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2-03-17 01:13安杰晶
科教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胜任毕业生

安杰晶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1]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人才储备中的主力军,他们的就业胜任力关系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成效,同时也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1 “三全育人”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的关系

“三全育人”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高校育人理念和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在遵循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成长、成才需求的基础上,涵盖了全面的育人要素,贯穿于新时代完整的高校育人工作[2]。

高校就业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果和毕业生服务社会发展需求的中间环节,大学生通过高校的培养后就业,正式走入社会,走入岗位。1973年哈佛大学戴维 麦克利兰教授第一次提出了“胜任力”这个概念,他指出胜任力这个个体特征是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是能够用来显著地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3]。

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胜任力应该是大学生具备的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能力,也就是需要有爱党爱国、乐于奉献等思想道德品质,有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的能力,有可持续发展自我、推进工作的潜力,就业胜任力应该是满足自身价值观和自身身心发展需求的同时满足企业价值观以及社会、企业所关注的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就业胜任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量,取决于岗位需求和个人能力,岗位能力需求和个人能力越接近越好,寻找就业胜任力的培养路径是首要任务。

大学生的就业胜任力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和职业、事业发展密不可分,更加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工作,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是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促进学校育人成果提升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培养,是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指标。

2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新时代高校通过线上和线下同时推进的方式,能实现精准的将各类招聘信息推送至每一位毕业生,高校毕业生经过系统、科学、全面的培养也更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但现在却依然同时呈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的两难现象。因此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基于胜任力理论分析和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在校大学生多为18-22岁,处在青年中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而且由于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方式和高考选拔机制导致他们缺少社会经验,这些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使得该年龄段的大学生容易在人生信念、专业理想、自我定位、人际关系等方面找不到方向产生迷茫和困惑,对于未来的规划没有明确的方向。

(2)从高中到大学,身份由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根本任务为学习始终未改变,但学习生活环境和成长任务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以成绩为导向,不以成长为导向,片面地规划;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忽略学习,片面地看待成长,不能用全面、系统发展的眼光来规划生活。

(3)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和择业观较片面,研究表明针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问卷呈现了两端的现象,更加看重“福利待遇”和“社会促进”的一部分“00后”大学生有意选择公务员、选调生等“体制内”的单位,而看重“职业前景”“地位追求”或者“家庭维护”的部分大学生,选择企业的可能性更高且能满足薪酬地位和家庭保障等外在价值观[4]。

(4)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联系不够紧密,大学的课本、所学的知识、开展的实践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毕业生不能快速融入岗位,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毕业生由于毕业后迅速进入岗位的能力不足,导致不够自信。

3 “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路径的讨论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生培养的全部体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5]。对应目前存在的问题,“三全育人”视域下,要提升就业胜任力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1)就业胜任力的培养应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找寻正确适合的成长方向。

中小学被紧张的学习充斥,用来探索自己的时间和方式不是很充分,进入大学,尽快唤醒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强化责任意识和时代使命,做好生涯规划,走近自己,明晰自己就业的初心和动机,探索自己的职业人格,探析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感等,澄清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做好规划,逐渐清晰“现在的我是什么样的人”“将来的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我要怎样成为我想成为的人”,在面临毕业选择的时候,综合考评职业环境和个体发展规划,理性地做出选择,避免出现“随大流”的就业趋向[6]。

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尽早唤醒生涯意识,高校要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式上下功夫,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且跟随社会和学科的发展不断地更新,使大学生能自主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不断提升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书,清晰地度过大学四年生活和未来长远的生活,兴趣、性格、价值观的统一,增加了培养更多大国工匠的可能性。

(2)“三全育人”视域下应高度重视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教育供给侧改革。

新时代,要提升就业胜任力,落实“三全育人”的要求和教育供给侧改革方案,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深化教育与社会的联系,[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就要进一步高度整合高校和社会资源,一方面要以市场或者岗位需求的就业胜任力为导向,高校和企业都要明确双方职责、权利和义务,开展产业学院、实习基地等形式的合作交流,努力构建高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带教老师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渠道要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将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和提升融入专业课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新媒体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专业学习兴趣,促进理论学习和实践实习相结合,体现出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促进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进一步提升。

另外,也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学术论坛等,将创新习惯、创新能力加入学生培养中来,帮助学生在扎实基础的同时积极思考,树立创新理念,培养创新意识。

(3)“三全育人”背景下,就业胜任力培养应根据学生特质设计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

某高校面对12个主要行业270家单位进行调研发现雇主最关注的因素依次为个人能力、道德修养、专业对口、心理素质、学校声誉、面试表现、学历层次、性格特点、身体素质,之后才是学习成绩、工作实习经历、学生工作经历、获奖情况等。大学生日常除了学习以外,还应该更加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最好的体现就是第二课堂成绩单。

高校不应批量生产毕业生,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特质、兴趣、爱好、自身的生涯规划等方面,从大学生本身的成长成才和生涯规划出发,私人订制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人岗匹配度高的高素质人才。第二课堂成绩单应该覆盖和体现“十大育人”体系,与第一课堂融合互补,开展思政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全面培养毕业生需要的能力。

深入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校应该在保障第一课堂进行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当下的认知、需求和规划,着眼于更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分析和遵循在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长需求,设计完备的与时俱进的课程项目体系,从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为每一个学生精准“画像”。

(4)“三全育人”背景下,就业胜任力培养应注重构建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价值观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信念,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指引甚至左右着个体的每一个决定,个体在职业中的价值观就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中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而工作”。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就业选择的多元,毕业生的期望行业、岗位、工作地点等都在悄然发生改变,薪酬福利、能力提升、职业发展、工作生活平衡等都是毕业生找工作看重的因素。大学生择业观体现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良好的就业能力却要选择所谓的平稳、清闲、佛系等是当代大学毕业生可能普遍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新时代高校需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形成联动育人机制,从而推动大德育观、“大思政”观的落实。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中对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8]每个毕业生离开高校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但个人理想和雄心大志永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定要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相连的。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诸多伟大成就来看,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高校毕业生个人理想追求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及空前的条件和机遇,高校毕业生应把个人理想追求有机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之中,只有和国家联系越紧密的生涯规划,个人的理想和价值才越有可能实现。

4 结语

研究“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培养路径,对于实现毕业生的自我价值,达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大学就业胜任力的培养将可以充分整合社会上的有效资源,构建良好的育人体系,注重引导毕业生构建正确的符合时代需求和自身发展的择业观,为毕业生私定第二课堂成绩单,根据外部环境和条件、根据自身的状态和成长需求适时调整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广大青年担负起国家和人民交付的历史使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胜任毕业生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