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对青年开展党史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当代价值

2022-03-17 03:15李维昌阮朝宇
昭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党史历史精神

李维昌,阮朝宇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1]青年一代作为最富活力与朝气的群体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关头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青年群体的关注。邓小平十分重视青年教育,尤其首次提出要用党的历史教育青年,并对此项工作的开展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论述。当前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时期,凝练邓小平关于青年党史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对于运用党的历史教育新时代的青年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邓小平关于对青年开展党史教育重要论述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对青年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要求

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世界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各国立足于本国国情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的发展步伐,相互之间形成新的竞争态势。为顺应人民的要求,赶上时代的步伐,我国于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开始逐步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面对这样的形势,邓小平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2]105。在和平因素增长明显高于战争因素增长的前提下,“和平与发展”取代了“战争与革命”成为了新的时代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转为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的较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人的因素,青年一代是担负这一使命任务的重要群体。在世界加紧以综合实力为主全面竞争的背景下,各国越来越重视对青年的培养和使用,尤其重视对青年精神方面的培养。虽然物质决定精神,但精神对物质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也可以转化成为物质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3]精神力量的铸就主要靠的是教育,因此,通过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汇集起青年一代筑就辉煌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使命。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激发了青年的爱党爱国之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由原来封闭半封闭的状态转变为主动面向世界、融入世界发展的新局面。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我国逐渐走向了市场化经济发展的模式。我国在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联系的过程中,人们消费资料呈现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趋势,逐渐引起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到“左”的思想的束缚,人们的集体观念十分强烈,重视集体利益,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被看成“洪水猛兽”,这样就造成人们在吃、穿、住、用等方面都追求一致性、单一化。但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几次思想解放的“启蒙”以及同世界的联系加强,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满足了包括青年在内人们的多样化生活需求,正如邓小平所说:“人民有自己的切身经历,眼睛是雪亮的。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现在不仅吃饱穿暖,而且有现代化生活用品,人民是高兴的。”[2]235党带领人民创造的巨大财富使得人民群众深受裨益,极大地增强了包括青年在内的每一个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极大地鼓舞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我国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自然成为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的生动而鲜活的教材。

(三)多元化思潮的兴起影响了青年的历史观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引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反思,社会上出现了“新启蒙主义”的思潮;人们在快速发展的变化中感受到,需要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思想文化以适应客观现实的需要,由此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的现象;加之,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不仅西方的资金、技术、管理等进入中国,伴随而来的还有西方的价值观念、人文社会科学思想等,在中国掀起了“西方文化热”。在同一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同时出现,它们相互交流、相互激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学术争鸣奇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年群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存在着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这些思想在我国传播的过程中,不乏被心怀不轨的人所利用,他们打着学术交流、文学创作的幌子,大搞“精神污染”,其实质就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落后的思想,散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2]40,甚至一度出现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宣扬政治多元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这些思潮的产生对青年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动摇了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满心向往的共产主义产生了怀疑。面对这样情形,党和国家强力进行干涉,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青年坚定走社会主义的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引导。

二、邓小平关于对青年开展党史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邓小平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长期从事青年工作,对我国青年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关心、关爱、关注青年,在教育青年方面旗帜鲜明地首次提出要用党的历史教育青年,他说:“要学点历史。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4]304,要让青年了解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历史,因为“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2]358。

(一)“要把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青年中去”

青年是充满生机、富有朝气,勇于上进心的群体。邓小平曾高度称赞广大青少年所具有的蓬勃朝气,以及他们身上所展现的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这些特点都是青少年的独特优势,这些“闯劲”“干劲”都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1955年9月,邓小平就指出:“无数事实表明了新中国的青年是敢于向前看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对社会主义抱有无限热情的,是有强烈的上进心的。”[5]在邓小平看来,青年一代是富有生机、勤学向上、自信可为的。但青年的身上也存在弱点。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下,青少年享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无限关怀而得以健康、幸福地茁壮成长,但过分优渥、舒适的环境也不可避免地使得一部分青年养成安于享受、追求物质、生活奢侈等不良习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就曾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中间不少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往往害怕困难,不愿吃苦耐劳,或者在改善物质条件方面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6]278良好的发展环境虽然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部分青年养成安于现状、消极懈怠的生活态度。因此,在价值观方面需要对他们进行积极地引导,要从党的艰辛奋斗历程中找到他们易于接受、可亲可近的生动事例来教育引导他们,不论我们生活条件如何改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秀美德不能丢,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仍需很好地加以传承。

崇高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青年一代应该传承与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培育、发展起的革命精神成为唤起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勇气、团结一致的精神、奋发图强的志气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些革命精神包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4]368等等。正是靠着这些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一批批革命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奔赴战场慷慨赴死,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样的精神历久弥新、价值永存,不仅是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同样需要不断继承和发扬。因此,邓小平说:“我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4]368

(二)“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青年一代就是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和突击队,团结青年、依靠青年能为党的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造力。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就曾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一切事业的继承者。”[6]254他对青年寄予了厚望,用“继承者”的身份赋予了青年一代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寄托着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盼。由于青年群体的身份和地位特殊,必然会成为各方面势力争夺的对象。在“南方谈话”途中邓小平就强调:“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所以要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2]380邓小平的讲话高屋建瓴、意味深长,他洞悉到青年群体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告诫全党要保护好青年,严防境外势力对我国青年一代的毒害。这样发人深省的讲话即便是在当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社会上存在着不少负面的信息,如渲染历史虚无主义、刻意攻击抹黑党和政府,混淆青年的视听。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加大政府部门监管力度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青年的党史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青年在思想上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在行动上增强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要从党的历史中通过比较和鉴别社会道路的选择,坚定青年一代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邓小平在谈及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时,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国和国民党统治进行了纵向比较,得出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中国继续贫困下去”[2]206的结论;在将西方资本主义和苏维埃俄国进行横向比较的时候,得出要“‘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国共合作”[2]205-206的结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比较,邓小平始终认为:“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2]206所以,他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就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2]206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针对有些人对我们党实行的政策妄加揣测,邓小平又强调:“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对青年来说,右的东西值得警惕,特别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教育。”[2]229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让青年一代有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对青年加强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可见一斑。

(三)“懂得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青年一代也毫不例外,始终肩负着一定的历史使命。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进程中,青年群体不是旁观者而应该勇做参与者、奉献者、奋斗者,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然要求。1957年5月邓小平就指出,青年一代“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急先锋,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创造者”[6]276-277。青年一代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不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他们都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广大青年热情奉献,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我国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技要发展,希望在青年。邓小平曾经指出:“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4]95彼时的青年一代勇担时代重任,刻苦努力学习,把大量的时间和汗水投入到潜心科研当中。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有限,但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努力克服各种困难,虚心求学、大胆创新,最终在我国高科技领域取得一项项卓越的成就,如在90年代我国相继实施的“863”计划、“973”计划,我国在载人航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当时的青年一代勇担历史责任,为国家为民族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青年一代要能担负起、实现好时代赋予的使命,本身就应具备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受苦难压迫上百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面对几代人为之不懈奋斗的夙愿得以实现时,邓小平深情地说道:“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侮辱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变了中国的形象。中国今天的形象,不是晚清政府、不是北洋军阀、也不是蒋氏父子创造出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中国的形象。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2]60党经过持续奋斗建立了新中国,改变了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捍卫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尊严,挽回中华民族的声望,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信心和勇气。党的艰辛奋斗留给我们的伟大成就是每一代青年的信心和底气,是他们走向未来的强大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自尊是立身成事之本。所以,从党史学习中增强青年一代自尊心和自信心,是鼓舞青年干事创业、勇担时代重任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邓小平关于对青年开展党史教育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7]邓小平关于青年党史教育的重要论述,给新时代青年一代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青年群体更好地做到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指明了方向。

(一)用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教育青年,增强青年的“四个自信”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我们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进行了前赴后继地斗争,这是我们党的历史的主流与主线,也是我们党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的实践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中国的革命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唤起工农千百万磅礴力量的基础上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深远的社会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从此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顺应时代潮流、顺乎人民意愿,大胆解放思想,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领导人民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分析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推动“中国号”巨轮扬帆远航,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国人民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时代。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但最终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党取得一个个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诚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新时代的青年一代,要从党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看到,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有科学理论的武装指导,有一整套不断发展完善的制度保障,有蕴含历史厚度与时代精神的文化滋养,我们的事业才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面向未来,青年一代要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我们青年开创未来、创造辉煌未来的底气和信心。

(二)用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锻造的精神谱系教育青年,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我们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建设新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一批批中国共产党人慷慨赴死、倾情奉献、报效祖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用自己的鲜血、汗水和泪水,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建党之初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无数的革命英烈为战胜强敌、建立新中国,先后形成了“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东北抗联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等。在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人们热情似火、无私奉献,形成了“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两路’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形成了“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在不同时期锻造的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在同一时期形成的精神都具有相同的时代意蕴,都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上的精华,镌刻着时代的烙印,都成为那个时代激励人、鼓舞人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都是在苦难中求生存,在斗争中谋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鲜花遍地。处于这样的境地,我们党从不退却、从不懈怠,用事实证明了:“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进。”[8]当前,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的青年一代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需要从党的奋斗历程中继承与弘扬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与价值,汲取奋斗的力量,鼓起迈向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三)用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坚守的初心使命教育青年,强化青年的使命担当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我们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在此后的征途中孜孜以求奋力实现这一崇高的追求。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受剥削、受奴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自尊自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逐渐摆脱了缺吃少穿的贫困日子,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脱贫攻坚,使我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生态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对现实幸福美满的生活更加热爱,从心底里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指明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时,但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在探索中我们党找到了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沿着这一正确的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为新时期新道路的开辟积累了的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进行了改革开放,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锐意进取,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服务中彰显初心,在干事创业中践行使命,强烈的担当精神铸就了一项项历史伟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带领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明确了我们的前进方向。新时代的青年一代,要继承党的初心和使命,强化自身的使命担当,争做时代的弄潮儿。要把自我的发展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去,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去,在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生动实践中书写更加辉煌的人生华章。

四、结论

总而言之,邓小平关于党史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青年进行党史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新时代的青年要继承党的初心和使命,强化自身的使命担当,努力学习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历史并从中汲取精神和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青年一代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党史历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第一次学党史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