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以史育人—浅谈高校研究生文化育人新路径

2022-03-16 23:44丁晓洋姜盼盼张馨予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党史研究生育人

李 鑫,丁晓洋,姜盼盼,张馨予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0 引言

育人重点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高校应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式发展,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核心工作制度化和体系化建设,持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2]。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文化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一项灵魂工程。党史教育研究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把党史教育研究作为立德育人的必修课,实现学生的政治认同到理论认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 完善高校研究生文化育人协同机制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做好全员育人,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的合作教育机制,高校教育文化中各维度要素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做出贡献[3]。

一是在文化育人中充分激发导师“第一责任人”的领导全局与协调各方作用。在专业教学中,导师一方面应发挥文化“软”治理的作用,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文化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避免形式主义,让学生在制度体验中凝聚价值共识。在日常管理中,导师应与学生和谐相处、平等相待,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育,以正确的形式、先进的思想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治理的吸引力。

二是传导好领导干部、思政人员的育人责任。各级领导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挖掘文化价值,特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用伟大建党精神、抗疫精神等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文化自强奠定基础。领导干部带头监督并督促各级人员压实责任,推动文化育人过程。思政人员应提前调查研究生关注的热门话题,积极组织其参与文化活动并融入人文情怀,增强研究生的体验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是推动导师和家庭的积极参与。家庭应形成良好的学风、家风文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日常教育中,利用如寒假在校过年的同学到老师家里过年等交流方式,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和激励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进一步提升综合文化水平。鼓励社会为文化育人提供丰富的育人资源,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照顾”政策,使研究生感悟国家和社会的人文关怀,从而帮助研究生培养健康的人格,提高素质。

2 以党史学习促进高校研究生文化育人

学习总结党的历史,坚定和秉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智慧和心血。这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内在融合的伟大成果[4]。通过学习,加强对“四史”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不仅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更是对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以文育人”的重要材料[5]。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党史教育意识。鼓励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厚植人民情怀,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初心使命,把培育好祖国的未来打造成为衡量教育工作的根本核心标准。引导广大教师教学与科研兼顾、教书与育人兼顾、信道与传道兼顾、立己德与树人德兼顾[6]。以英模人物为榜样,做好学生成长阶段的人梯和渡船,传递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度,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二是深挖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学科史、人物史等红色文化元素,发挥其古为今用、以史鉴今和育人相结合的作用。党史教育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历史发展规律等融入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建立文化品牌效应[7]。科学把握研究生的特点,充分利用文化引领作用,提高影响力,深耕细作,切实增强教育效果。

三是组织丰富党史学习活动,促进文化育人深入开展。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红色文化的运用,活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释放红色文化的历史魅力和当代价值,组织案例分享、红色研学、社会调查等活动[8],使研究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教学实践的参与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力学生把理论认知转化为推动实践创造的现实力量,更加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肩负起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3 加强文化育人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育人要求文化育人应规控好研究生管理的过程细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文化“软”治理的方式解决生活纠纷,铸牢研究生群体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是依托学院,建立完整的文化育人体系。学院在坚持学校要求下,应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学科特点差异制定一套本学院研究生从入学到离校的文化育人体系。在顶层设计上,领导干部要站位高远,着力把握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把控好文化育人方向。在执行实施上,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与导师共同协商,因材施教,制定完整的文化育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评估、教学反馈等教育教学体系,既体现学院普遍性,又体现学生特殊性。

二是强化研究生在校专业学习内容,将文化育人贯穿在课堂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和发挥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思想政治培育功能,形成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9],区别于大学生群体,研究生群体更加注重专业性,可适当增加一些“文化+专业课”的灵活学习课程。在执行实施上,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与导师共同协商,因材施教,制定完整的文化育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等教育教学体系。

三是建立文化育人长效保障机制。针对全体在校研究生,要有成套的评估制度体系,把握“教书育人是主体、管理育人是保证、服务育人是保障、文化育人是灵魂”这一育人工作关键和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育人特点[10]。针对全体毕业研究生,充分利用就业信息、调查问卷、同行反馈等方式,建立长效跟踪反馈机制,对文化育人实效进行长期追踪,以更好改进和完善现有教育教学体系。

我国高等院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努力做到培养的研究生既要学懂弄通红色文化、党史教育的内容,又要将其蕴含的理论转化为目前学习生活以及以后走向工作岗位的行为准则,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自觉地创造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党史研究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