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探讨

2022-03-17 01:13胡青云李丝雨
科教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胡青云,李丝雨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12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应用面逐渐扩大,人们普遍接受使用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面对网络文化这一新鲜载体,需要辩证地看待。其积极的一面在于方便获取多元化信息、拓宽大学生的交友面;消极的一面在于部分大学生容易沉迷网络,有害身心健康[1]。因此,在高校中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高校教育教学需要坚持创新,顺应时代发展,在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前提下,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概述

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便捷地获取很多想要的信息,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捕捉到的教育重点。高校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大学生的真实诉求,倾听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分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思想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需要运用哲学方法,从精神层面出发,引导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三观。由于互联网具有双面性,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其优势与劣势,合理地分配资源,避免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其二,道德教育,结合网络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网络规范,促使大学生在伦理道德层面有清醒的认知[2]。坚持积极向上的网络原则,指导大学生遵守网络社会的文明,掌握网络礼仪,在网络世界和谐共处。其三,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政治教育活动,需要传输政治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树立正确的观念。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世界自由发表观点,做好政治教育,避免学生产生错误的政治倾向,在言论自由的时代做到自律和他律。

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传承精神文明,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直接影响了他们是否能够担此重任。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难免会出现漏洞,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被侵袭。通过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让当代大学生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岗位中具有较高的道德规范。在网络时代,遵守道德标准需要大学生自主自觉进行相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深化思想品格[3]。大学生的意识主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确定,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难度较大,涉及因素众多,高校需要明确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推动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大事,高校教育者把握学生的网络动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做好各项工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开放式教育模式,将社会、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实现多元化的交流,共同为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贡献力量。

3 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3.1 教育者层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量匮乏,接受网络新鲜事物的速度较慢,无法与当代大学生实现同步。但是网络信息变化快,覆盖广,积极或消极的内容以同样的速率传播[4]。当大学生缺少判断是非的能力时,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这时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为时已晚。从教育者层面考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主要是宣传教育的时机迟于网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大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了难处,不会第一时间向家长或者老师倾诉,而是通过网络工具,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发泄,久而久之过于依赖网络虚拟环境,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他们消极地看待现实社会,满足于网络带来的快感,将不利于教育者开展相关工作。

3.2 传统教学方法层面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在课堂上授课讲述相关知识,教师通过举例论证,讲道理等教学方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等形式完成教学环节,由于学生接触的可变信息较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学内容足够具有针对性。但是在网络时代下,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广泛,网络传播速度快,部分教学内容会超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备课范围,导致教学活动缺乏可控性。基于传统教学方法层面,网络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的挑战。创新教学模式、推动现代化网络思政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成为新课题。

3.3 大学生自身层面

大学生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网络会对他们产生直接性影响。首先表现为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高、自由度强,网络信息实现共享,大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学习到丰富多彩的知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出现,大学生的自控力还不足,极易被不良信息腐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由于管理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无法对网络综合信息进行全面监管,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甚至出现不可控的思想道德问题。网络技术为大学生社交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并不知道在背后的网友身份,无法对网友进行判断,容易误入歧途[5]。大学生过于沉迷网络,会疏远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4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策略

4.1 做好规范化建设,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为大学生提供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需要由相关部门进行规范化建设,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对不法行为进行惩治。做好技术保障工作,为营造良好的上网氛围奠定基础。例如:要求校园网进行实名注册,对于校园网络中可以发表信息的平台进行严格监管,避免出现有害信息。捕捉发布有害信息的源头,及时遏制,谨防不良信息的蔓延,全面净化大学网络环境。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可以从大学生入手,加强宣传网络法制教育,通过宣讲网络安全起到一定的规范建设作用。还可以采取大学生网络监督机制,让学生之间相互督促,规范校园网络环境。采取奖励措施,鼓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表彰成绩突出的人员[6]。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大学生中树立积极向上的网络使用观念,引领文明风尚。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借助网络信息的便捷性开展学习活动。高校需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让更多的大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教师可以学习一些网络流行语,在与大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拉近师生距离。由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的语言体系复杂,内容相对晦涩难懂,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创新教育方法,学会使用网络文体,借助网络平台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时,需要合理设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板块,确保教育具有针对性。例如:抛出与思想政治观念相关的话题,让学生上网搜索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随后到课堂上阐述观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微博或者论坛上进行资料收集,避免网络平台过多导致学生查找困难。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相对含蓄,教师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借助文化传播、英雄事迹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4.2 搭建高质量平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校需要基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搭建高质量的教育平台,不断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优化,使其具备安全访问功能。为创新搭建良好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需要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信息管理机构,并且配备专业的教职人员,为高校搭建高质量的网络教育平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让网络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达到为大学生服务的目的。例如:在校园网中设置具有权威性的学术专页,学生可以从中获取专业的知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站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采用“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方式,网上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让大学生在网上学习相关知识,对思想道德等观念有正确认知;网下是指在课堂上,沿用原有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进行授课,让学生通过师生或生生的互动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网上”与“网下”教育形式的融合,理论基础联系实际运用,大学生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仍然可以将思政教育知识学以致用。创新教育体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支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力量,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摆明政治立场,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去教书育人。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网络素质,让他们掌握基本的互联网技术,在新媒体时代,强化网络媒介功能,及时捕捉到与大学生相关的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创新教育机制需要丰富高校思政教师的人文修养,让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融入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专业知识,不断拓宽教学思路,活跃大学生思维,做到以理服人。

4.3 整合优质的资源,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需要整合现有的优质资源,统筹规划各部门行为,促使各个环节共同为思政教育出力,产生最大化的教学作用。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做到三方面的教育合力,以此对大学生产生永久性的思想影响。第一是家庭层面,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家庭的思想道德观念会对子女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第二是社会环境,由于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大学生在辨别是非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容易走入误区。因此需要整合社会资源,不断优化社会舆论环境,为大学生营造出有利于形成正确三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早日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找准人生目标。第三则是学校环境,教育的主体在学校,高校需要构建思想政治文化环境,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明生活,让更多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出教育新思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凸显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现有的网络文化作为创新基础,为大学生搭建健康的网络精神家园。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根基,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借助互联网技术,讲解民族文化的精髓,拓宽大学生的视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创新教育思路,实现传统文化与数字化技术的有机结合,让网络技术服务于教学,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借助网络平台,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选用主题鲜明的故事,配上生动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通过关注浏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5 结语

在互联网群体中,大学生占比较高。高校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学习和社交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但也容易受网络环境影响引发思想道德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价值观念等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断拓宽网络思政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内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优化网络思政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