计需要考虑的重点是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实际设计时应当综合各方面因素适当取舍。

文化属性可分为虚实两个层面进行设计。实的层面指的是将肉眼可见的文化元素增加在产品上,而虚的层面指的是将精神文化与产品的使用相结合。虚实结合才能全面的传播中华文化。例如对古诗词进行文化设计。实的层面可以通过将诗词刻印在产品表面,运用视觉刺激进行设计。目前的此类设计弊端在于文化情境与使用情境不接轨,生硬无神,只能起到表面的装饰作用。虚的层面则可将诗句以备忘录的形式进行设计,将诗句的个别字词做成贴纸对某件事进行标记。例如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将诗句的“忧”与“乐”进行贴纸化处理,用于标记备忘录里自己觉得乐或忧的事,既能传播诗句中的精神,又能展现使用者与诗人精神情感上的契合,从实质上传承中华文化,如图2。虚与实两者是否综合考虑是文化设计趋于成熟的关键。

二、艺术设计解决社会问题并且传递理念,为社会带来温度

(一)缓解成年人压力的设计。成年人作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青壮年成为社会中压力最大的群体,再加上生活的不规律,休息赤字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不及时解决还会引起焦虑与抑郁。如何及时有效地缓解年轻人的压力成为热点话题。放松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运动、发泄、冥想等方法都能有效放松,但相应的限制条件也很多,对于场地、人员、技术、时间都有一定要求,如何实现随时随地放松减压,艺术设计在其中应该起到引导作用。

愈加“996”的社会体系造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报复性熬夜”,牺牲休息时间用来娱乐。艺术设计应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引导社会完善作息时间体系或利用相应产品辅助个体完成时间合理分配。产品设计上应对相应的娱乐性与休闲性进行设计,让产品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例如市面上减压球的设计,通过手不停挤压产生愉悦感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缺点在于理论体系比较单一,可以适当融入冥想元素调动人体的多感官感受形成放松体系,让手势与呼吸同步,随时随地快速调整状态,融入时间机制划分工作与休息时间段,从根源上解决年轻人的焦虑问题,如图3。当然产品的作用只能尽可能地辅助用户实现放松,其目的在于引导大众关注时间观念模糊化。

(二)极简设计与断舍离。极简设计是现代的一种设计方式,目的在于通过减法突出重点,在建筑、服装、平面、产品等方面运用广泛。极简设计的关键在于明确分析存在的必要性,具体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材料、结构、色彩、空间等多个方面的取舍,在此基础上做减法的同时利用对比、渐变、嵌套等方式纵向进行丰富设计,在少的前提下提炼出设计表达的重点,确保精炼度,提高设计的实用,美观与整体性。对于设计層面极简主义已经非常成熟,但大众对于极简主义热衷的实质是对回归生活本真的呼吁。当下“断舍离”的生活浪潮证实了这一点。所谓“断舍离”就是要断掉不是必须的,没必要的事物,舍弃掉废旧的使用不到的物件,脱离生活中大可不必的陋习,为生活减负,回归本真。它反映了人们开始敢于探索生活的本真,也是生活观念实现跨越的标志。

极简设计与断舍离浪潮的先后涌现体现了设计对于生活的引领性。艺术设计是人类一种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也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造物活动。表达与造物的属性共同作用在生活中达到解决问题与传递观念的作用,设计也应该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下设计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社会学总结出社会性问题之前,预警性的产生方式方法尽可能解决问题,将过程对于社会的危害减小,为之后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做出探索与数据支撑。

(三)残缺设计与保护欲。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残缺,残缺是不圆满的表现。[6] 在平常的海报设计中,很多残缺没有影响观赏者的判断与理解,反而带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完整和残缺只是相对的,而设计需要做的就是充分调动人脑参与到创作中。设计的最终呈现不是靠设计师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最终的结果在观赏者的脑子里,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就不一样,而设计师要做的就是用初心来做设计并且对受众的心理做一个预判,引导受众去理解设计。受众接纳设计的同时设计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而设计恰好需要这种影响力。

残缺设计的影响力在于残缺能引起内心的危机感,危机感进而唤起内心的保护欲。生活中的很多物件都是脆弱的,但每个人感官的差异性导致的破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何利用残缺设计保护设计产物本身?在易碎品的包装上会印刷上玻璃杯的标志传递给人们小心搬运的信息,但只有有此生活经验的人才能够完整地理解这层含义,残缺设计应该打破这层认知条件。当包装盒上印上玻璃破碎的图案,即便没有文字大多数人也能领会到易碎品的含义。除了平面设计上的应用外对于产品设计也照样适用。只有植物快要凋谢的时候人们才会想要去悉心照料它,如果在花瓶的设计上运用到凋谢的元素,将花瓶设计成倾斜的形状,如图4。在使用时既会防止碰到花瓶,也能引起关注,从而注意到植物的生长情况。残缺设计需要把握好残缺程度,避免危机感变为不安感,此设计方法的真正用意在于引导人们的保护欲,不要在光阴流逝,物是人非后才后悔没有开始无用的忏悔。

(四)艺术设计与参与感。艺术设计是大众行为,提升参与感的意义在于较高的参与度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衍生出愉悦感,好的艺术设计还能够轻松让受众参与其中并获得满足,创造一定的价值。例如2018年的“寺庙零食俱乐部”项目,该项目是将民众供奉给神明的贡品进行再分配,给那些困难且真正需要的人。该项目让每一个上供的人能够获得宗教思想上的满足外,上供的物品还能在生活中产生实际价值。此类系统的设计让大众真正的参与到了艺术设计思维模式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将人与神的距离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温度,让设计真正的生活化,让人们理解到人人皆可艺术设计,而艺术设计对于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众需要融入艺术设计中,与此同时艺术设计的产品更加要让参与感体现到人机交互中。英国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设计的陀螺旋转椅做到了这一点,如图5。它摆脱固定模式的束缚,使用者可以完全沉浸在360度无死角的旋转中,所有的烦恼与顾虑就会一甩而空。当你坐在上面转两圈会感觉到完全放松,它引导用户抛掉一切顾虑享受设计本身。强调参与感的实质在于快节奏的社会让人们沉浸在虚幻的物欲与娱乐中无法自拔,长期娱乐与对物欲的无止境追求成为大众的一种负担。设计是具有清醒认知为前提的产物,应当引导大众回归生活本真。

结语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随着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是人类认知领域的艺术与科学。艺术是感性的,最开始往往是个人的思绪与情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与思维过程。简单地说,艺术是生命的扩张,它让简单的事物尽可能地展现出多样性与无限的可能性,其中迸发出来的感染力,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止境地影响着这个世界。科学是理性的,是人类认识世界并寻求万事万物生存与发展规律的过程。与艺术的扩张性不同的是,科学其实就是万物归一的过程。它让世间一切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事物与现象归纳为定理来解释。艺术让世界变得复杂,而科学则让其变得简单。然而世间万物并不是单向发展的,艺术与科学是同时存在的。世界的变化得靠两者的相互交融来实现,我们不能活在只有科学或者艺术的世界里。艺术与科学下面的分支艺术设计与社会学也是同样的道理:社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老龄人口越来越多社会该怎么同时保障民生与发展?生态持续恶化社会怎样才能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怎么实现共同繁荣?社会学发现这些问题的同时艺术设计也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而残缺性设计、参与感设计、极简设计与放松设计等设计思维都在将社会理念通过设计良性的传递给社会,倡导更具温度的社会。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表层下艺术设计同时也发现了更多的可能性。总而言之:社会学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创作基础与发展方向,艺术设计解决社会问题并且传递理念,为社会带来温度,二者相互制约也互促互进。

2828500783307

猜你喜欢
社会问题社会学设计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茶叶包装设计研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
意外遇见社会学
名实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