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书法艺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

2022-03-17 01:13
科教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思政课书法

吴 凡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 丹阳 212300)

引言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当与时俱进,适应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培育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目前的教育状况是,除了课堂主阵地,学生需要更加宽广的渠道获取知识和资源,而高校的思政课培养方案往往理论性强趣味性低、抽象概念多实践操作少。因此,思政课改革应该更多从现实需求出发,从实际出发,找到抓手和切入点,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总方针。

思政课改的抓手,不应向别处寻找答案,固本清源方能守正创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其中书法艺术又是重要的文化源泉。书法艺术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符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易于被学生接受;另一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青年的传承,需要创造性传播和创新性转化。将书法艺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研究方向,迎合了新时代高校学子对“国学”“国潮”“国粹”“国货”的自信与热爱。在书法艺术和思政课融合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要”“为什么能”以及“怎么样”融入思政课的问题,从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三个层面找到书法艺术融入思政课的现实路径。

1 新媒体时代书法艺术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

1.1 进一步提升文化自强的价值导向

文化自强是提升本民族文化地位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文化强国的追求,在面对异质文化尤其是外来文化侵袭时,能够始终保持定力,发展好实现好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前进的方向。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汉字和书法艺术是中国特色文化,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保持独特的辨识度。中华汉字和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这种历史底蕴增强了新时代人民的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与时俱进方能永葆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力量来自可被重新定义和解读的可能性,在文化发展道路上,如何保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摆在文化发展道路面前的一道难题。文化自强应该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探索的方向。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因身处新时代而自带优越感,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奇迹”如何得来缺乏认知。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00后”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宝库的一把钥匙。开展书法教育融入思政教学的实践,有利于提升高校学子的民族认同感,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1.2 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改革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学生和老师接收信息的渠道对等、时效相同,相比以往传统媒体的单向度信息传递,新媒体呈现更加高效快捷,更加即时开放和双向互动的信息传递新模式。高校学子成长于新媒体时代,习惯了这些时代特征,教学内容、手段、形式和方法与学生的真实需求之间应避免出现“断层”,所以必须突破传统高校思政课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抬头率。教师备课应当沿着学生发展路径,而不是课本或教材的授课路径。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必须不断提高新媒体使用技术,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否则可能会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信息劣势。

新媒体时代媒介和信息无孔不入,以往依托教材、教辅、纸质报刊杂志了解教育信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学生拥有各种即时平台获取思政讯息。对于思政教师来说,原有的特定教学时空被打破,必须增强学科体系的话语权,增强思政育人的全方位多领域,更加关注现实世界,灵活运用各种媒体平台,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进展和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教学空间,让师生沟通更加及时平等和充分。

书法艺术在中国认知度广,传播能力强,可以作为思政课程改革的切入点,书法和思政课的融合内涵深刻、外延广泛,互动的手段和方式可以丰富多样。让大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思政课堂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1.3 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的现实需要

当今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思政课的关键,新媒体时代学生和思政教师接受信息的渠道对等,接收最新资讯的时效同步,思政课的地位不仅面临机遇也时刻面临调整。思政教师不应当局限于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而要通过理论教育和探究式教育,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正确应用新媒体信息,树立甄别信息的批判思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专业信念,增强对热点问题的政治定力,培养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感。让学生不再仅仅是热点问题的追随者,不再是花边新闻的点赞者、谣言的转发者,而成为新媒体时代识大局、修美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立场坚定的时代新人。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新时代需要培育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书法艺术兼具美育和德育的功能,可以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书法不仅仅是文人的专利,更是普通人丰富内心世界,提升人生境界,培养良好修养的路径。学书法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培养自制力、自控力和自我约束力,教人向上向善。书法欣赏探求时空的规律,培养观察能力,书法临摹培育坚韧不拔的毅力,刚柔并济的理念,凡事掌握“度”的尺寸,书法创作需要修养到达一定高度并且能够把内在情感通过外化的笔画、快慢、虚实表达出来。让书法艺术发挥其内在的文化价值,让书法艺术这一文化符号继续在新时代发光发热,是当代教育者应该思考的创新路径。

2 新媒体时代书法艺术融入思政课的可行性

2.1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当代大学生以要民族复兴为己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教育目标来看可以从知情意行四个具体层面去把握。理论认知是基础,思政课富有马克思主义学说强大的真理力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树立正确三观。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文化人,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在学子心里埋下一颗真善美的种子。从情感认同角度,思政课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亲和性和针对性,帮助解决学生的困惑。在我国五千年的泱泱文明长河中,中国书法艺术就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无论从创作形式、表达方式还是审美旨趣,都传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书法艺术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形式,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民族认同感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理解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从意志品质层面看,思政课对理想信念的教育和书法临摹中考验的定力耐力坚韧性如出一辙。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法艺术的实践性和思政课的理论性互为补充,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振学生的“精气神”,将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无论从审美旨趣的高标准,还是知行合一严要求,思政课和书法艺术的教育目标都体现了一致性。

2.2 教学内容的相融性

书法艺术和思政课蕴含着进取和博学的人文魅力,在大学生心智成长关键期起着重要作用。书法不仅是一项笔尖上的技能,更是一种做人的道德尺度,中国古话常说“字如其人”“人书并重”“书为心画”,书法家的个人修养、价值追求、情感表达、个人秉性都可以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对于学生来说,观赏或者临摹书法作品,就是在与古人对话与时代对话,能感受到书法家思想的变化、情感的起伏、历史的变迁,进而受到艺术的熏陶和影响,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的昨天,把握新时代的今天,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诚挚朴素、刚正廉洁、淡雅豁达的人生追求,和思政课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高尚品格的价值追求相得益彰。从史学价值看,高校学子研修中国近现代史是为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贯穿于全体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当然也贯彻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

2.3 价值引领的契合性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潮暗流涌动,一方面铺天盖地的新鲜资讯可以让我们了解国内外大事,即时通信让地理距离不再成为沟通的阻碍,各国的不同文化交流互鉴;另一方面西方主流媒体的强势输出和单边主义盛行,不以平等为基础的文化交流有文化渗透的倾向,对于尚未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高校学生来说,容易造成对信息的误读。各类文化传播主体所带有的偏见甚至敌意,加剧了文化冲突和对抗,容易给高校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和困惑。

思政课是答疑解惑的主阵地,是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也会引发新的问题,许多大学生都会面临思想上的困惑,或价值观的迷茫。思政课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困惑点出发,关心错误思潮可能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答学生之所疑,解学生之所惑。中国传统文化有千年积淀,书法艺术的刚正廉洁、豁达雅致、持之以恒等观念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对待舆论的正直态度,学会辩证分析信息的能力。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辩证地看待文化多样性、差异性的同一性的特质。为新媒体时代克服文化冲突,发扬不同文化之间理解尊重、开放宽容、平等对话、交流互鉴提供了价值引领和精神旨归。

3 新媒体时代书法艺术融入思政课的可操作性

3.1 体制机制:注重终生学习建立长效性

高校思政课不仅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能力,更是从大局和全局出发,立足长远追求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作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必须具备前瞻性和长期有效性,让学生不断汲取养分终身受益。高校思政课必须牢牢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学目标,从理论上积极探索建立终生学习长效性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1]新媒体时代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加快,接受讯息的渠道拓宽,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也要更加接地气,教学手段也要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顺势而为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让教学结合时代特征回归现实情境。书法作为一门具体的美育课程,或许可以成为学生相伴一生的兴趣爱好。书法和思政课的融合是要提升思政课“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避免枯燥说教,摆脱死记硬背知识点,化解学生对思政课的误解和反感。利用书法教学丰富多样的展现形式,融合新媒体时代的科学技术和先进手段,实现思政课的终身影响和长久效果。

目前有关书法鉴赏和学习的手机应用广泛,学生还可以通过微视频、公众号等接触书法艺术,在思政课堂之外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便捷优势,通过多渠道实现终生学习。例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3D渲染技术,让历代名家的书法艺术以清晰的动态效果呈现在学生面前,让文化传承有温度,让课堂知识有载体。相比于单一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育人的作用,也激发了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课后学生继续利用丰富的优质资源,构建终生学习的长效机制。

3.2 实践路径:增强课堂互动提升实效性

课堂是思政课的主阵地,新媒体时代科技和媒介的高速发展影响深远,各国之间的交流空前加强,同时也增加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的可能。在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保持自身的民族识别度,这是高校思政课的立足之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穿越千年的感召力和亲和力,让学生在接触学习书法艺术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的洗礼。比如书法的张弛有度,可以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质量互变规律”结合,书法追求崇高境界可以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在书法赏析中感受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历程和变迁。结合培养方案找到书法名家,或者历史伟人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在感受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的魅力的同时,增强民族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将书法艺术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要结合教材给学生讲好书法史,书法家史,将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热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而且要立足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开拓视野,帮助学生在国际交流和融合视域下,了解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精髓。思政教师应在丰富自身学识,领会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教育资源优势,提升思政课的互动性和实效性,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交书面作业,体会汉字和书法艺术的魅力。开展汉字结构、演化过程、艺术赏析等分类的研学小组,完成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思政为目的的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好地培养家国情怀。习近平同志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感悟它。”[2]把书法融入思政课不是要让学生成为书法家,而是通过实践和感知,让学生在研中学,在学中思,更好地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自身人文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总之,新媒体时代书法艺术因其独具魅力的传承性、独具匠心的艺术性、独树一帜的普及性,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无论从必要性、可行性还是操作性来看,都是让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思政课,落实落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把钥匙。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思政课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所谓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