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石鲷的引进养殖试验

2022-03-17 13:26朱淑钦
河北渔业 2022年3期

摘 要:为探索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养殖技术,引进斑石鲷(体长6 cm、体质量约6 g)进行室内水泥池的幼鱼培育和海区网箱养殖,经过六个月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125 d的室内水泥池幼鱼培育,斑石鲷幼鱼平均体质量达120.3 g/尾,日增重0.91 g;移至海区网箱养殖61 d后平均规格达243.6 g/尾,日增重2.02 g。

關键词: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幼鱼培育;室内流水养殖;海区网箱养殖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Oplegnathus),俗称斑鲷、花金鼓、黑金鼓[1]。斑石鲷系温热带近海沿岸中下层鱼类,富含多种氨基酸与不饱和脂肪酸,食用与药用价值极高,是高端海水鱼品种。为更好地开展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引进养殖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增加莆田的海水养殖鱼类品种,2020年6月24日,笔者从山东引进斑石鲷苗种,进行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

斑石鲷苗种购于山东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共引进4 000尾,平均体长6 cm、体质量约6 g,用活水车从山东运到莆田市平海僧帽牡蛎原种场。

1.2 养殖试验条件

1.2.1 水源 养殖用水为经浅海表层沙滤后,再经高层水池沙滤的二次沙滤海水,水质清新无污染。海水pH值8.0~8.2,盐度29.9‰~31.2‰,氨氮0.25~0.3 mg/L,亚硝酸氮0.003~0.005 mg/L,水温22.5~29.0 ℃,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 5052-2001)。

1.2.2 养殖试验池 试验池为切去四角的室内方形半埋式水泥池,规格为4 m×4 m×1.5 m。池上方搭盖钢结构棚架,棚架上覆盖遮阳网和塑料薄膜,以遮阴防雨。每个池均有独立的进排水口,池中央布设管形立式排污装置,采用鼓风机和散气石充气供氧,散气石密度为1个/m2。由电网直接供电,并配备有柴油发电机组和小型汽油发电机组。

1.2.3 网箱 海区渔排单口网箱规格为4 m×4 m×3 m,为板式木材的方形网箱框架,使用泡沫浮球作为浮力支撑网箱框架,网衣为网目1.5~3 cm的高密度聚乙烯。

1.3 苗种放养

1.3.1 养殖试验池的清整消毒 放苗前一周左右,布设并固定好遮阳网和塑料薄膜,将养殖池清理并洗刷池底、池壁,用海水冲洗干净,布置好充气石和排污管装置,检查及整理好进排水系统。放苗前二天,用50~10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6~12 h,再经海水冲洗干净后放水50 cm备用。

1.3.2 苗种的放养 放苗时,用手抄网和水勺将运输鱼苗活水车中的苗种和水分批次小量多次地捞取,放在塑料水桶中,并逐渐加入养殖池中的海水,待水温相差小于1 ℃时,缓慢地放养鱼苗入池。放养密度为150尾/m2。充气量以水面翻腾无死角为准,2 h后泼洒10 mg/L土霉素浸浴消毒10~12 h。

1.4 日常管理

1.4.1 饲料投喂 投喂海水鱼类配合饲料。饲料成分为粗蛋白≥42%、粗脂肪≥6%、粗灰分≥18%、氨基酸≥2.1%、粗纤维≤4%、钙≤4.5%、磷≥1.2%、水分≤11%、食盐≤4%。每日投喂饲料2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2%~5%,同时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变化和鱼体摄食活动状态等调节日投喂量,台风天气视鱼体状况减少饲料投喂量,待天气稳定后恢复正常投喂。养殖期间,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复合多维、大蒜素、土霉素和酵母粉等,以提高饲料利用转化率,并提高鱼体的免疫力。

1.4.2 水质管理 采用小流水充气养殖,养殖中随斑石鲷的生长发育逐步提高水位,最终保持水位80~90 cm。日换水二次,每次换水60 cm,换水后保持小流水。每隔2 h拨去排污管排水去污,每次拨管排水3~5 cm,日水交换量为300%~500%。每天换水时,结合进行养殖池的清洁卫生工作,先洗刷池壁,后洗刷池底,用力压住刷子并缓慢往排污口推送污物,每日上午进行一次。每周检测一次水质理化指标,主要水质指标控制在:海水pH值8.0~8.2,盐度29.9‰~31.2‰,氨氮0.25~0.3 mg/L,亚硝酸氮0.003~0.005 mg/L,水温22.5~29.0 ℃。

1.4.3 分级筛选饲养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随着斑石鲷的生长,同一池中的鱼出现个体分化,大小差别较大。为防止同池中的斑石鲷鱼相互残食,促进摄食均衡,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在养殖过程中,每隔1个月左右要进行大小规格鱼体的筛选,使同一池中的鱼规格基本一致;同时根据鱼体的大小,适当稀疏养殖密度,按比例投喂饲料,确保池鱼吃饱吃好,防止其因饥饿而互相残杀。养殖密度控制:体质量在50 g/尾以下的,放养密度为100~150尾/m2;体质量达50~100 g/尾时,放养密度为80~100尾/m2,体质量达100~200 g/尾时,放养密度为60~80尾/m2。

1.4.4 鱼种移养海区网箱养殖 斑石鲷苗种(平均体长6 cm、体质量约6 g)在室内经过4个月左右的培育后,体质量达100 g/尾以上时,可移入海区网箱进行成鱼养殖。移养时,在室内培育池塘中,用网目1 cm的尼龙网片围捕,经手抄网将幼鱼捞放于盛有海水的塑料水桶中,再经过活水船运输至海区网箱中进行养殖放养。苗种运输船的活水舱中放入充气石不间断充气,同时加入聚维酮碘1 mg/L进行浸浴消毒;鱼种运输至养殖鱼排移入养殖网箱前,在150 L的塑料水桶中盛海水100 L,加入高锰酸钾使之成为5 mg/L的溶液,将鱼种分批次移入浸浴10~20 min,浸浴鱼种全过程进行不间断充气,密切观察鱼种的活动情况,防止意外发生。

1.4.5 病害防治 斑石鲷养殖中的病害防治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放苗前做好池塘和鱼苗的消毒工作,饲养过程中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大蒜素、酵母粉和多种复合维生素等添加剂。选用品牌厂家生产的优质配合饲料,定期筛选分养,保持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条件。每天巡池5~6次,查看池鱼活动情况,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变化和鱼体摄食活动状态等调节饲料日投喂量,发现病情,及时解剖镜检观察、分析,做好相应的养殖管理工作,并做好试验管理日记,记录每天池水水温、投料、摄食、用药、死鱼及病害等情况。

斑石鲷室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为刺激隐核虫病(海水小瓜虫病)和肠炎病等。斑石鲷患小瓜虫病时,池鱼摄食下降至拒食,黏液分泌增多,体色变白,活动表现为不安定的惊厥状,鱼分散池中不集群,活动迟缓,趴底并聚集在排污管等水流缓慢处周围,偶见有鱼体磨擦池壁或池底,解剖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鳃丝及体表有小瓜虫营养体,严重时在鳃丝及体表可见雾状小白点。在水温20~27 ℃,环境欠佳时,斑石鲷易患小瓜虫病,在台风天气过后易发病、多发病,小瓜虫病暴发会导致幼鱼大量死亡。用福尔马林、硫酸铜、乙酸铜等药物浸浴,进行淡水短时间浸泡及適时搬池等措施,可有效防治斑石鲷小瓜虫病。肠炎病表现为白便,多为投食过量,或伴随小瓜虫病而发病,在确保选用优质饲料条件下,适当降低日投饲量,在饲料中添加0.5~1 mg/L的土霉素、2~3 mg/L大蒜素或8~10 mg/L酵母粉,适当添加3~5 mg/L的复合多维,投喂药饵7~10 d可治愈。

2 结果

2020年6月24日,购进体长6 cm左右的斑石鲷苗种4 000尾。经过125 d的室内水泥池幼鱼培育,10月27日经测定,斑石鲷幼鱼平均体重达120.3 g/尾,日增重0.91 g,其中最大体重为207 g,体长19 cm,体高9.5 cm,最小体重38.3 g,体长11.1 cm,体高5.6 cm。10月28日,将经室内水泥池培育的斑石鲷幼鱼运往南日岛东岱海区进行网箱养殖试验。2020年12月29日经抽样测定,海区网箱养殖的斑石鲷平均规格达243.6 g/尾,日增重2.02 g,其中最大体重为305 g,体长22 cm,体高11 cm,最小体重为160 g,体长16 cm,体高8 cm。

3 小结与讨论

3.1 斑石鲷生长快,养殖效果好

引进的斑石鲷经过室内水泥池的幼鱼培育和海区网箱养殖,养殖6个月,平均规格达243.6 g/尾,其中最大体重为305 g,最小体重为160 g,养殖8—10个月可达商品鱼规格出售,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养殖效果好。

3.2 斑石鲷适应盐度和温度的范围广,可在莆田沿海推广养殖

经试验养殖观测,斑石鲷可在水温13~30 ℃,盐度10‰~33‰的环境下生活。斑石鲷习性凶猛,对饲料适应性较广,生物饲料和配合饲料都能摄食,有较好的摄食适应性,室内流水和海区网箱均可进行斑石鲷养殖,生长发育良好,可在莆田沿海进行推广养殖。

3.3 采用室内流水与海区网箱相结合进行斑石鲷养殖,可有效提高养殖成效

刺激隐核虫病是斑石鲷养殖的最大隐患。在引进试养过程中发现,斑石鲷在室内养殖中易患刺激隐核虫病(小瓜虫病),表现为易发、多发,尤其是台风过后必发病。采用室内流水方式进行斑石鲷幼鱼培育,通过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条件,提高水位,加大流水量,定期投喂药饵,发病时使用福尔马林、硫酸铜、乙酸铜等药物浸浴治疗,进行淡水短时间浸泡及适时搬池等措施,可有效防治斑石鲷养殖中的小瓜虫病。养殖试验中的斑石鲷,经室内流水培育规格达50 g以上时,再移放网箱进行成鱼养殖,能够较好地防止小瓜虫病的发生,提高养殖成活率,可取得较好的养殖成效。

3.4 斑石鲷自然最适生长水温时限短,室外越冬及渡夏存在养殖风险

斑石鲷可在水温13~30 ℃、盐度10‰~33‰的环境下生活,斑石鲷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 ℃。莆田沿海海区海水水温低于20 ℃的时间有5个月左右,池塘中海水水温高于28 ℃的时间有近2个月。斑石鲷最适生长水温时限短,冬季海区最低水温及夏季池塘高水温的适应性养殖,有待今后进一步的试验数据的积累和有效措施的防范,存在着室内越冬及池塘度夏养殖的风险。

3.5 规模养殖推广的批量鱼产品,有待于消费市场的接纳和检验

斑石鲷体态优美、色泽靓丽、营养丰富,是高端的海水鱼类品种。斑石鲷人工繁育苗种在国内刚取得突破,在莆田引进养殖试验,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养殖的斑石鲷品质能否迎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以及规模养殖推广后的批量鱼产品销售市场的拓展,还有待于消费市场的接纳和检验。

参考文献:

[1] 王雨福,肖志忠,刘清华,等.斑石鲷早期发育的异速生长模式[J].海洋科学, 2016(5):43-48.

(收稿日期:2021-12-16;修回日期:2022-02-09)

作者简介:朱淑钦(1973-),女,助理研究员/农艺师,主要从事水产养殖科研与技术推广。E-mail:zhushuqin73@sina.com。

354650190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