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模式探究
——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2022-03-16 23:44黄兰红杨小君覃思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研培培训班技艺

黄兰红,杨小君,覃思琰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身份认同。非遗保护,作为我国21世纪伟大的文化工程,已经被提升到一项国策的高度来实施。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1-2]。旨在为处在不同传承水平的非遗传承人群提供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多形式的交流研讨与实践,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实现“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同时,推动相关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3-4]。

广西民族大学作为广西首个承担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工作的高校,2016年至2020年,一共承担了18期总计668人次,涵盖织锦技艺、陶瓷烧制技艺、编织技艺、刺绣技艺、染织技艺、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民族服饰制作技艺等七个项目,研培班邀请非遗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等授课,通过讲座、实践、实操、现场教学、展演、座谈和研讨等方式,对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学徒以及经营相关技艺的小微企业、作坊、合作社的管理、研发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着重从学员选拔、课程设置和师资安排、后勤保障、学员跟踪回访、宣传与展示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对广西非遗传承人群研培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分析研培体系建设的成效与得失。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模式

1.1 学员选拔

我校承办的广西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前期招生工作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向区内各市县有关部门发出招生简章,号召地方传承人根据个人和时间与擅长技艺自愿报名。二是发动往届学员宣传、公众号发布招生信息等方式向地方传承人群宣传非遗培训班招生信息。三由部分做非遗文化研究的老师进行推荐。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会同我校将各方报名情况进行汇总,并依据招生报名条件进行人员筛选,最后以电话和短信形式通知录取学员。研培计划为公益性培训,一般每期培训人数为40人左右。研培期间的所有费用由文化和旅游部下拨,学员往返研培院校的交通费用凭车票予以报销。

1.2 课程设置

培训班授课时间为一个月,授课形式多样化,包括理论课、实操课、实践课、考察课、观摩课、展演课等,注重实践课和考察课的安排。在师资安排上,授课教师多元化,不局限于高校教师或本校老师,还有区内外其他高校教师、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企业的相关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

在外出实践教学课程中,我校安排教师带领学员前往各非遗文化产业基地和相关地区进行现场教学,让学员开阔视野,把理论知识更具体化,使培训效果得到更大的提高。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员们开拓了眼界,提升了文化自信心,让他们对本民族的特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他们今后的作品创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1.3 后勤保障

对于每一期非遗培训班,学校都提供两名教师作为跟班班主任,全程协助班级管理工作。除此之外,成立后勤组,协调教室使用、多媒体设备调配等。生活方面,学校给学员们提供干净整洁的住宿环境和安全卫生的用餐环境。学员住宿安排在校园附近的天悦大酒店和校内的招待所,并安排在学生食堂就餐。此外,为保证学员有一个舒适的教学环境,学校还在授课教室配备饮用水、茶叶、咖啡,以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

1.4 学员跟踪回访

为及时总结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的开设经验,促进教学相长,提供教学效果,更有针对性的实施研培计划,学校定期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学员回访工作。2016年至2020年回访共派出了30个组次前往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百色市、贺州市、钦州市、河池市等地对此前参加过我校非遗培训班的学员进行回访,回访人数共208人次。通过回访,走入学员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了解他们的境况,听取学员们提出的合理建议,形成回访报告,以便更全面地评估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安排,为下一步更有针对性地实施研培计划指明方向。

2 实施效果

2.1 提升技艺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对比学员们参加非遗培训班前后制作的作品,培训后的作品更具创新性,学员们在培训结束后积极创新,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培训班学员谭东浪培训班结束后,意识到自己制作民族服饰的短板——缺乏民族文化元素与内涵。于是,他与妻子寻遍环江县下南乡的大小农户,挨家挨户收集传统的被套、背带盖、老绣片等旧物,将其中的图案元素创作于自己的作品中。谭东浪骄傲地说:“现在县里的宣传部都跟我们订衣服,把我们的衣服都带到美国去宣传了!”

2.2 借非遗培训,推动学科发展

我校将培训与学科相结合,把非遗培训班作为一个教改项目,让部分教师、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等各类人员参与到培训环节中,打造“一生一艺”培养模式。例如,让民族学的本科生为培训传承人做口述史,部分本科生和硕士生参与到培训班的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结业展演和学员回访等环节。通过参与培训,大大激发了师生们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关注。此外,师生们利用培训班的各类资源开展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与非遗相关,一些民族学老师研究课题也转向非遗研究等。因此,非遗培训工作对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3 非遗+扶贫,提高传承意识

传统工艺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业,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作用。实施研培计划,不仅旨在增强传承后劲,整体提高传承水平,也可提升经济效益。王柏中教授率专家团队赴崇左龙州县、天等县、天峨县等地对非遗传承人开展乡村产业、就业等服务指导活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学员冯红芳表示,参加非遗培训班开阔了她的眼界,并获得地方政府对她技艺传承工作的肯定,给其分配了一间工作室作为传习基地。在农闲时期,她会教授村里经济困难的妇女们刺绣,以期望能增加她们的经济收入,早日脱贫。麦琼芳在传承麽乜手工的同时也创立了公司,并在贫困户中招募绣工。

3 结语

广西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工作虽然刚刚起步,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但这项工作毕竟事关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我校将以此次试点培训为契机,以实际行动扎实有效的推进培训工作,尽职尽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

猜你喜欢
研培培训班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无人机航测与GIS技术应用培训班”在海口成功举办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关于举办第51期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
主题混合式研培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诗一首: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