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和实践路径探索

2022-03-16 13:06周满英陆雯源李宇涵金梦霞
科教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精神

周满英 陆雯源 李宇涵 金梦霞 刘 晶

([1]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2]上海健康医学院 上海 201318)

志愿服务是出于个人自愿原则,不以获得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志愿者自身知识、技能和财富等去服务社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并提高公共事务效能的社会活动。[1]开展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年是践行志愿精神的重要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中致信:“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人民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广大大学生以昂扬向上的青春面貌、敢于担当的刻苦精神诠释了新时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应积极推动和挖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提升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和志愿精神。文章就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志愿精神、影响因素、育人功能以及实践路径做一探索。

1 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1 大学生志愿精神

笔者在疫情期间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意向和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205 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在对疫情期间是否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中,76.1%的同学选择愿意。在假设防护、交通、时间等条件都得以满足的情况下,大学生参与意愿由76.1%提升至92.68%。表明:面对疫情,相当部分大学生愿意参与志愿活动,担当社会责任,贡献青春力量。

在参与志愿服务目的方面,76.1%的受调大学生觉得在疫情期间参加志愿者活动是因为自己希望为社会做些什么,不求回报;66.83%的同学希望获得的是社会认同感;64.88%的大学生则希望通过志愿者活动来提升自己。可以看出,大学生担当志愿者目的单纯,功利性较少。同时通过调查也发现,疫情暴发后,大学生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被激发,参与志愿活动的意愿和实际参与度比疫情之前都有了明显提高。

后期访谈中,在疫情期间有过志愿活动经历的同学纷纷表示,在宣传防疫知识、参与防疫管理、服务社区居民的同时,能够强烈感受到“病毒无情,人间有情”的家国情怀。尽管环境条件恶劣、病毒肆虐严重、工作琐碎重复,但内心仍无怨无悔、满怀信心。

1.2 大学生志愿活动影响因素

通过调查,疫情环境下影响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因素可分为客观因素和精神激励因素两方面。

客观因素有:疫情下志愿活动的客观阻碍因素具体表现在健康安全、时间安排、交通及防护物资等方面,也与我国志愿者活动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国内大环境有关,在一些方面还有所欠缺。首先,志愿者招募的方式上,社区志愿者的招募和宣传不成熟;学校发布的志愿活动大多在学校所在地,寒暑假学生回家就无法有效参与;网络社交媒体上的志愿活动信息较多,但是活动真实性有待考证。其次,我国目前志愿者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也还有所欠缺,地方政府还没有为志愿者服务活动创造充分条件,也没有必要的配套经费给予保障,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能得到社会的有力支持,从而不能良性发展下去。[2]

精神激励有:社会荣誉、学校学分这种非金钱和物质的荣誉形式奖励。通过调查,如果给予精神激励,大学生志愿者意愿可以达到93.17%,由此可见精神鼓励对大学生们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忽视客观因素所带来的阻碍。同时,在组织志愿活动时,避免“人多事少”“无组织、无纪律”等问题存在,增加大学生参与感与获得感,使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乐趣,这种良性的积累也是一种精神激励。

2 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2.1 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高校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体验生活。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协调解决问题、抗压等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大学生生活范围主要局限在家庭和学校,对未来社会生活中需要具备的挫折应对和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通过志愿服务,能够让大学生提前进入复杂的社会环境体验,为未来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做准备。正如习总书记的期望:“广大青年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进各方面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3]

2.2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诉求,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很强的教化和育人价值,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通过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在志愿活动中感受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和成就,在对他人的服务中感受来自心里最真实的幸福。通过志愿服务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社会做贡献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提升和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

2.3 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志愿者在服务中体现的人人互助互爱和对他人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和继承。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精神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观念,又外化为志愿服务行为。大学生参与不求回报的志愿服务,为他人服务,回馈社会和祖国,也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在疫情中,大学生志愿者还发扬了“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将会感化和激励一代代志愿者继承和践行下去。

2.4 提升专业能力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会加深对专业知识的领悟,通过实践积累知识和拓展技能,从而大大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疫情背景下,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者来说,无疑也是一次与职业生涯的提前接触,可以发挥专业所长,去做一些医学相关的专业服务。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发挥各自所长,服务并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

2.5 推进劳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教师节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这样长大后才能够辛勤、诚实和创造性地劳动。同时提出了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志愿服务也是劳动实践的一种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和劳动教育内涵。通过志愿服务,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们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勤于劳动、善于劳动,并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3 后疫情时代提升志愿服务育人水平的实践路径

目前我国处于后疫情时代,高校一方面要做好疫情防护工作,另外也要通过多途径保障和提升志愿服务,进行多方位育人,实践路径有以下五方面。

3.1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可成立校志愿者协会,也可根据兴趣、特长、能力、专业或班级建立志愿者团队,每个团队建立自己的志愿服务品牌。鼓励学校体育馆、图书馆、餐厅等开辟志愿服务岗位,同时充分运用社会资源,与企业、社区、福利院、医院、社会群团组织、公益组织等机构合作,创建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志愿服务活动基地,扩大高校志愿服务的平台。并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校内学工部、社团联合会和校团委等各大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志愿服务活动相关信息。

3.2 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活动

探索更多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把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社会实践及社团建设等相结合,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兴趣和能力发展的需求等发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比如在疫情中,为大学生开展疾病咨询、心理咨询、抗疫知识宣传、社区网格调查员、医药科普等志愿活动。此外,志愿选拔面向全体同学,而不限于党员、学生干部、学生会骨干等人员,让更多有意愿的同学都能参与其中。

3.3 加强志愿服务培训

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强化规章制度、志愿精神、应急处理、专业技能等培训,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宣传志愿者感人事迹,树立模范典型,请这些志愿者来做经验交流,提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趣与热情,营造良好志愿氛围,传承志愿精神,促进志愿服务长效持续发展。宣扬志愿精神,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志愿服务态度和服务标准深入人心,时刻牢记自身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培训方式上可以采取以会代训、短期培训、开辟讲座、经验交流、志愿者言传身教等措施。[4]

3.4 重视对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抓住主流的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避免被利益捆绑,通过大学生志愿活动可以把这个理想目标带到实际的服务中来。[5]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动员广大学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切实弘扬志愿精神,践行志愿活动,时刻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将其内化为志愿服务的一种“信仰”。并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细心钻研,为志愿服务打下基础,在志愿活动中端正品行,加强德行修养,守正务实。

3.5 建全保障和激励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有待健全。通过调查发现如果给予一定精神激励,大学生志愿服务意向有很大提升。高校和社会可以从提供保障性的政策支持、完善志愿者服务的法律依据、多样化的激励与奖励以及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评估体系等多方面来进行完善。以更好的调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发挥其能力作用,为志愿服务增添活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6]

4 结语

在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愿很高,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专业能力,推进劳动教育等。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可以通过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加强志愿服务培训,重视思政教育,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等途径推动志愿服务。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担当、爱国敬业、团结互助、自强不息、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精神
志愿者
我志愿……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是志愿者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