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篆刻教学中汉印临创的教学实践

2022-03-17 22:50潘滢滢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2年2期

【摘 要】汉印在中国篆刻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学习篆刻必先学汉印。对于小学生来说,汉印的学习艰难而又枯燥。如何将“险绝”模式转化成“平正”模式系统学习?认识汉代印章很重要。汉印教学可以从最基础的篆刻开始,规范篆刻操作的习惯,探究印章临刻的选择,摸索创作汉印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方寸之间的奥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篆刻教学;汉印;临创教学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3-0056-05

【作者简介】潘滢滢,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江苏苏州,215131)教师,二级教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随着国家大力推广艺术教育,书法、篆刻等中国传统艺术逐渐回归课堂。沈野在《印谈》中提出:“印章兴废,絕类于诗。秦以前无论矣,盖莫盛于汉、晋。汉、晋之印,古拙飞动,奇正相生。”汉印是古代印章艺术的一座高峰,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它朴实无华,浑厚静肃,又变化多姿。吴昌硕先生曾说过:“学印先学汉印。”因学校社团课程设置的缘故,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本课针对四年级时已初步学习过基本刀法、章法等的学生,在他们升入高年级后,继续学习篆刻时,会有一定的帮助。

邓散木在《篆刻学》中提出:“古印不尽可学,要当择善而从。其平正者、质朴者、有巧思者可学,板滞者、乖缪者、过纤巧者不可学。”因此,笔者认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学古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此时,教师应该仔细斟酌,筛选出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印章作品,让汉印的学习能够有法可循。总体来说,汉印的整体风格是平正匀称、浑厚肃穆、质朴简洁。但也有例外,如急就章。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法如此,篆刻亦不例外。笔者在篆刻教学实践中,寻找印章中的“平正”和“险绝”,也在寻找汉印教学中的“平正”和“险绝”。

一、脚踏实地,学得“平正”

1.选“平正”之印,质朴而生动。

初学印章,可以选择线条直挺,少有粗细变化的印。如“皇后之玺”(见下页图1)。在临印过程中既可以认识小篆,还能熟悉巩固直线和曲线的篆刻技法。如果每节课只是简单机械的线条练习,学生会很快丧失学习兴趣。在初学阶段还可以将印章分解开,分成单个字让学生进行练习。如“皇后之玺”中“玺”字较为难刻,可以先行省略,临习另外三个字。通过“后”字认识线条的均匀分布,“之”字认识线条的方转和圆转。

学生在摹印过程中,还应该关注章法质朴的印章。如“和福”(见图2)这方印以长线条为主,每一条竖线之间的距离都相差无几。这方印虽只有两个字,但学生能从其中深刻认识到“匀称分布”。让学生由浅入深,从一个字过渡到两个字的篆刻技法练习,也不会太难。“巧工司马”这方印(见图2)在布局时有变化也有呼应,有疏密也有方圆。整方印章既有趣又不失质朴。这方印边界的残破也是其特色之一,虚实相生的边界让印章更有生动之感。“定胡军司马”(见图2)有五个字。在了解这方印的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印章不同字数、不同分布的方法。“马”字占据两个字的位置,却减少了横画之间的距离,拉长了竖线的部分,增强了印章在竖画上的视觉美感。

2.用“平正”之法,先摹写再临写。

汉印,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方正朴实、浑厚平正,较为适合初学者练习。在小学阶段学习汉印,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更需要教师通俗易懂的讲解。

临习一方印章最先应该做的就是读印。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静下心来,一点一点读印章的虚实、方圆实在有些困难。摹印是将拷贝纸附在印章上面,利用纸张透明的特性,将印章原本的样子画下来。在学生初识印章的时候,通过摹写的过程可以看到印章中的小细节,比如起收笔、转折处的方圆,线条的轻重粗细,章法中的虚实关系。只有读懂一方印才可能举一而反三。

摹印是将印章对着描下来,而临写印章则需要学生在读懂、理解透的基础上,将印章独立地临写下来。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界格没把握好粗细,线条粗细虚实没有理解透彻,导致整方印章模糊不清。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会读印要比掌握刻印的技法更为重要。此时需要学生细致地观察每一方印。这时可以以小组合作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纠错,自我改正。

教学实录:“右牧官印”之摹印(见图3)

师:白文摹印,我们一般先画出印章的边框。这方印边框的特点是什么?

生:四边都是圆的。

师:再分界格。

生:整方印平均分布为四份,界格清晰。

师:我们一起来仔细读一读这方“右牧官印”。画完以上部分再将印章中的字摹写出来。请同学们在摹印的过程中思考几个问题:这方印中起收笔、转折处的方圆如何?线条的轻重粗细如何?章法中的虚实关系如何?

生摹写后回答问题。

生1:这方印转折处大多为圆,起收笔处一般为方笔。

生2:靠近边框的线条较细,靠近印章中间的线条较粗。

生3:四角虚,中间实。

师:大家在摹印的过程中观察很仔细。请你们按照刚刚摹写印章的方法,在边上临写一方(见图4)。

二、别具匠心,用得“险绝”

1.识“险绝”之印,巧拙且巧意。

这里的“险绝”不是要印章多崎岖,其不能乖谬,不能过巧。可体现在“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章法布局上,可以体现在“计白当黑”的虚实构思中。可以是私印中的无穷变化,也可以是将军章的匆忙凿刻。

学习过汉官印的工整、平稳后,采用一些“险绝”之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汉印不仅有四四方方的印章,还有一些极具不同味道的形式。在章法布局上有疏密、虚实、屈伸、挪让等变化。教师需要筛选出有显著特点的范例,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章法知识。

“大医丞印”(见图5),此印“大”字与“医”字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大”字疏可走马,“医”字则密不透风。“大”字笔画重而有力,“医”字笔画轻而匀称,让这方印左右分量一致,不会畸轻畸重。

“汉屠各率善君”(见图5),此印界格没有匀称分布,“善君”两字关注到了横画间的距离关系,但未与整方印章均匀分割。每条线条都有虚实变化,在中段处稍虚,头尾处较重。整方印章虽看上去四处方正,却虚实相生,颇有一番风味。

“广武将军章”(见图5),印章底端留红,“章”字窄而长,“武”字在笔画上稍有增减。在五字的空间分布上与“平正”之印比,相差甚远。线质没有那么实在,多有虚化之感。

“险绝”的印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汉印不是千篇一律的规整,拙中有巧思,有巧意。杨士修《周公瑾〈印说〉删》云:“摹印有四:功侔造化,冥契鬼神,谓之神;笔画之外,得微妙法,谓之奇;艺精于一,规矩方圆,谓之工;繁简相参,布置不紊,谓之巧。”当学生学习过这些“巧妙”的方法,再回归到原本接触到的“平正”系印章,最后去仿作自己的姓名印,将会是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

2.试“险绝”之势,临摹后创作。

在书法、篆刻的学习中,临摹是基础。临摹是为了汲取前人作品中的精华,学习中华五千年文化留下的历史印记。可临摹的最终目标还是创作。在学生学习汉印之初时的创作,可以利用仿作的方式完成。比如完成一方自己姓名印的创作,可以仿照“皇后之玺”的方正、“军假司马”的简洁或者“右牧官印”的多变。在读印、摹印之后,认识印章的风格,利用模仿的方法,完成个人“姓名印”的创作。模仿名家风格远远比自己创造一种风格要简单些。仿作不失为一种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临摹一方印章已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要让他们去创作一方印章更是难上加难,此时教师要带着学生迎难而上,成为那一根“崎岖”道路上的扶手,帮助学生攻克脚下高低不平的石头。当学生看到成果作品时,会有信心,会更有兴趣去探索。

教学实录:姓名印的仿作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以“军假司马”为例(见图6),设计一方自己的姓名印。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临刻的“军假司马”有何特点?

生:这方印很匀称。届格清晰,四四方方。每条线都清晰明了且粗细匀称。转折多用方转,收笔处方圆兼备。

师:总结很到位。这是一方质朴、简洁的印章。今天我们就把同学总结的特点融入设计印稿中。在设计印稿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生:先在篆刻字典中查出各个字的写法,并记录下来。

学生展示自己姓名的查字结果(见图7)。

师:请你们先自己尝试设计一方印稿出来。

学生设计印稿并展示,教师挑选一方印稿讲解。

师:请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的印稿,讲一讲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见图8)?

生1:界格分布不匀称。

生2:字不是方方正正的,笔画粗细不均匀。

生3:“金”字头大身小,“印”字太过扭曲。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要怎样帮助她,让她的印稿更好呢?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设计印稿的方法。

师:先画印的外边框,分界格,再把字填写进去。每一个字都是方块字,贴着界格写。“金”字上下要一致。上面撇捺平一些,下面的四个横均匀分布。“若”字的斜笔要竖直。“依”的斜势太斜,也要方正一些。“印”字我们运用“假司马印”中的“印”。你们再自己动手修改一下吧(见图9)。

三、不忘初心,复归“平正”

1.归“平淡”之意,初心现自然。

经过“平正”和“险绝”的印章学习,学生对汉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要回到学习篆刻的初心。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篆刻不是为了要在艺术道路上有多深的造诣,而是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兴趣的种子,让他们感受到篆刻艺术的巧拙精美。

经过一系列篆刻的文字刻写课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穿插一些汉朝时期的肖形印的临刻,让学生发现篆刻的另一面,找到学习篆刻的乐趣与初心。笔者在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坚持为自己制作印谱。将印谱翻回第一页,回顾自己学习汉印的历程,这将是拙至巧的过程,也是找回学习篆刻初心的历程。

2.思“归真”之心,刻印后修印。

在課堂上,刻印的过程是学生熟悉技法的过程,也是学生最爱的动手实操的过程。在这个阶段,需要学生用已学过的用刀的方法,将反写后的印章刻出来。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持刀的技法,也是本课最终作品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刻印不仅仅是把字给刻出来,还要临摹出精髓。徐上达在《印法参同》中提出:“须取古印良可法者,想象摹拟,俾形神并得,毫发无差,如此久之,自然得手。”张怀瓘《书论》云:“临仿古帖,毫发精研,随手变化,得鱼忘筌,斯亦可与摹印者语矣。”学生在学印初期应当学会精准临摹,将读到的内容尽力还原,才是了解汉印的开端。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他们能通过对比、观察,认识篆刻的细节。从“平正”到“险绝”之印的各项学习,让学生在汉印中找到汉字的奥妙。教师在上课时如何展示汉印中微妙的细节,让学生能被深深地吸引,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课堂上,笔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合作读印、摹印,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学生看到自己从线都刻不直,到能够创作自己姓名印的学习历程,会很有成就感。看到了成果,学生才会有信心。保持热爱,是学习的前提。

348150058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