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渗处理设计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2022-03-17 11:18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坝基粉质渗透系数

杨 奎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惠州分院,浙江 惠州 516000)

1 工程概况

惠东县平山街道上屋仔水库位于惠东县平山街道东南部,距县城约5km,属于西枝江水系。上屋仔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0.93km2,干流长度1.74km,河流坡降I=0.094。上屋仔水库枢纽工程由主坝、溢洪道、输水涵管各一座组成,水库总库容为83万m3,正常库容58万m3,有效库容为41万m3,死库容17万m3。设计洪水标准按20a一遇,校核洪水标准按200a一遇。

上屋仔水库始建于1958年,施工质量较差,又于1976年扩建水库,培厚主坝后坡,1979年特大洪水时,主坝被冲毁,1980年修复,上屋仔水库在2002年3月1日进行加固建设。上屋仔水库建库时,由于当时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较差,筑坝前未进行过地质勘察工作,坝基工程地质条件未查明,坝身填筑质量差,工程可能存在着安全隐患。

2 水库渗漏现状分析

2.1 水文地质

根据现场地质测绘,坝址区的地表水体主要为河水,分布较广泛。地下水类型主要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基岩裂隙水主要以块状岩类裂隙水为主,主要分布在强、弱风化岩带中,由地表水补给,水量较为丰富。坝体地下水埋深9.40(BZK1),稳定水位相对应高程35.29m。勘探时库水位约40.00m,主坝体地下水位略低于库水位约3.0-4.0m,可见地下水主要受库水的补给,向下游排泄,有产生绕坝渗漏的可能性,但大坝运行至今未发现绕坝渗漏现象。

2.2 坝基、坝肩渗透

坝基由粉质黏土及全-强风化基岩带组成。根据现场注水试验成果,上段粉质黏土渗透系数K值为9.77×10-6cm/s,属微透水;下段粉质黏土渗透系数K值为6.70×10-5cm/s,属弱透水;凝灰岩全风化带渗透系数K值为7.71×10-5cm/s,属弱透水层;坝基渗漏问题不突出。两岸坝肩覆盖凝灰岩残坡积土及风化土,山体雄厚,坝首未发现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垭口和邻谷,也没有发现通往邻谷的构造断裂带,故坝肩渗漏问题不突出[1]。

2.3 坝体渗漏

坝体由粉质黏土填筑而成,局部含少量碎块、砂,均匀性较差,渗透系数K值平均值为4.75×10-4cm/s,属中等透水性,坝体填筑土抗渗性能不满足渗透系数<1×10-4cm/s的要求,建议对坝体进行防渗处理及大坝在原有基础上加宽[2]。

2.4 坝基及坝肩渗漏

坝基由粉质黏土及全-强风化基岩带组成。填土与原土接触紧密,防渗效果比较好,无接触带渗漏。两岸坝肩覆盖凝灰岩残坡积土及全风化土,山体较雄厚,抗渗透的能力较强,未发现绕坝渗漏现象[4]。

2.5 坝基稳定性及渗透变形

坝基由粉质黏土全-强风化基岩带组成,属于良好地基土。根据运行五十余年情况及工程地质条件综合分析,不存在坝基深层滑动问题。坝基容易产生渗透变形的土层为质黏土及全风化带,其渗透变类型为流土型,建议设计上对坝基进行渗透稳定性复核[5]。

2.6 溢洪道

溢洪道位于大坝右岸,由山体开挖形成,两侧有挡土墙,底板为混凝土护面,目前没有崩塌、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溢洪道地基持力层粉质黏土,底板为混凝土面,抗冲刷能力强。

3 防渗处理设计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3.1 做好前期准备及勘察工作

在上屋仔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之前,防渗处理设计的应用需做好前期准备与勘察工作,为工程有序开展提供支持[6]。做好当地水文、水质等具体情况及资料的勘察与准备,加强对土壤含水率、渗透系数等相关数据的了解,获取灌溉地形图等相关图纸与信息。

3.2 灌浆技术施工设计

1)台阶布置。将施工平台搭设在进水口,选择0.5的混凝土盖板。灌浆技术在应用中,施工需与该部位混凝土浇筑同时结束,所以0.5m厚贴坡混凝土难以提前形成。通过设置台阶式灌浆平台,能确保混凝土浇筑的可靠性。台阶宽、高及最大混凝土盖分别为3.2m、15m、10m[7]。

2)水泥浆制浆站。为确保工期,避免对施工产生影响,采取集中制浆的方法。将制浆站设置在工程上游围堰右侧,确定制浆站的面积与水泥存储量分别为15m×10m、180t以上。

3)排污设计。在绿色发展理念下,本次除险加固工程遵循绿色施工理念,要做好污水排放设计工作。塔体混凝土预埋Φ219排污管,并将二次回填槽预留在管口。确定预留槽尺寸为60cm×60cm×60cm。利用排污管道,将处理后的污水排放到设计好的地方。

3.3 大坝防渗灌浆要点

3.3.1 坝体部分

塑性指数:规程要求塑性指数7-17,塑性指数在12.0-14.0范围内,平均值为13.0,满足规范7-17的要求。坝体由粉质黏土填筑而成,局部含少量碎块、砂,均匀性差。根据现场钻孔注水试验资料统计,坝体填筑土现场注水试验渗透系数K值为1.73×10-4×10-4cm/s,渗透系数K值平均值为4.75×10-4cm/s,属中等透水性。根据《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189-2013)均质坝防渗土料渗透系数要求,坝体填筑土抗渗性能不满足渗透系数<1×10-4cm/s的要求,建议对坝体进行防渗处理。

3.3.2 坝基与坝肩部分

根据地勘资料,大坝的坝基由粉质黏土及全-强风化基岩带组成。坝基渗漏问题不突出。两岸坝肩覆盖凝灰岩残坡积土及风化土,山体雄厚,坝首未发现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垭口和邻谷,也没有发现通往邻谷的构造断裂带,故坝肩渗漏问题不突出。防渗起点是B0+000,截止桩号为B0+258处,共计防渗长度258m[8]。

3.4 坝址区边坡开挖坡比建议

大坝坝体各部位透水性不均匀,总体呈中等透水状态。从标准贯入实验及天然孔隙比看,大坝填土不均匀,主要呈稍实状态,密实度欠佳。根据工程经验,考虑到地下水、主要软弱结构面及初始应力状态的影响,基于安全考虑提出边坡开挖坡比建议值见表1。

表1 坝址区边坡开挖坡比建议值表

3.5 设计方案

3.5.1 方案一:坝体劈裂灌浆

用一定的灌浆压力,将坝体平行坝轴线钻孔两排,同时灌注合适的泥浆,进行控制性劈裂灌浆,形成铅直连续的防渗帷幕。

3.5.2 方案二:高压摆喷灌浆

高压喷射水、气或浆切割地层,灌注水泥浆,切割和置换土层部分细粒土,形成墙体。高压摆喷采用三重管法施工,折角20°,摆角20°,摆喷折接,孔距1.5m[9]。

3.5.3 方案三:混凝土防渗墙

采用液压抓斗成槽或冲击钻成槽,浇筑塑性混凝土,形成的连续密实的墙体。首先需平整场地、铺设枕木、架钢轨、修导向槽;钻孔成槽并浇筑混凝土;相邻槽段连接,常用于大型工程。三种方案的比选见表2。

表2 大坝防渗处理方案比选

从表2中可以看出,采用劈裂灌浆优点是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造价较低,但其耐久性稍差,防渗墙厚度较小;采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加固施工质量容易保证,防渗效果好,耐久性好,但考虑到现状坝顶宽度不够,而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要求作业面大(13m以上,需降低坝顶高度2.5m),造价较高,速度较慢[10]。

综上所述,本次水库大坝的防渗处理采用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固结强度大、防渗可靠性高的高压摆喷灌浆方案对大坝进行防渗加固。

4 结 语

防渗处理设计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提升水库安全性与可靠性。在具体设计运用中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做好坝体部分、坝基部分的处理,同时也要对三种灌浆方案进行对比,最终确定法可靠合理的灌浆方案,为水库除险加固提供帮助。未来,对于水库除险加固施工依然是重点,防渗处理设计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需不断做好细节控制,确保施工质量。

猜你喜欢
坝基粉质渗透系数
充填砂颗粒级配对土工织物覆砂渗透特性的影响
酸法地浸采铀多井系统中渗透系数时空演化模拟
基于MODFLOW-SUB建立变渗透系数的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模型
水泥土换填法在粉质砂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粉质黏土大面积深基坑降水施工方案探讨
木质素改良季冻土工程性质研究
川滇地区数字化水位孔隙度和渗透系数时序特征分析
水利枢纽坝基深厚覆盖层防渗墙施工技术研究
老挝南亚2水电站右岸坝基设计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