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与“立”:思政课程案例教学的创新运用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2022-03-17 01:13温丽丽
科教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小岗村案例历史

温丽丽

(广东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如何从党的历史中挖掘优秀案例并运用得“生动”“有说服力”,这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思政课程为例,其中部分内容就是对党史的讲授,所以如何将生动的案例高效、高质、“无缝”融入课堂,并能够通过这些故事讲清、讲透其中蕴含的党史道理、学理哲理,“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大学生加深对党的历史的认知与感悟,这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

诚如有些学者所言“‘案例教学’的最大优点就在于,打破了‘理论教学’的抽象性,而使价值观的‘深刻道理’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容易接受。”[2]在思政课教学中,优质案例并不一定都是新的案例,耳熟能详的老案例进行创新性运用也不失为一种创新,较之传统案例的运用方式方法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案例的选择与运用并不一定是教师的专利,应该尊重学生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历史情景剧,“穿越”回历史之中去与历史人物共情,体验历史人物的不易,感受历史事件的偶然与必然,并将之搬上大屏幕,完成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扮演再到分享学习的全新的由学生来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这样的案例教学才是“生动”而“有说服力”的。

1 不破不立:打破“优秀”的主观窠臼

优秀的案例是否一定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不一定。通常而言,优秀案例能够切合课程内容、能够抛砖引玉、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能够通过案例调动课堂气氛、能够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述大道理……但是这种“优秀”,一直是教师所认为的优秀、督导们所认为的优秀,常常忽略了学生作为受众的感受,所以“优秀”的案例用常规的教学手法表现出来,学生不一定能认可,不一定愿意听,甚至不一定愿意接受,因为有可能这不是他们所认为的“优秀”。这就是优秀的案例与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可能达不成正比的原因。

案例教学为何只能是教师作为主体来主导、教授案例?为何要把教师主体认为“优秀”的案例也理所当然地要让学生以“优秀”的标准来接受,为何不能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恩格斯说过,“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3],每一位参与进课堂的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密码”。要想获得案例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打破“优秀”的主观窠臼是重要一步,正所谓“不破不立”。真正的“优秀”案例,必须是能让学生沉浸其中,愿听愿学,激发其学习欲望,真正参与其中,最后能达到“共情”之效果。

2 破旧立新:“沉浸式”案例实践

案例的运用方法与案例的内容选取同样重要,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案例实践创新为例。“纲要”课第十章第一节——改革开放之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讲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好的案例就是安徽凤阳小岗村,这几乎是每个教师必定会讲到的案例,因为案例非常具有典型性。综观大多数网络授课、教学示范课、同行线下授课,几乎无一不讲到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案例,因为小岗村的村民首次把“包干到户”变成现实,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并以此作为示范,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全国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改革获得突破性进展,使得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1 案例运用现状与思考

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安徽凤阳小岗村案例运用的基本方法包括:声情并茂讲故事的方式、结合PPT平铺讲述式、播放小岗村改革历史影像、展示并解析历史文献、引导学生将小岗村改革前后对比讨论……尽管教师们很用心,案例也很切合课程内容,展示的影视资料也有历史代入感,文献解析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深度,但是仍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课抬头率,不能让这段历史深入人心,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般去理解。因为部分同学来自城市,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即使来自农村的同学也无法体会当年的不易,因为今日的农村已经今非昔比。所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案例即使是一个优秀的案例,是一个农村改革进程中非常重要的案例,但是使用案例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

在案例的选择与运用当中,不仅要关注内容恰当与否,同样要关注运用的方式方法适当与否。安徽凤阳小岗村并不是一个新的案例,但是在对此案例的运用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做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演出历史情景剧的形式,“穿越”回改革开放时期,去体验当时小岗村农民改革前的穷苦、改革中冒着政治风险的危机感、改革后的幸福,最后悟出改革之不易、改革之伟大,并将之搬上大屏幕,完成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扮演再到分享学习,这一新颖的由学生来主导的“沉浸式”案例教学模式。

2.2 “沉浸式”案例的内在理路

教师一人的创造力是有限的,学生人数众多,在教师的循循善诱、正确引导下,他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案例教学不应囿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来运用实施,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成为案例教学的一部分,甚至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拍摄历史剧是一种能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反“客”(客体)为“主”(主体)的好办法。首先,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喜欢看电视剧、话剧、电影等影视作品,对部分影视作品片段耳熟能详,所以几乎所有学生都喜欢“看戏”,在自媒体发达的当下,学生们尤其喜欢观看身边同学自导自拍自演的“戏”;其次,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多媒体剪辑、编辑软件层出不穷,且简单易学上手快,而部分学生对表演又怀有浓厚的兴趣,对此类软件也熟知且运用熟练,这也让拍摄剪辑历史剧同时具备了主客观两方面的基础条件。

过去,笔者会把情景剧、历史剧的扮演放在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只是完成了从参与策划到表演展示两个环节。创新地转换一下教学思路,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剧当作案例教学来搬上课堂大屏幕,那么学生就完成了参与策划——表演展示——分享学习三个环节,实现了既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也成了案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还是案例教学的受众,全程参与了一整套“沉浸式”学习,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案例表现出的那段历史情境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与体会,极大地提高了课程学习效率。通过将每个教学班拍摄的历史剧在其他班进行案例教学播放,更能激发学生们自豪感、自信心以及竞争性,亦能提升学生历史剧的拍摄水平,以提升案例教学质量。

2.3 “沉浸式”案例设计与实施

首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第一节——改革开放之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这一内容之前,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要求他们分组完成,以每组人数不少于4人,不多于8人为宜,分组之后要给小组取一个带有历史感并符合历史剧内容的小组名(例如:改革弄潮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可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拍摄方法对安徽凤阳小岗村进行时长10~15分钟的小视频创作,要求各小组自编自导自演,坚持原创,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并有所总结与感悟。拍摄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纪录片剪辑、影视作品配音、动画制作、歌曲原创创作、诗词朗诵等。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寻找史实史料、实地走访、采访老一辈、撰写剧本、自编自演、自己剪辑,完成视频,为案例的甄选做好前期准备。

其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交所有的视频之后,组织学生一起甄选出最佳、最适合作为课程案例进行课堂展示的作品作为教学的案例,其余作品不作为课堂展示,但发布至学习通进行线上展示,并请学生担任评委进行线上评分与点评,计入平时成绩。

再次,被选为案例的学生团队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第一节——改革开放之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这一内容的课程助教,负责对他们所拍摄的内容与过程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在案例展示环节进行播放,邀请学生们与他们一起“穿越”回去,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员,去“切身”感受和体会小岗村农民的不易与敢为人先的精神。播放完毕后请学生们根据观影心得进行点评以及分享观影启示,教师借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的课程案例进行总结与升华。学生们通过此次案例的准备与展示,完成参与策划——表演展示——分享学习三个环节的体验式学习。

2.4 “沉浸式”案例教学效果与经验

过去,笔者在所教授的三个教学大班都进行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伟大创举”历史剧教学案例的策划与甄选,总共上交了30个小组的视频,视频完成的多样性、完整性、历史还原性、创造性、编辑质感等方面,均大大超出笔者的预期,说明学生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查找史料、思考题材、创作剧本、进行剪辑,从无到有认真圆满地完成了一次十分不容易的任务。他们克服了读史料的枯燥、克服了拍摄电影的恐惧、克服了出镜的困难、克服了后期剪辑等各种技术的不成熟,挑战了一个又一个极限,做出了多种类型的视频,展示了多样的演技:包括声音演技、微信演技、动画演技、皮影戏演技、填词献唱等等。学生们极大的热情与无限创作潜力通过这个教学案例的甄选活动得到了激发。大家通过组队策划、献计献策、分工合作、观影评论,不再局限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日期的记忆,更为主动地去寻找资源、查阅史料、精选视频、剪辑配乐,将记忆中的历史事件用立体的方式讲述出来、呈现出来,分享给同学们,这是一种从被动到主动再到分享的新的学习模式的尝试。

笔者从30个视频当中,选取两个非常有创意有意义的案例作品进行说明。其一:拍摄历史穿越剧。穿越回当年的小岗村去“篡改历史”,拍摄出村民没有胆量包干到户,那么历史的进程会有什么改变?从这个变化得出结论:不能乱改历史,没有村民的胆量与包干到户的作为,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成功,于是再次穿越回去把历史“扶正”。此作品的积极意义在于学生通过“穿越”这种新颖的设定,对有没有凤阳小岗村的创举进行对比,推论出结果——这个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不能随意改变,最后自己悟出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冒风险搞大包干确实是一个伟大创举,因为它拉开了农村改革大潮的序幕。其二:拍摄历史情景剧。该历史情景剧分为三幕:第一幕“乞讨”,展现改革开放前小岗村村民的穷苦;第二幕“画押”,展现搞秘密包干到户的决心;第三幕“幸福”,展现小岗村村民粮食增产自给自足后过上了幸福生活。该小组团队通过亲身扮演角色,融入历史情境中,还原历史真实,向同学们展示了改革前、中、后的不同景象,最后得出结论:40多年前贫困的小岗村,正如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而它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则很好地诠释了“穷,则思变,变,则通”的道理。还总结出小岗村村民当时敢为人先的精神也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年,只有发扬这种敢拼敢闯的精神,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通过运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案例进行教学,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抬头率,学生们观影全程情绪饱满、状态激昂。展示完之后的学生点评环节也十分精彩,学生们积极踊跃地说感受、论观点、谈感想,反响非常好。同学们都能客观公正地指出案例中拍摄得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部分学生结合自身观影体验做出总结:从小岗看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出亿万人民的创造活力,迸发出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活动圆满结束之后,学生们还意犹未尽,部分小组提出希望能获得去其他班进行展播的机会,还有些小组通过编排历史剧对改革开放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积极报名参加省里举办的“大学生讲党史党课”活动。

3 结语

案例教学不一定拘泥于“教师作为主体,由教师选择案例,学生只能作为受众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通过实践证明,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让他们参与到案例教学当中来一起参与设计、创造、体会、分享,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能调动起来,给案例带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展示方式,获得更多新的学习体验,主动地接受更多历史知识,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达到传统案例教授无法达到的效果。

目前,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反复,如果需要从线下课程转为线上课程教学,尊重学生主体让他们参与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展示分享这种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教师主导案例教学更有优势,线上教学师生无法有效互动,传统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制作历史视频进行线上浏览、回帖、评论,共同学习历史事件和思考历史问题,这样的线上案例教学比教师隔着屏幕授课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案例也更为多样、生动与鲜活,所传授的历史知识则更具亲和力、说服力、生命力。

猜你喜欢
小岗村案例历史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新历史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