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理念下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改革路径探析

2022-03-16 13:06江昕昕
科教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科硕士汉语

张 啸 江昕昕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

教育部在2021 年3 月2 日对外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0 号),提出为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决定开展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工作,这成为学界探讨和研究新文科教学理念的开始。

截至目前,学界对新文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以新文科的理念对照反思具体的课程教学,探讨如何在课程中体现新文科的育人理念。如牛子晗的《论新文科建设中的法学教育——从法官的社会认同困境谈起》[1]一文对我国的传统法学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指出我国的传统法学教育往往在西方语境下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这种模式并不适合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并会产生社会认同障碍,因此应积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之下的法学教育,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检验西方法学理论。其二,以新文科为路径探索人文学科的创新与变革。如何辉斌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学术创新途径》[2]一文中指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与人文的高度融合会带给人文学科以新的研究视角和创新机遇,人文学科应积极面对和把握这难得的机遇,努力提升本学科的研究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三,探讨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效教材的重构工作。如温荣芬的《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材重构及实施路径——以大学英语通用教材为例》[3]一文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提出在新文科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大学英语教材应体现“专创融合”的思想理念,体现出通用性和专业性的有机融合。其四,对新文科观念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措施进行探讨。如郭敬原的《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4]一文提出在新文科建设逐步推进的形势下,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充分注重人文素质与新技术技能并重的培养模式,将人文和技术相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经过上述的梳理可知,作为新近提出的教学理念,新文科思想得到了教育研究界的广泛关注,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新文科教学理念对人文学科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取得了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本科层次的教学探讨,对于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关注还不高。由此可见,针对研究生层次的新文科教学理念尚存有诸多值得言说的空间。鉴于此,本文将关注新文科教学理念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措施。

1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200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和推荐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人选的通知》,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5 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始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截至2021 年,全国共有107 所高校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短短的十余年间,共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总体而言,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而且一直持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与此同时,纵观近些年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也存在诸多需要引起相关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注意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的吻合度不高

前文已经介绍,国家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初衷在于培养能够承担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工作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但就近五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就业实际情况而言,与这一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并不高。据统计,近五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届毕业生的首次择业中,从事中小学教师占32.4%,从事国家公务员及其他事业单位公职岗位占29.3%,入职企业的人数占22.6%,只有15.7%的毕业生选择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公务员、教师等工作的稳定性以及社会认可度更高;其二,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岗位仍以国外为主,国内相关岗位数量相对较少;其三,对外汉语教师的选拔标准日趋严格,竞争激烈,通过率并不高。

1.2 实践技能的培养与锻炼不够充分

目前大部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单位对于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主要表现在大部分高校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践型人才定位理解与把握还不准确,专业所需的技能性课程开设不足,对于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不够重视。这些都导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践技能不够突出,专业训练不够充分。

1.3 国际视野与对外交流的经验不足

囿于自身办学条件与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仍是阻碍诸多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一大“软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要求相关高校能够及时有效获取国际领域间的汉语教学资源,分析国际方面对外汉语人才的需求情况,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办学经验交流与合作,因此学习和借鉴国际方面的人才培养经验,开拓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国家化视野。但就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在短时期内难以达到这一要求。

1.4 新兴的传播理念与技术较为缺乏

高等教育中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多媒体等电子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早已不是新鲜事情,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对于高层次人才信息技术知识的更高层次要求。就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而言,传统的PPT制作技术早已不能满足当下的课堂教学需要,为了更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差异性需求,教师还应掌握图片的编辑与制作技术。同时,对外汉语的研究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数据比对,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技术。依现状而言,大部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储备还比较薄弱。

2 新文科教学理念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契合点

2.1 倡导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综合性技能,既要掌握较为全面而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既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广博的知识储备,也要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以上内容显然不是一门学科就能实现的,必须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积极借鉴和引入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育人观念,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使学生能够获得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与新文科的教学理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2.2 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属于专业硕士,技能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角度而言,技能性是与学术性相对的一个概念。所谓学术性能力强调的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阐释问题的能力,体现的是学生的理论功底;技能性能力强调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的是学生对于专业基本功的实际运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应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如在对外汉语教学或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诸多现实问题等,这也符合新文科教学理念的要求。

2.3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该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因为专业的特殊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办学过程中需要开展大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办学经验,积极寻求开放办学的新路径。但这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而言,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帮助他们树立起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3 新文科教学理念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改革举措

3.1 积极引入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

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科特点,应积极引入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力求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其一,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教学方法、人际交流、数据分析与研究等实践性课程;其二,注意遴选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导师队伍,以此优化导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并进行团队化指导,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其三,进行跨学院、多学科间的交流,聘请不同学科的师资担任本学科的任课教师。通过上述举措,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达到博采众长的效果。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机制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应立足本专业的实际,以人才就业和长期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机制的创新路径。就人才培养模式而言,采用专题式或者模块式的教学方法,强化技能训练,适当增加实训环节的比重,通过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担任汉语国际教师志愿者等方式提高学生专业学习与训练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应探索更为全面、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增加专业技能考核等内容作为毕业的标准之一。

3.3 拓宽国际交流的渠道

国际交流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国际交流可以及时获取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和学科发展最新动态,极大开阔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激发本专业师生投身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国际交流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寻求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实训机会。但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国际交流对很多高校来说是一大难题。针对此种情况,不妨通过参加国际会议、获取线上资源、与国内其他高校合作等方式逐步开展相关工作。

3.4 强化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的思想引领

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与教育是当前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而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国家未来的对外文化交流使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树立牢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维护国家的形象。因此,在日常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注意加强对学生思想认知方面的教育。为避免简单的说教,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专业教育内容,应注重以中华传统文化讲授为切入点的教育方式,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讲解与感受,令同学们真切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逐步培养起大家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3.5 完善师资培养机制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建设时间并不长,很多培养单位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很多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指导工作的教师并不具有本专业的学科背景或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经历。鉴于此种情况,应考虑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师资培养的长效机制,定期举办师资培训活动,并选拔骨干力量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送培至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深造。培养单位可以将参加师资培训的时间和经历作为专业导师遴选和评聘的重要条件,以及激励导师积极参与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4 结语

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进入了建设与发展的快车道,在招生规模和生源质量上都令人称道。在新文科理念的引领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应积极思考自身的专业建设问题,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育人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学生的思想引领、完善师资培训机制等方式,尝试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进行培养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可以更好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文科硕士汉语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