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理念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探索*

2022-03-17 00:09欧阳慧玲
教育信息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教研融合

危 妙,欧阳慧玲

(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广东广州 510245)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1]。国家高度重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的能力,但在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上遇到了众多的阻力[2]。本文针对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实际,自2018-2021年通过四年的探索基于共同体理念下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路径,以期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供参考借鉴。

二、理论依据

(一)联通主义理论

乔治·西蒙斯(Siemens,2004)把联通主义称为“一个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3]。他提出联通主义的八条原则是:学习和知识体现在多样化观点之中;学习是把特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学习可能存在于不是人的事物中;知晓更多知识的能力比已经掌握的知识更加重要;必须发展和维护连接才能促进持续学习;能挖掘不同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的连接是一种核心技能;与时俱进是一切联通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决策是一个学习过程[4]。史蒂芬·道恩斯从学习网络角度分析联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他从八个方面讨论了网络设计原则:去中心化、分布式、去中介化、分解、非集成、民主化、动态化和去类别化[5]。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基于联通主义理论,探索教师通过共同成长,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2.0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在对教育高质量的要求上,高质量的教师对于高质量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成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目标之一,与此同时,新时代对教师专业成长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成为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教师个人成长发展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更是一种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相关概念

(一)共同体与实践共同体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史家斐迪南·滕尼斯在1887年《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共同体”概念,该书在人类社会进化的两级对比基础上阐述了共同体理论,他最初将共同体的规模和范围指定为家庭生活、乡村生活等类型,成员有着共同价值观和传统[7]。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将共同体的理念引入教育领域[8]。国内研究者李慧凤等人对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应用与公民社会进行了系统的阐述[9]。

人类社会学家让·莱夫和埃蒂纳·温格合著的《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将实践共同体视为一种工作场所中非正式学习的解释性理论和分析性框架[10]。温格进一步指出,实践共同体可以有多种存在形式,可以存在部门内部,可以是跨越不同部门的,也可以横跨不同组织和制度的边界[11]。

本研究在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有着共同发展目标的群体,通过实践与探索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二)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大致可以分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人文素养[12]。信息技术素养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信息人文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13]。本研究重点探索通过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路径,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合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四、提升路径

本研究自2018年以来,探索基于共同体理论下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经过行动研究与案例研究,提出了协同创新、共同发展;项目驱动,特色发展;示范辐射,创新发展的提升路径,以期为探索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提供参考。

(一)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本研究探索建立省级电教部门联合高等学校、21个地市电教部门、县(区)电教部门以及广东省的中小学校协同创新的五级联动推进机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发展状况的不同,促进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共同提升。省级电教部门联合高等院校专家从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21个地市电教部门、县(区)电教部门以及广东省的中小学参与相关的项目与研究,促进共同发展。

自2018年以来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课题研究,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研、管理的深度融合,不断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发展,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教师信息素养提升[14]。联合高校、地市专家针对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制定了课题申报选题,并将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纳入到研究的方向,2018年-至今广东省共立项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课题833项,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索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开展了广东省教育信息化科研的研讨交流活动,针对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问卷调查,通过需求调研,策划并邀请了省内外教育信息技术知名专家从课题选题、开题、中期、结题等过程性研究开展培训;针对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的科研与应用论文的写作存在的不规范等问题,联合高校专家开发了文献检索与文献综述、论文论证及其结构、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案例分析方法与写作、问卷调查概述及其论文撰写、行动研究概述及其论文撰写、教育期刊介绍以及论文投稿等不同主题的线上培训课程。

(二)项目驱动,特色发展

2018年至今,以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应用典型案例项目为依托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委托高校专家对区域、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典型案例进行反复打磨、一对一跟踪指导,并开展了针对性的示范课例的分享交流,形成了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案例[15],通过研究实践,形成了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模式。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教育局采用钉钉未来校园等软件和信息化硬件设施,融合县域各学科学段的教育教研资源,提升校长领导能力、班主任管理能力、学科教师教学能力和山区教师专业成长。开平市金山中学从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需求出发,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资源,构建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帮助教师在移动环境下实时提出需求并及时获取所需资源,以提高教师培训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以此来有效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东莞市大朗镇巷头小学探索双师+平板英语课堂新模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依托中央电化教育馆教研共同体项目,通过专递课堂、同步教研形式(教学共享)与乡村学校对接,已组织广东省4个教研共同体名教师,涉及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开展了示范课56节,异步教研55次,同步教研55场次,惠及全国教师;在推进教研精准扶贫上,韶关市乳源县教师近3000人次参加了教研共同体协同提升教研活动。与此同时,韶关市乳源县以专递课堂、同步教研形式与乡村学校对接,惠及11个教学点,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发展的路径。

(三)示范辐射,创新发展

为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以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课题为依托,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课题示范培养推广,分别在2019年-2020年,组织遴选了60项示范课题[16],通过委托高校专家团队对示范课题进行培育跟踪指导,采用问卷和访谈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对课题研究的进展、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需要的帮助等方面进入深入了解,为后续课题研究指导工作提供了依据。通过专家跟踪一对一指导示范课题教师的课例、研究报告以及研究论文,经过研究与实践,培育了一批优秀课例、研究报告以及论文。

五、结语

本研究结合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路径。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于教育高质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关注点,更需要国家、政府、地方、学校高度重视。本研究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聚焦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深入剖析研究影响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贡献研究的智慧。

猜你喜欢
共同体教研融合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融合》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