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媒体+党史育人”生态系统的构建*

2022-03-16 16:17孙文霞
教育信息技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党史育人内容

俞 健,孙文霞

(1.广州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广东广州 510006;2.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一、引言

(一)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

“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1]。据《产业信息网》报道,截止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人,中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为9.83亿人;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43亿人;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7亿人[2]。增长的用户规模助推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新媒体所呈现的信息丰富程度、信息共享程度让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与报纸、书籍等纸质媒介望尘莫及。

当下,新媒体凭借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操作方便等优势深受大众的喜爱,也逐渐成为创新党史育人方式的重要手段[3]。党史教育需用好这一利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在校园内践行育人初衷、夯实育人成效、巩固育人成果。

(二)党史教育要善用新媒体

党史具有存史、资政、育人三大功能,党史教育作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石[4]。毛泽东曾提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5]邓小平认为党史学习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6]习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7],党史学习和教育是“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8]

党史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已成为高校重中之重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然而,因为传统教育模式在贴合“网生代”信息接受习惯上差强人意,导致党史教育推进如沙里淘金,收效甚微[9]。为更好地推进党史教育,高校要因地制宜,针对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喜用性,结合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内容特色,不断更新党史教育模式与方法。

(三)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启示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认为生命是有机体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倡导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的普遍联系与和谐发展来看待。近来“生态系统”理论广泛应用到社会学领域,其多样性、可变性、自适应性、高效性等特点给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多启示。

习总书记对当前媒体融合的权威表述:要进行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构建现代化的立体传播体系[10]。为更好地响应总书记对媒体发展的要求,借助构建适合的生态系统为契机,将校园新媒体进行有机组合,把党史教育内容融入,努力将其打造成完善的生态系统。

二、当下高校新媒体与党史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一)一些党史教育宣传方式陈旧,亟需新媒体来助力

党史教育工作,如果只停留在思政理论课上照本宣科,只局限于书籍报刊上的文本资料是远远不够的,与国家提出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与育人的亲和力和易接受性尚存在一些距离。

而且,党史教育中的史实事件距今间隔时间远,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距离感,故需要运用新型方式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增添感染力和号召力。当下,正逢新媒体呈磅礴发展之际,发挥好新媒体的优势,拓宽育人渠道,丰富育人内容,为党史教育插上翅膀,助力党史育人增质增效。

(二)很多高校新媒体管理见仁见智,形式上较为分散

当下高校内媒体众多,出现以校园网、校报、校广播台为主的传统媒体和以微信公众号、易班、微博、抖音、B站为主的新媒体平台并存的繁荣局面。这些媒体的管理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包括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学院等,宣传报道也各具特色,内容主题各有侧重,管理上见仁见智,导致形式上较为分散。

而今,社会已进入用户生成内容发展阶段,用户由过去单一的网络内容浏览者向创作者转变,呈现出“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的状况。由于党史教育是一项非常规范的工作,应避免低趣味化、泛娱乐化的状况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顶层设计完善的组织机构来协调推动,配以规范有序的管理方案来充分应对。

(三)高校新媒体技术更新较慢,与社会媒体尚存差距

校园内新媒体虽然数目较多,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暴露出建设主体落实不力、技术力量不足、更新速度缓慢、辐射范围较窄等问题,难以保障传播效果并达到育人要求。与之相比,一些社会媒体平台凭借丰富的内容供给、优越的用户体验等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校园新媒体应以卓越的社会媒体为标杆,加快技术升级,针对由于开发资金不足,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引发的以上问题进行积极改进,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育人作用。

(四)高校党史教育内容供给与党史育人需求尚有距离

一般来说,高校党史教育通过主题活动或会议等方式进行,具有阶段性、临时性的特点,长期坚持并形成品牌的较少,党史育人的覆盖面和持续性还需要加强[11],形成持续性教育活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校园新媒体上承载的党史教育内容大多转载或引用国家权威媒体的相关内容,简单直接的“搬运”欠缺了对象感和适应性等方面的考虑,导致党史教育过程和内容缺乏特色和吸引力,难以形成理想的影响力和成效。校园内的教育主体对象是学生,因此教育方式和内容要用高度契合00后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和兴趣爱好,使学生投入在内、沉浸其中,才能让育人成效事半功倍。因此,内容供给要在素材加工、方式方法等方面下足功夫,力求达到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真实精彩,并形成持续性品牌。

(五)高校新媒体平台众多,系统性运营方面还需加强

校园媒体平台具有种类繁多、管理多元、信息繁杂等特点,带来了网络空间的舆论思潮鱼目混珠,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等诸多社会思潮层出不穷,部分媒体平台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而党史教育是要求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更加集中话语权,更需要对平台加强统筹管理,故要在遵循信息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把握新媒体传播语境、传播方式等特点,对校园新媒体平台进行系统性整合,加强系统性管理和运营。

三、构建高校“新媒体+党史育人”生态系统的可行性

鉴于当下高校新媒体和党史教育方面的现状和不足,为了更好地整合高校新媒体资源、发挥好党史教育的育人效果,构建高校“新媒体+党史育人”生态系统显得尤为必要。

结合一些高校的实际,整合校园各部分资源要素来构建生态系统(如下图)。构建生态系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整体性和系统性等优势,实现各部分要素的有机整合并实现效用最大化。

本生态系统具有相对复杂的结构且处于动态循环之中,不仅有多个层次(机关部门、学院、学生社团和组织、学生等)、多个环节(内容遴选、内容再作、作品设计、加工制作、投放平台、设置支持环境、结果反馈、优化制作等),而且包括众多关键主体(学校管理层、宣传群、教师、学生等)、多个平台(微信公众号、易班、微博、抖音、B站等)和关键要素(党史素材、优秀作品、精品案例等)。一个良好运转的生态系统,必然是内部不同主体和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内生成长的过程[12]。结合高校的实际和具体工作,生态系统结构和运营模式能够契合实际的工作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能较好地完成具体任务,并具备动态调整及持续改善的优势。

四、激活并发挥该生态系统优势的实施路径

为更好地做好党史育人工作,进一步激活并发挥生态系统的优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从以下多个实施路径进行重点着力。

(一)激发新媒体的活力和传播力,革新宣传教育方式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多对多”的特点[13]。在众声交汇的传播过程中,一些声音会在多点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如同池塘里的水波,越传越远,产生更广泛影响。党史教育要善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水波效应”,找到“共振频率”,充分激发新媒体的活力和传播力。在党史育人的过程中,除了做好思政课第一课堂外,还要借助生态系统的多个平台,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发挥好第二和第三课堂的作用,让党史教育依托新兴的传播载体,发挥好新媒体的优势。

(二)借助生态系统的系统性特点,统筹管理新媒体群

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应发挥优势,将校园内诸多新媒体整合建立起集内容生产、信息分发为一体的融媒体平台。将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机关党委、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等管理的媒体平台进行统筹,融合成校园新媒体宣传群,组建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团队。在党史教育的内容生产上采用集团化加工的工作模式,内容分发可统一在其中诸多平台上集中发布,从而达到党史教育的高权威、高质量、齐步伐的效果。

(三)发挥生态系统响应迅速的优势,保障高效率运营

生态系统还具有适度性与高效性等特点,它会随着外在环境变化和内在结构调整及时改变。如今社会媒体的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校园媒体的技术手段也应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技术水平也要不断与时俱进,通过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算法、区块链、大数据、VR和AR)来满足大学生对党史学习的多样式需求。学校应加大对技术更新和升级的投入,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打造具有非线性传播特征和高渗透传播影响力的生态系统,实现高效率运营,保障党史育人良好效果。

(四)运用生态系统善于整合的长处,生产高契合内容

生态系统除具备以上特征外,还有自身循环与演替、代谢和整合等功能。在如今“内容为王”的网络社会,生态系统将各项要素有效地进行整合,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符合受众心理的方式来创作党史教育内容。通常,在网络空间中信息是以碎片化形式流动,这虽不利于知识积累和完善,但有利于网络传播,在不同网络场域空间中实现高效流动[14]。新媒体宣传要抓住此特点,利用生态系统把党史素材打造成碎片化内容、便于跨平台传输,化整为零,让党史学习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尔后由点成线、再由线变面,将碎片内容集合成有机整体。同时,也要考虑他们的情感表达个性化特征,坚持“新、快、真、微”的原则,聚焦情感共鸣点,激发内在情感动力,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的内容,契合大学生的口味。

(五)强化生态系统的网络化特征,联动多平台成合力

生态系统组成要素众多,要素之间密切合作且相互影响,具有网络化特征。新媒体时代育人渠道增多,内容的共享和统筹方面要进一步协调,打好组织拳。除了集团化作战形式的统一发布外,也需多种联合作战形式的特色内容。如面向全体师生,在学校官方平台上发布一些党史知识:党的客观发展规律、历史人物和事件等;在党委教师工作部和机关党委的平台上发布优秀共产党员等高大全榜样的事迹等;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的平台中展示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资料,如同龄人故事和身边的榜样等系列内容。这种方式有总有分,各有侧重,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做到通过内容联动多个平台,形成合力,打好组合拳,既保障教育学习效果又可营造校园良好学风。

五、结语

有研究表明“知识类信息消费的边际效用符合先增后减的规律”,[15]生态系统的运行也需把握此规律,在传播党史教育内容时,不但要注重“量”的增加,应更注重传播内容的“质”的提升。即当向传播学习信息达到某一临界点时,继续推送同质的信息,不仅不会增强他们的认同,反而会引起反感,因此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规律,遵循互联网传播逻辑,做到把握节奏、有度有序。生态系统还可在做好党史内容融合和发布的基础上,建构梯次发布、立体覆盖的传播模式,利用大数据等算法实现在不同终端上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差异化产品,精准投放,适合各类需求的学生阅读学习,提高育人的精准度、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提升党史教育在校园内的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党史育人内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主要内容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