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职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方法探讨

2022-03-17 01:13高光宇
科教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考核

高光宇

(石家庄城市经济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2160)

1 职业精神的基本概述

职业精神是指人们在工作和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或多种精神,能够对个体的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以及整个社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行业也迎来了飞速的进步,职业精神在此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表现在敬业精神、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诸多方面。其中敬业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主导代表,是指个体对职业本身坚持的一种坚定态度,要求个体在热爱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尊重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兢兢业业且乐于奉献。而职业能力作为职业精神的重要承载内容,它决定了个体职业精神能否得到延续和坚持。也就是说,只有个体拥有良好且充分的职业能力,才能完成相应的项目和工作。而创新创业能力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出的一种新的职业精神内核,是指个体为实现个人理想,为促进社会进步来创造更多的事业,要求个体具有奋力拼搏、勤于钻研和脚踏实地的精神特征[1]。

2 将职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意义

2.1 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开展思政教育课程,势必与职业精神的引导息息相关。首先通过职业精神的渗透,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各行业人才身上的闪光点,并积极效仿和学习。其次,职业精神的引导和思政课坚持的教学目标基本趋同,要求教师依照行业要求和学生特点提炼课程以及职业精神中的核心部分,并将具体的实践内容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们可以在积极的思想引导和科学的实践指挥下,更有效地强化自己的理论意识和思想认知。这样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2.2 是使人才符合职业发展规划和需求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但是在面对外界诱惑的时候,常常会发生心智方面的动摇,难以判断事物真假和客观性。因此,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引入职业精神的相关概念,可以让学生们对专业认知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时效仿教学案例中各类行业先驱,在正能量正确思想的引领下,锻炼积极的职业素养,并抵御外界不良因素和不良思想的诱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对于满足高职院校人才符合职业发展规划和需求的目标来讲,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2]。

2.3 是助推社会产业发展和转型的实际需要

当今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之外,也需要新入职的人才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即爱岗敬业以及无私奉献等。换句话说,职业精神的培养,已然成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直接诉求。尤其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渗透职业精神等相关理念,能让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进一步了解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激发其创造能力、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并使即将毕业的学生更重视强化核心竞争力和培养个体的职业精神,这对于助推整个社会的产业转型和发展来讲至关重要。

2.4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推动力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复兴,各行业中主推的职业精神已然成为行业更新和进步的强大推动力,也只有具备夯实且完善的职业精神,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革新,为提升我国综合国际地位奠定基础。因此,将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渗透到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培养学生崇尚道德的文化品格,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增添了人才基础和动力基础。

3 将职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瓶颈

3.1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不足

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最主要的方式是渗透德育,让学生们能够养成良好的精神品德和职业素养,为日后就业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不是照本宣科,就是单纯的理论输出,没有按照学生的学习诉求、兴趣爱好以及成长特性等设计与时俱进的思政教学内容以及职业精神渗透方向。在教学实践中也鲜少插入实际案例,为学生提供德育精髓,这不仅无法引导学生们正确且理性地看待未来的就业前景,而且也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日后就业发展中眼高手低,甚至养成了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久而久之,会逐渐被社会淘汰[3]。

3.2 实践拓展环节匮乏,校企合作不完善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因此将职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当中,也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拓展,让学生们基于实践基地的学习以及校企合作的完善,不断强化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等。但是在现实的教学环节中,由于课程大多在校内的教室中进行,教师单纯讲解理论,学生被动地记忆定理和意义等相关教材知识,实践环节极度匮乏。再加上由于部分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深入,在没有为学生提供专业职业精神培训和思想引导的情况下,盲目地让学生上岗实习,虽然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但是部分学生却由于缺乏职业责任感以及耐性,在工作中频频出错甚至还养成了逃避和推卸责任的心理。

3.3 考核指标单一,职业精神理念不突出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模式以闭卷或开卷考试为主。其中试题的设置一般以教材中的定义知识点为核心,这种单一甚至死板的考核形式,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死记硬背,甚至单纯为了应付考试,在期末阶段才开始深入学习,更不用提将职业精神和职业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品性。与此同时,在考核过程中,由于指标过于单一,以成绩定输赢,会让学生们忽视思政课的重要性,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渗透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理念的相关问题,学生们也大多毫不在意。部分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屡屡碰壁,心态上出现了失衡的情况,无法重新再规划职业方向。

4 将职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方法探讨

4.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德育教学内容

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职业精神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依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分门别类的教学环节,并对职业精神的内涵进行提炼和加工,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其自主学习。教师本身也应该强化个人的职业观念,树立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服务社会、关心学生的思想,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素质并感染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即兴的情景表演、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等,学习职业精神中的精华内容,帮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了解该专业职业精神的实际内涵,并引导学生积累职业自信[4]。

其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德育。高职学生正处于成才、成人的关键时期,通过德育,要求教师能够使学生恪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准绳,然后再联系个体专业的时效性以及行业发展的规律性,将职业精神的内涵融入品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核心当中。尤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从法律知识科普、道德事件讲述等多类型视角加强德育,让学生们将德育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融汇在一起。

4.2 落实职业精神的实践拓展环节,深化校企合作深度

实践环节的拓展,是辅助高职院校思政课落实职业精神的关键举措。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能够积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色,开设有利于落实职业精神的实践环节。例如在课堂上设置辩论赛、演讲赛等,让学生针对某一论点开展深入的讨论。例如,在服务行业中,为了能够突出职业精神,面对客人苛刻甚至无理的要求,是否应该无条件全面听从。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辩论,以案例分析和实证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们对职业精神的核心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与此同时,院校和企业也应该开展深入的合作,并强化合作深度和广度。例如,企业通过为合作院校提供顶岗实习和实践教学的机会,委派行业能手和技能专家到学校组织建设工作,指导专业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和学习工作。整个过程中,思政教师也应该参与其中,对不同行业的能工巧匠进行观摩和学习,使榜样身上的职业精神能够进一步放大并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树立起劳动最光荣等工匠意识。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在校内打造职业精神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各专业学生职业体验的活动,例如,搜集网络上民间工匠、劳动模范、职业能手的案例和故事,通过演讲或微电影的拍摄等,对这些故事中的精神进行深刻的解读,以真事、真情来感化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真正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5]。

4.3 拓展考核渠道和指标,突出职业精神和职业理念

将职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中,需要体现在课程评价和考核指标拓展等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测评的时候,除了看重考试成绩之外,也要对学生日常的学习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态度以及参与积极性等进行多元的考察,通过拓展考核渠道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公平性。而在职业精神渗透方面,则可以联通学生的实习和见习环节。例如通过对学生到企业实习这一段时间的考察,了解他们是否制定了明确的职业规划,是否在工作中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在面对挫折、失败的时候能否重新振作等。这些因素都可以作为思政课考核的标准和目标,一方面引导学生们重视职业精神在工作中的引导价值,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们树立职业自信,在就业发展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思想引导。

其次,教师还需要注重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并重的考核形式。理论考核当中,通过制定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能力和敬业精神三个基本的考核目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诚信意识、合作意识和职业规范意识等。而基于实践考核,则采取社会实践、实践基地考察以及校内实训考察等多重环节,让学生在积累实践效果和实践思路的情况下,了解职业发展方向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等。

5 结语

将职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中,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同时也是助推产业转型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思政课程中的德育内容的作用。在落实职业精神的实践拓展环节中,深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除此之外,也需要思政课教师能够拓宽考核的渠道和指标,增设职业精神和职业理念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们能够在明确个人职业规划的基础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提高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考核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内部考核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