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性疟疾16 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全血细胞计数结果分析

2022-03-17 07:14焦瑞宝周佳丽胡志军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疟原虫疟疾血细胞

刘 娜 焦瑞宝 周佳丽 胡志军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临检中心,安徽铜陵 244000

疟疾、艾滋病和结核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当前危害最为严重的三大传染病,在非洲许多国家,疟疾被称为“头号杀手”[1-3]。我国自2017 年以来连续3 年实现本地疟疾病例零报告,但近年来赴海外特别是非洲等地区务工、经商、旅游人员日益增多,平均每年输入性疟疾有2000~3000 例,其中2019 年全年就有2673 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4-5]。我国2010 年响应联合国倡议,制订了《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 年)》[6],2020 年是我国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年。我国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强输入性疟疾防控,巩固各地消除疟疾成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6 例疟疾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疟疾对血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7 年1 月至2020 年8 月确诊的16 例疟疾患者资料,均为输入性疟疾。其中住院14 例,门诊2 例,均为男性,年龄31~71 岁,平均(48.0±8.2)岁,设为疟疾组。纳入标准: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连续症状;伴有腹痛、胸痛、咳嗽、厌食和嗜睡等症状。诊断标准:发热,有国外旅居或流行病学史,且疟原虫涂片镜检阳。排除标准:发热、临床症状疑似疟疾发作,但疟原虫涂片镜检阴性。另30 名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设为健康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26~69 岁,平均(47.5±7.6)岁。

1.2 研究方法

1.2.1 血涂片制备及染色 在患者发热高峰或发热后1~10 h 内抽取静脉血2 ml 乙二胺四乙酸盐抗凝送检,检验科人员在同一张玻片上制作厚、薄血涂片,晾干后,薄血膜甲醇固定,厚血膜蒸馏水溶血;再次晾干后,吉姆萨浓缩染色液用缓冲溶液1∶10 稀释后染色30 min,油镜镜检(美国奥林帕斯)。

1.2.2 观察指标 取所有研究对象上述同期的另外一份抗凝血2 ml,采用Sysmex XN-3000 血细胞仪及原装配套试剂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并收集记录结果。

1.3 输入性疟疾判定依据

①《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GB26345-2010)[7]中“非当地感染的病例,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在外地感染、返回本地后发病的病例”;②《全国消除疟疾监测方案》(2015 版)[8]“发病前一个月内有境外疟疾流行区的旅游史,且有明确的境外感染证据的疟疾病例”。

1.4 诊断及疗效判断

根据《疟疾的诊断(WS 259-2015)》[9],所有患者符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三个要素,全部患者均在外周血涂片中检出疟原虫。治愈标准为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头痛、全身及四肢关节酸痛等症状明显好转,血涂片镜检疟原虫为阴性,各项指标恢复正常[2]。轻度疟疾仅有发热、寒战、盗汗等症状,无并发症;中度疟疾有轻度贫血、感染、胃肠反应、肝肾功能损伤等;重度疟疾有较重度贫血、溶血、休克、肝肾功能衰竭、肺水肿和脑损害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或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疟疾患者的发病年度及月份分布

16 例疟疾患者年度分布为2017 年3 例,2018 年3 例,2019 年10 例。月份分布:其中3 月和6 月均为3 例,7 月和12 月均为2 例,1、2、4、5、8、9 月均为1例。

2.2 疟疾患者国家、地区及虫种分布

16 例疟疾患者感染来源国家及地区分布为刚果(金)1 例,加蓬1 例,赞比亚6 例,尼日利亚8 例;疟原虫虫种分布为间日疟原虫1 例(占6.25%),卵形疟原虫2 例(占12.50%),其他13 例(占81.25%)均为恶性疟原虫。

2.3 外周血细胞五项参数检测结果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异常者占比为25.0%(4/16);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计数降低者占比为31.3%(5/16);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降低者占比为37.5%(6/16);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降低者占比为43.8%(7/16);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异常者占比为93.8%(15/16)。见表1。

表1 16 例疟疾患者的血细胞检测结果

2.4 两组血细胞参数比较

两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嗜碱粒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淋巴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单核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及嗜酸粒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 <0.05 或P <0.01)。两组红细胞三项参数和PLT 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2。

表2 两组血细胞参数比较()

表2 两组血细胞参数比较()

注 WBC:白细胞;RBC:红细胞;HGB:血红蛋白;HCT:血细胞比容;PLT:血小板

3 讨论

疟疾是一种以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寄生虫病,伴随着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成熟及红细胞破裂,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个阶段[8]。安徽省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季风气候明显,属我国疟疾高发区,其抗击疟疾经历大概分为[9]:①疫情暴发流行阶段(1950—1979 年);②疫情控制阶段(1980—1999 年);③疫情回升遏制阶段(2000—2010 年);④疟疾消除阶段(2011—2019 年)。安徽省历史上本地疟疾报告患者数曾经多年位居全国发病数首位[10]。由于政府采取了切实有效措施,安徽省铜陵市已于2011 年以来无本地感染疟疾患者[11-13],安徽省于2014 年实现年度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并于2019 年顺利通过国家疟疾消除考核评估[3]。随着2010 年中非合作论坛建立和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近些年来输入性疟疾再次成为威胁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长途旅行的持续增加和大规模移徙改变了疟疾非流行国家(这里称为非疟疾流行国家)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12]。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属大型铜开采、冶炼企业,在赞比亚、厄瓜多尔、蒙古、刚果(金)等地区均有矿山开采、项目工程等业务,每年均有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往返于非洲、境外工地和铜陵市。铜陵市人民医院近4 年来收治了16 例输入性疟疾病例,传染源主要来自赞比亚、尼日利亚,年龄以30~55 岁青壮年男性为主,发病时间除10、11 月外其他月份均有患者,没有明显季节性。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场所主要包括肝细胞内(又称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子孢子进入人体,首先在肝细胞内发育成裂殖体,肝细胞破裂后,一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红细胞内裂殖子摄取营养生长发育,先后形成小滋养体、大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13-16]。本研究中疟疾组红细胞参数RBC、HGB 及HCT 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周期性裂体增殖,造成大量含虫红细胞破裂;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时使红细胞隐蔽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溶解;或者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造成的[17-20]。本研究结果显示,疟疾组PLT 减低尤为明显。疟疾组血小板减少机制可能有疟原虫感染刺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上调细胞间黏附因子-1 等表达,促进感染红细胞黏附聚集于微血管,其过程中消耗大量血小板[21-23];疟原虫抗原介导免疫机制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破坏过多;疟原虫感染后微血栓形成有关,当微血栓产生于肝脾,可导致局部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肝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进而继续加重血小板减少[24-25]。研究还显示,疟疾组淋巴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降低,可能是由于疟原虫通过某种机制损伤人群的细胞免疫功能,进而造成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可能是由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或是由血细胞分析仪误将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判为单核细胞造成的。

综上所述,疟疾感染对血细胞影响主要表现造成红细胞相关参数的下降,以及PLT 明显降低。另外针对输入性疟疾,需加强多部门合作,及时掌握出境回归人员信息,大力开展疟疾防控知识健康宣教,增强出境回归人员就诊意识。

猜你喜欢
疟原虫疟疾血细胞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非洲“两苏”地区疟疾预防与治疗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