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现代化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综合能力的思考

2022-03-16 15:55周晓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术

肖 雪,周晓莹*

(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西 南宁 530021;2.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1)

2020年9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1],提出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十大专项行动。作为学历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已发展成为独立的高等教育层次。医学是与时俱进的、严谨与创新并存的科学。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而学术型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或临床基础研究最重要的后备力量,需要更好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然而,大多数医学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是以背诵和记忆为主的学习。当他们进入学术型研究生的角色时,如果继续本科的学习方式,或是按照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实验”,完成一个小课题后发表论文毕业,那么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是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思考能力的[2]。

在科技飞速发展和高速信息化的现代,如何培养具有严谨的科研思维、活跃的创新能力及扎实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学术型研究生,需要导师、研究生学院、科研机构和学校乃至社会多方面合作,多层面进行积极地引导和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3]提出,到2035年,我国的高等教育竞争力应明显提升。要完成这一目标,应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一流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现对如何培养现代化的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浅谈。

1 锻炼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应当始终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独立思考是一种自主的思考,更是一种判断性的思维,包括思维过程中的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独立进行科研探索的基本思路。初入科研阶段,面对未知领域和知识的深入,研究生容易感到困惑和迷茫。例如,来自本科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对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技术相对陌生,他们不熟悉各种实验技术原理,不明白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技术获得什么样的结果,从而阐明什么样的科学问题。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不能完全放手任其发展,需要在本专业研究领域内授之以渔。例如,可先用“抛砖引玉”的方式传授一种实验技术及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对类似科研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开展独立科研探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其次,要锻炼学术型研究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一方面,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学生对特定的专业领域有非常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医学研究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广阔,在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上往往跨度很大,很多课题属于多学科交叉,这就要求学术型研究生进行更深入且广泛的阅读,在进入课题研究前充分了解自己的课题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而且,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跟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及时根据需要对科研内容作出合适的调整。导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阅读的文献和阅读的方式,例如选择年代较近和影响因子较高的文章进行精读,掌握近年来该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又如,根据阅读目的,掌握不同的文献阅读方式,包括快速部分阅读的选择和分析。本课题组的研究生每周都会进行读书报告,将一篇精细阅读的文献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汇报。

再者,要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初步科研探索和独立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要培养研究生对文献进行凝练和提取,联系自己的研究课题提出想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自主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及时阅读和总结归纳的良好习惯,也可以促进学生通过洞察、分析和评估,获得启发,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2 培养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基础实验能力

2.1 加强学术型研究生对实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首先要提高相关的理论知识水平。医学研究生由于在本科阶段学习的专业课程内容不同,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异,部分来自本科临床医学的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弱。因此,加强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理论知识,是提高相关实验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学习实验操作的相关书籍,如《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等经典著作,能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的注意事项。

2.2 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基础医学理论功底,还需要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实验操作基础。由于缺乏对科研严谨性的认识,一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导致实验失败及实验材料、时间的损失和浪费,对科研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延误,甚至由于操作失误影响人身安全。因此,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第一,应当加强学生的基础实验操作能力,通过指导其阅读工具书和高质量学术论文,掌握实验步骤及相关原理,使其基础实验操作能力与理论水平相匹配;第二,对初进实验室的低年级研究生提供带教,包括基本实验的规范化操作、基本仪器的规范化使用以及课题相关实验细节开展的指导,必要时进行反复练习和实验操作考核;第三,以学生小组为单位,以“工作坊”等各种形式开展实验操作教学,以学促教,以教促学;第四,虚拟仿真作为快速发展的教学手段,也应尽快真正引入医学科研教育中,让学生在虚拟状态下模拟实验加样、试剂配制和仪器基本操作等,考核通过后才能进入真正实验操作状态,可以减少实验材料消耗,增加操作重复性。

2.3 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对大型仪器操作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应满足于细胞培养、细胞体外功能实验、动物模型体内实验等传统的研究路线。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质谱仪等大型检测仪器越来越多地用于生命医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对于低年级的研究生来说,少有机会接触这些大型仪器设备,因此积极参加大型仪器使用的讲座和相关技术培训,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大型仪器的规范使用和操作的体会。新技术的应用在医学科学研究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在科研中应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适当地参加科研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讲座,将有助于学生掌握前沿的实验技术,并及时有效地用于课题研究中。

2.4 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工具运用能力

除了各种大小型实验仪器,科研工具还包括了常用的计算机软件,例如SPSS、PhotoShop、Endnote、Sigmaplot等制图软件和统计学软件。在当今信息化爆炸和大数据的时代,生物信息学已经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研究手段,其也被定义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学校及学院应当开辟相关课程,导师积极引导研究生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并掌握各平台各组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各类数据库,开展大规模数据整合和可视化,解析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质表达谱,分析蛋白网络互作等,以紧跟研究前沿,挖掘更多的有用信息。

3 培养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表达能力

实验室周会是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实验室的一种管理方法,目前已广泛用于我国的科研单位,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课题组每周举行一次的实验室会议,由研究生汇报课题实验的阶段性进展,同时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工作计划。此外还可以纳入读书报告等形式。在会议中,导师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指导,其他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通过集体讨论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验中的困难,更合理地设计实验,促进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增强科研能力。同时,学生的汇报也可以使导师及时督导实验进展,有助于提高科研实验效率。综上,合理的实验室周会制度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Power-Point制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及科研辩证思考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研究生在课题开展前,通常需要大量的文献阅读和分析。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整理出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进展,从而撰写综述。在撰写综述的过程中,导师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制定大纲、分节编写及通篇修改,由点到面,由面到点,从而教会学生科研写作的技能,提高科研文字表达能力。

此外,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线上或线下学术会议,支持以口头讲演和壁报等各种形式进行的成果发表,在学校、学院和导师各层面给予经费支持、学术奖励,并与研究生奖学金、评优等环节挂钩,由此可开阔研究生视野,跟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还能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4 开展多元化的科研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

活跃的科研教学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氛围。传统的研究生教学以课堂理论授课或导师指导为主,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科研的需要。我们需要开展多元化的科研教学,通过“慕课”“微课”“雨课堂”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帮助学生在完成课题实验的同时,灵活地安排自身理论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借助精品课程、专题系列讲座、第二课堂等教学模式,活跃科研教学的氛围,提高科研教学的层次;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模式,推动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教学成果共享,有条件的导师可开展联合培养模式,以实现研究生培养条件利用的最大化。在特殊时期,人们可能出行受影响,一些研究生可能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因此发展多元化的科研教学模式,充分运用“钉钉”“腾讯会议”和“Zoom”等网络会议平台,可保证科研工作不中断。

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和第一动力,培养创新型的学术型研究生是实现我国医学科研进步的直接驱动力。我们可以通过活跃的科研教学,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或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联合培养基地,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大力倡导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培养我国医学科研领域的创新型人才。

5 鼓励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由于课题研究需要,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参加临床学习和实践的时间短,这也成为学术型研究生的短板。然而医学科研问题来源于临床,医学科研最终应用于临床,且并非所有的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后都继续研究工作,大部分学生终究回到临床工作。因此,在加强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鼓励学术型研究生参加门诊陪诊、病房交班、手术配合、医疗文书书写和临床数据的采集分析整理,保持与临床医学的联系性。这一举措受到学术型研究生的一致欢迎和认可。在临床学习中,他们工作积极,并且将严谨的科研精神及文献阅读能力带入临床,在另一方面带动了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学习。

6 树立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正确的科研意识形态

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思政是全社会多主体密切配合、多层面发力的课程。由学校、学院、导师甚至社会联合关注,做好学术型研究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在科研中,实事求是、严谨求实是最宝贵的品格。制定完善的科研诚信体系、保存并核对实验数据、严禁学术造假和抄袭,是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树立正确科研意识形态的可靠手段。

由于培养方案不同和就业限制,许多学术型研究生在硕士毕业后不能直接入职临床工作,只能进入临床参加规范化培训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4],加上科研并非一帆风顺,当科研产出不佳时,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5]。因此导师、学院及学校应当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疏导,必要时借助时事,如引用科研在疫情防范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科研自信,强化价值认同。

7 结语与展望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低效的、缺乏竞争力的。我们必须注重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立足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理论、实践和道德等多方面着手,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科学研究的后备军,以提高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综合创新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学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V eraW an g
导师榜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学术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