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与培育对策

2022-03-16 05:17田端阳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常态防控

邓 军 田端阳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动的担当行为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社会和谐发展、国家民族强盛不衰的动力源泉。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现状,分析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必要性,探索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对策,有利于增强高校责任教育的针对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能够有效应对国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

2020年11月,调查组在某高校大学生中开展了主题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的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536份。调查显示,大学生整体上关注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发展态势,自觉响应国家号召做好个人防护,积极参与疫情防控,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坚持锻炼身体,但在强化思想认识,自愿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自觉接受疫情防控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思想认识不够成熟,缺乏思考力

在中华民族抗疫、防疫的紧急时刻,某些国外媒体却在互联网上制造和大肆宣扬一些虚假新闻,企图抨击、抹黑、丑化党和国家。在国家危急时刻,与党和人民坚定站成一条线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义务,也是当代大学生面临困境英勇向前的一种担当。但有些大学生缺乏理智的判断能力,不仅误以为真,还成为这些媒体的附和者,在一些社交媒体上转发甚至肆意评论,从而影响其他大学生的判断。调查显示,只有58.4%的大学生通过主流官方媒体了解疫情消息,当被问及“是否转发或评论过疫情谣言和不实消息”,有4.9%的学生表示“不清楚”,3.7%的学生表示“好像有过”。

重大疫情期是媒体炒作和舆论滋生的暴发期。网络上充斥着虚假和有害信息,有的只为博人眼球,有的是别有用心,有的甚至冲破了法律道德底线,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有的大学生容易主观臆断,思考过于片面,缺乏宏观、整体和长远的思考,因而导致对疫情防控缺乏足够的担当意识。

1.2 心理情绪不够理智,缺乏适应力

调查显示,16.3%的大学生面对疫情不太适应,有时候会紧张,担心自己或身边的人被感染;4.8%的大学生显得焦虑、无助或迷茫;1.2%的大学生有恐慌、悲伤、愤怒甚至绝望的倾向。面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8.7%的大学生选择“发泄内心不满”,6.7%的大学生选择“一直压抑”。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6.7%的大学生认为“生命很脆弱,过一天是一天”,3.3%的大学生认为“疫情太可怕了,要及时行乐”。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存在侥幸、掉以轻心的心理,而少数大学生产生了恐慌、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以上心理和情绪如果反应过度或持续存在,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大学生可能会产生不理智的行为。

大学生作为社会热点问题和信息敏感的易受群体缺乏适应能力,面对未知和一时无法把握的疫情走势极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从而导致心理、生理失衡[1]68。疫情破坏了大学生稳定的生活状态,打乱了有序的学习节奏,不断挑战着他们的心理防线。

1.3 践行意识不够主动,缺乏自觉力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公民防疫行为准则》(科普版)提出了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包括勤洗手、科学戴口罩、少聚集、保持厕所卫生、实行分餐制、做好清洁消毒与通风、遵守社交礼仪、保持健康生活八个方面,用以指导群众开展疫情防控,保障个人健康。调查显示,面对国家号召,11.1%的大学生表示会“一般响应”,4.7%的大学生表示会“不响应”,46.7%大学生表示没有参与过疫情防控工作;面对学校实行的半封闭管理,10.1%的大学生表示“不太支持”,4.4%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不支持”;在“是否坚持每天按时进行健康打卡”的问题上,4.9%的大学生表示“经常被通报”,4.5%的大学生表示“从来都不想打卡”。这说明少数大学生在疫情防控中缺乏主动意识,行为上不自觉,缺乏执行力,没能体现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担当精神。

受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人意识不断膨胀和异化,部分大学生偏重个人价值而轻视社会价值,出现了自由、散漫、佛系、拖延等倾向。在他们身上,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尤为突出,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不愿承担责任。

2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必要性

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是对个体所负使命的召唤、所施展能力的体现,是对社会运行过程中各种约束的心理尊重和执行[2]。责任意识也是一种传统美德,它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为目的,指导个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不断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重任,实现自我价值,在当下显得尤为必要。

2.1 是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的题中必有之义

《大学》一书开章明义就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若论其目,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孟子说道:“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文精神,引导大学生通过修养德行,树立崇高理想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4]在中华民族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更为艰巨的发展任务和更为棘手的现实问题之际,更需要有担当精神和能力的人不断向前和接续奋斗。培养这样的人,必然要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赞扬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疫情常态防控“社会大课堂”,让大学生在接受教育中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提升自身的科学思辨能力,拓展自身的思维视野,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淬炼担当本领。

2.2 是多元文化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之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推进,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化的应用,以及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潮的不断传入,多元文化交流碰撞,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不断显现,影响着他们的责任意识。个人主义思想是西方资产阶级伦理道德原则的核心,其个人本位、个人中心的行为原则把个人利益作为最高追求[1]70。大学生在追逐自我的过程中,无法避免接触到一些吸引眼球、赚取流量的不实信息,无法避免唯利是图、蛊惑人心的有害信息。受其影响,部分心智不成熟、缺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甚至丧失,具体表现为对疫情发展态势漠不关心,对社会疫情防控措施不以为然,对学校常态防控倡议置之不理,对防疫志愿行动视而不见。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责任和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必须主动出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汲取中华优秀传统责任文化,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坚定理想信念,守初心、担使命。

2.3 是严峻疫情挑战下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

老子说:“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为他人和社会作了多少贡献,即以创造的社会价值来体现人生意义。马克思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6]责任来源于人与世界的联系,来源于社会的需求,来源于人自身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民族之希望、国家之栋梁、社会之中坚,培育其责任意识,勇敢承担使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大学生对国家、社会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只有勇敢担起这些责任,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7]。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使其树立崇高理想,养成健全人格,练就过硬本领,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成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排头兵,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而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3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的有机结合,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专家提醒,今后在国内出现散发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或将成为常态,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不可掉以轻心,更不能麻痹大意、疏忽懈怠[8]。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应从社会、高校、教师等角度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多维发力,多措并举,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的任务。

3.1 发挥社会的引领作用,营造健康清朗的社会环境

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不断加快,科技的发展改变了社会面貌,应发挥社会的引领作用,使之为大学生带来正面影响。

一是普及疫情防控科学知识。语曰:“流丸止于瓯庾,流言止于知者。”其含义是:流言、没有根据的话,经不起求证和检验,会被有智慧的人止息。大学生具有一定学识和智慧,也更容易向主流意识看齐。国家、各省市卫健委和具有一定资质的医疗机构可以定期向大学生普及科学知识,例如,公民防疫行为准则、新冠疫苗的类别和作用、德尔塔变异株病毒的感染原理等。另外,还可以向大学生推送诸如“健康中国”“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等国家官方媒体平台,使大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形成对医疗不确定性的科学容忍与理性应对心态,降低信谣、传谣的可能性[9]。

二是加强疫情常态防控。按照各级教育部门和当地政策进行疫情防控,加强校园管理、环境整治、饮食饮水安全治理,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对大学生开展疫情防控法规和制度、个人防护与消毒等知识和技能培训。及时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推广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缓解疫情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冲击。

三是营造健康清朗网络空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对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引导互联网法人和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严格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信息服务,倡导健康文明、规范得体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团结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抵制西方极端自由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3.2 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打造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

高校是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主阵地,要发挥高校在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中的主导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第一,坚守正确舆论导向。大学生群体是网络舆论场域的重要参与群体,网络舆论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大学生对社会现象、问题所持有的态度、意见、认知和情绪[1]72。因此,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相关信息,高校官方平台要频繁正面发声,回应大学生的关切,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宣传一线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精神、防疫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志愿者的奉献精神,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建言献策,匡正反向言论,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周易》指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指观察上天显示出来的文章与文明,就可以知道四季变化的规律;观察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就可以使教化成就天下万物。以文化人是润物无声的教化,熏陶浸染的感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也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核。儒家强调“慎独、自省”,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小事都是责任的表现;佛家强调“身心宁静、改过积德”,与人为善便是在培养自身的责任担当;道家强调“无为、自然”,做细小事,保持强健的体魄,以便承担更大的责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哲人先贤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崇高宏远的人生追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责任意识,已然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和追求,都可以作为高校以文化人的良好素材,让一代代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健康成长。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人文传统、精神底蕴和学生风貌的具体展现,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和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富有思想内涵、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加以价值引导,让大学生充分地感知、理解、内化责任意识。利用节庆日时间节点,开展线上线下校园责任文化活动,例如,抗疫防疫图片展、疫情防控主题知识问答竞赛、读书比赛、征文比赛、情景剧大赛、文艺作品展演,以赛促教,以文育人。大力组建防疫类和公益类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常态防疫,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效果。

3.3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创新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

一是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教师要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树牢责任意识,强化担当精神。教师要带头遵守《公民防疫行为准则》《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各级部门关于疫情防控的规定,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活动和常态化下沉社区服务,为大学生树立责任典范。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教师只有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做到有责任、有担当,才能在课堂教学和实践课堂上做好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

二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 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 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10]。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课程思政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将课程思政贯穿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环节。在教学内容中纳入中国优秀传统责任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责任思想,让大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责任意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和见识,培养奋斗精神。

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只在课堂上、校园里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教师要利用抗击疫情实践大课堂,选好适合大学生参与抗疫的实践方式,引导大学生在抗疫实践中体验责任担当,启发学生将提高责任担当本领与自身成长结合起来,真正懂担当、能担当[11]。通过创新实践的形式将责任教育和常态防疫有机结合,对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深入了解社会,培养责任意识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动员广大学生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发挥大学生的先锋带头作用。通过搭建多样化平台,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开展“青马工程”培训、“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广泛动员,扎实推进,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常态防控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