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习方法 读悟结合品语境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案例及阐释

2022-03-16 07:56庆安县第二小学李明晶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梁启超自然段课前预习

庆安县第二小学 李明晶

“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一直是语文课堂积极倡导的模式。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通过深入挖掘文本价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做到低年级“带着走”,中年级“扶着走”,高年级“自己走”,由扶到放逐步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在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这一特点的同时,语文课堂更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语文教师不但要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习得方法,更应该结合文本内容引领学生通过“读悟结合”的方式,品析语境,更好地感悟文本的情感内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达到培根铸魂的目的。

下面以《少年中国说》一文为例,谈一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习方法,读悟结合品语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四单元的课文。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古诗三首》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学习古诗词的具体方法呢?

生: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生: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内容,更准确地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环节分析】单元整体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上一节语文课习得的知识,更可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够带着清晰的学习目标走进文本,目标明确则事半功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少年中国说》。新课之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课前预习单”都完成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第一个问题:作者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梁启超自幼就特别爱读书,而且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

生:我找到了梁启超的一段视频简介,通过这段视频我了解到梁启超是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而且他还和康有为一起发起了“公车上书”运动。

【环节分析】进入到高年级的学习,学生了解一篇文章应该从了解作者开始。“课前预习单”中呈现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来了解作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关注文章作者的好习惯,并在了解作者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师:(出示字典中“说”字的解释。)请大家结合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判断“少年中国说”中的“说”字的含义。

生:我知道“说”是一种文体形式。

师:请同学来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课前预习单”中的第二个问题:“少年中国”有哪些具体含义?

生:我理解的“少年中国”,应该是指一个朝气蓬勃的国家。

生: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因为帝国主义国家污蔑我们是“老大帝国”,所以梁启超才写下了“少年中国”,他是在用自己的文字反驳帝国主义国家。

【环节分析】以上环节的问题设计,直指本文的文体特点和本文叙述主体。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对“少年中国”的含义有初步的理解,虽然理解得还不够深入,但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解读文章的内容,通过自主感悟的方式体会到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师: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并在书中的空白处做上标注。

生: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作者想到的“少年中国”的样子。

生:我觉得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对“少年中国”充满了一种期待,就是希望他能变得越来越强大。

师:同学们是通过哪些词语感受到作者期待的“少年中国”的样子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课前预习单”的第三个问题:在梁启超心中,“少年中国”是什么样子呢?

生:我通过第一句话感受到在梁启超的心中,少年要担负起一份建设国家的责任。

生:我觉得作者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就是在告诉我们,一定要有智慧,每个少年都是有智慧的少年,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有智慧的国家。

生: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梁启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中国很贫穷落后,被帝国主义国家欺负,所以他希望中国能够胜于欧洲,更希望中国能够雄于地球。这些都是他的美好愿景。

师: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体现这一美好愿景呢?

【环节分析】这篇古体散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语言特点非常突出,而从语文本身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内容,是深入学习文本的一个重要基础。

师:进入到高年级,读课文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还要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再请学生认真读第一自然段,看一看这个自然段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生:这一个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排比的句式来表达情感。我找到了这样的句子,想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抓住这段中的几个关键词语来理解这段话的内容,通过“智”“富”“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等词语,我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的一种强烈的情感。

师:请同学们将你感受到的这份情感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然后男女生赛读,比一比,看谁的声音最能够表达作者的这种对“少年中国”的期待之情。

师:请同学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关键词语,尝试背诵这个自然段。

【环节分析】对于古文的理解,不但要抓住文本自身的语言,更要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不但运用了排比的句式,更有层层递进的情感表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了解和感受这一语言特点,并通过有感情朗读这种有效的情感输出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文本的语言结合起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落实背诵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师:(课件播放《少年中国说》写作背景视频。)请同学来谈一谈观后的感受。

生:通过视频内容,我感受到了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而梁启超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帮助自己的国家。

生:在这段视频中,我感受到一种屈辱,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

【环节分析】通过引入视频资料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背景,同时也是在引导学生,一些有意义的历史视频,包括相关内容的纪录片,相关背景的影视剧,都可以成为搜集材料的好途径。要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有效地搜集信息。

师:请同学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前预习单”的第四个问题: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写了哪些事物?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事物象征了什么。

生: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天地”等事物来表达情感。

生:借助文中注释,我知道了“鹰隼试翼,风尘翕张”的意思指鹰隼飞起来时,掀起狂风,飞沙走石的样子。“干将”是宝剑,而作者通过这个事物要表达的是希望“少年中国”能够像这把宝剑一般熠熠发光。

生:对“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这句话我不是很理解,预习的时候,我利用网络搜索了一下,我觉得这句话指的就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说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疆域。

【环节分析】“课前预习单”中的第四个问题,紧扣课后的一个思考题,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教师巧妙地将单元训练要素与课后习题有机融合。对于这些事物的象征意义,学生可以通过文中注释理解,也可以通过课下查阅资料来解读,多元的解读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第二自然段每一个句子的含义。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请同学们思考,第二自然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句子都很简短有力,读起来特别押韵,而且很有气势。

生:我体会到古文中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都藏在这些事物之中,表达得很强烈。这些对偶的句子感觉有点古诗词的韵味。

师:让我们一起来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读出这种宏大的气势。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怎么样才能更快地背诵下来这个自然段?

生: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性词语,记住了这些词语然后再加上对这段话的理解,就可以更好地背诵课文。

课件依次出示这些词语: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天地,纵横。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背诵任务。

【环节分析】读悟结合,以读悟情。这个环节的设计,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再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对事物描述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由扶到放,根据第一自然段的背诵方法引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前预习单”的第五个问题:你认为“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作者梁启超希望“中国少年”能够把“少年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所以我觉得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我觉得只有每一位“中国少年”都能肩负起振兴祖国的责任,“少年中国”才可以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师:梁启超为什么会认为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全在我少年呢?

生:“少年”和“中国”是相互促进的,我觉得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成为能够让祖国为我们感到骄傲的孩子,用我们的力量来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师: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描述(课件出示原文),读了这段文字,同学们又有哪些感触呢?

生:通过阅读这段文字,我觉得梁启超用“老年人”的表现,与“少年”的表现,做了一个对比,突出了“少年”的青春活力。所以,一个国家的希望一定都在“少年”的身上。

【环节分析】自主探究,解决难点。如何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单纯从学生的角度很难理解得透彻,所以这个环节教师引入了原文,对比原文的语言,再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入一些。

师:结合资料,请互相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都了解到哪些“中国少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师:同学们觉得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到今天实现了吗?正是因为有无数卓越的“中国少年”,才使得我们的“少年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现在的强起来。老师想请同学们为你所崇拜的杰出人物做一份手抄报,我们不但要向这些前辈学习,更要用他们的精神激励更多的“中国少年”。

【环节评析】新的课程标准中,习总书记强调语文的宗旨是立德树人。语文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一定要抓住每一个契机,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自主探究的过程,应贯穿语文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课前预习,课上交流,课后延伸等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都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将“自主探究”与“读悟结合”两者有机融合,巧妙地渗透到语文课堂中,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以“课前预习单”为主线,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充分的感悟语境中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并为自己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有效地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语文教学“自主探究”应成为教学常态,并通过“读悟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培养语感,体悟情感,培根铸魂。

猜你喜欢
梁启超自然段课前预习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秋天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梁启超的开场白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美丽的秋天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