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体心理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中的应用

2022-03-16 23:44严晓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参与度成员群体

严晓丹 严 军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2.青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支,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群体心理,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群体心理气氛进行调节,能够制约群体内人们的共同活动和个性发展。群体心理气氛是否活跃,是群体内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群体心理气氛能调节群体成员的活动,并使群体具有某种特色。

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是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管理可以辅助课堂教学的实施,保障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大学教师可以根据群体心理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提高学生在听课堂中的参与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进行良好的课堂气氛调节,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励学生的参与精神,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从而圆满的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积极稳定的课堂环境中,心态会自然处于轻松的状态,他们能够参与课堂教学,敏于思考,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化于自身系统中,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常会受到电子产品的干扰,这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高校教师若能掌握群体心理控制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会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自身语言的感染作用,不仅会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1],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增加学习知识的沉浸感和满足感的同时,养成自律自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1 社会抑制及助长作用

观众效应,是指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与否,工作效率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他人在场产生的“观众效应”,既有促进个体行为效绩的作用,同时,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干扰个体活动效绩。如果将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与社会中人们共同完成一项工作进行类比,那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积极性差就可以用“观众效应”来解释。学生课堂参与度差,有时是由于作业或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复杂,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学生由于对自身信心不足,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百分之百把握,往往会选择沉默,这就会导致课堂气氛低落,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管理心理学中所谓的“社会抑制作用”[2]。

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的实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参与度高且简单易行的教学活动,例如,辨别双关图形、辨别物体气味、判断物体重量等,可以促进管理心理学中所谓的“社会助长作用”[2]。根据管理心理学中的“共同活动效应”理论[2],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偏向询问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关于辨别、判断等客观性的问题,从而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群体规模对课堂的影响

根据工作群体的规模特征,扩大群体规模容易产生以下问题:随着群体规模增大,群体成员不同点增多,造成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群体人数增多,成员参加活动和得到奖励的机会减少;群体人数越多,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低。这与认知心理学中的“多元无知”现象相似:一般来说,当人们对自己缺乏信心并且形势不明朗时,不确定性占上风,人们最有可能接受并参照别人的行为。学生往往都在观察事态的发展,却忘记自己本就“生在庐山中”。同时,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信心十足、不慌不忙的模样,因此在寻找认同时也是不动声色,只是对身边的人偷偷扫视一眼而已。结果每个人都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表现为在课堂中的沉默不语。

由此可以推断,当一节课的课堂规模越大,上课人数越多,学生个人观点的展示就越困难,参与课堂活动的意愿就越低。对于大规模的课堂环境,师生双方对于教学参与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教学部门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缩减课堂规模,减少上课人数,帮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制度规范对课堂的影响

规章制度和群体规范是群体控制成员的两大机制。规章制度,一般是自上而下的过程,由上级主管单位制定。它有利于对群体中各成员进行绩效评定,对积极行为给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对消极行为予以严厉批评或经济惩罚。群体规范,一般是自下而上的过程,由群体成员自然形成。群体成员在彼此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将会发生一种类化现象,即彼此接近、彼此趋同的过程。群体在受到暗示、相互模仿、表现顺从的基础上,潜移默化之中,会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

因此,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一项奖励机制:对于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踊跃回答教师问题的学生按照规定给予奖励,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间的竞争意识和相互作用,从客观条件上满足学生的参与欲望。但若该类规章设置的过于严格,可能造成学生功利化地寻求奖励的现象,这无疑造成一种浮躁、压抑的课堂氛围,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极为不利。总而言之,奖励度的掌握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尤为重要,教师应当采取“不逼迫”“不偏袒”“不嘲笑”的态度,对课堂中是否积极参与的学生施以奖惩。

4 群体压力

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制度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需要遵守规章制度和群体规范,这时他们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使成员倾向于做出为群体所接受或认可的反应。社会心理学把这种行为叫作“顺从”或“从众”。导致“顺从”现象产生的因素有两个: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从环境因素来看,如果该群体是一个人的参照群体,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较团结,那么,这个人容易在群体压力之下产生顺从行为。从个性因素来看,如果一个人的智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则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别人,也较容易产生顺从现象。

“顺从”可能导致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3]。一种是“一枝独秀”,在优势个体们的领袖作用下,劣势个体们只能机械地模仿,变得越来越盲从。例如课堂提问中,当优势个体给出答案时,其他个体会出于“本能趋势和节省力气”[4],不假思索地跟随,尽管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另一种情况是“万马齐喑”,劣势个体们和优势个体们形成两个内群体。当优势群体成功时,劣势群体表现出妒忌或不屑一顾;当优势群体失败时,“在群际比较的条件下,由于弱势群体产生的群际自卑情绪伤痛,弱势外群体对那些已经成功的优势外群体的失败,表现出高兴的情绪”[5]。群际间的反感致使优势个体逐渐丧失充当领袖的勇气,变得越来越沉默,而劣势个体又无法引领整个群体,因此课堂一片死寂沉沉。

对于课堂环境,每个人受到群体压力的大小一部分是由人的个性使然[6]。在群体中,情感和行为更具有传染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感情通过暗示和相互传染的作用指向相同的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群体心理学原理,通过对学生群体的有效评价,影响群体的情绪以及行为,激发个体能量,使个体获得成长。例如,有些学生天生喜爱表达自我,做事不会在意他人目光,钝感力极强,“群体压力”在他们面前几乎不复存在。但对于一些相对敏感,做事之前深思熟虑,有所顾忌的学生,群体压力可谓是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一大障碍。他们担心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论做法会引发他人不悦,因此选择沉默这一相对安全的做法。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鼓励、诱导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强调积极、包容、开放的理念,对于任意与课程相关的言论都可以大胆表述,为这类学生打一针“强心针”,将群体压力化为群体动力。

5 结语

群体心理是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调节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应把握学生群体心理现状,巧妙引导学生群体参与课堂讨论,提供共同协作的发展平台,积极转变消极群体发展方向。同时,在群体心理理论之下,教学部门可以通过缩减课堂规模、明确制度规范等手段,高校教师可以通过降低提问难度、鼓励诱导学生等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彻底摆脱和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

猜你喜欢
参与度成员群体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