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探讨

2022-03-17 07:49向军荣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校企创新能力院校

向军荣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强调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中提到,职业教育应该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要求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高质量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2021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职业教育指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见加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但是通过对部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调研实证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普遍不高。

1 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文献搜索发现,目前尚没有学者发表关于对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内涵的阐述。囿于写作需求,有必要尝试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阐述和说明,以便读者更好的理解笔者的意图。

笔者认为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指教师能够运用思辨、推理、发散等思维方式通过对现有科技信息采集、分析、归纳处理等手段突破现有科技知识和水平,创造或发现未知科技领域的技术知识、设备,进而更好的、便捷的、高效的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能力。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本人的科研和外部环境的支持。

它包含4个维度。一是创新价值,教师的科技创新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二是创新意识,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墨守成规的意识是无法发现并创造新科技、新知识等。三是创新素质,教师的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教师对现有的相关领域科技知识的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充分了解当前科技发展基础条件;同时,还需要教师具有哲学思辨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推理和团结协作等素质。四是创新行动,教师科技创新能力需要知行合一,教师只有在科技知识学习、研究和创新实践中才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2021年3月,为全面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努力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教育家》杂志开展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若干全国职业院校、家庭、企业等进行了调查。据调查数据显示,对校企合作的方式,企业人员、教师选择“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的分别占39.37%和33.68%,说明职业院校普遍与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方式,但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的比例分别位列前三位,私营企业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比例较前三者略低。职业院校教师开展科技攻关水平偏低,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情况并不乐观。企业希望获得学校的专业技术支持占比为61.76%;关于校企能够长期合作的主要原因,选择政府强力推动的占45.49%;分析制约校企合作的相关因素,相关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占比62.52%,明显高于其他选项,例如缺乏校企合作机制、企业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缺乏校企合作平台、学校缺乏与企业合作技术研发主动性、缺乏系统保障机制、企业无意愿参与校企合作等[1]。

由上述调查数据分析可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技术能力不强。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新引进的教师大多数是从普通高校到职校,没有经过企业实践锻炼,没有深入参与企业的相关技术研究;二是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数学历层次普遍不高,职业院校也难以招到拥有高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三是缺乏制度激励,部分职业院校对科研创新不重视,甚至把科研和教学对立起来;四是部分职业院校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低,缺乏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动力。

3 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国内对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背景下,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国家“双高计划”的相继出台,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赵磊在《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策略研究》一文中从高职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教育的策略;吕新颖、吴俊琦的《OBE理念下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与思考》是从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的角度提出了高职教师科技创新教育的途径;朱小峰的《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与对策探索》从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策略;陈冬梅在《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文中提出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转化能力来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房世龙、史誉州在《高职工科院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一文中提出了用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激发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动力,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高教师个体的科技创新意识等。

3.1 教师层面

3.1.1 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应把科学家精神作为终生价值追求,在奉献科学和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实现人生价值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意见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学习、践行、弘扬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要学习科学家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2]。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上也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3]。

目前,通过《教育家》杂志发表的相关调研数据[1]发现,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科研技术能力不高,且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低。除了制度限制、政策束缚等外部客观原因之外,深层次的内因是一些高职院校教师没有自觉践行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没有形成高尚的科研工作道德价值追求。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广大科研教师应主动学习“人民科学家”“时代楷模”“最美科技工作者”“大国工匠”等先进事迹;应不忘教育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秉持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学习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始终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保持好奇心和兴趣,保持专注和勤奋,经过在某个领域的一段时间甚至终身探索而形成自身的科技优势和科技成果,在奉献科学和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3.1.2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应坚持需求导向,解决国家急迫需要、长远需求和实际问题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会议中强调,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2020年9月,习近平在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科技工作者要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科研选题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是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它已经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科技创新领域。尤其是芯片及集成电路更是信息领域最尖端技术。没有信息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但长期以来,我国在集成电路、芯片等半导体行业,以及工业设计软件、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系统平台、操作系统等基础技术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以芯片为例,我国2020年进口芯片3 500亿美元[4]。不仅代价巨大,而且时刻面临严重“卡脖子”的风险,危及到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同时,我国在农业科技、医药等领域有很多关键技术、仪器、零部件也都受制于欧美发达国家,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的急迫现实问题,急需广大科技工作者快速突破、及时解决、加快推进。

3.1.3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应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搭建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平台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坚持“四个面向”,组织大任务、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科技创新工作必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为了实现学校的“第三次”创业发展,落实学校提出的湖北省“双高”建设方案要求,服务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该校科研部门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改革了科研考核办法;组织教师进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确立学校科研项目申报指南;推动“1+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长江水利委员会合作建立1个水利研发中心,成立5个校企合作的校内工程技术中心和5个以教授为首的科技创新团队;每年选派2-3名“科技副总”为中小微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服务;计划未来5年大力培养50名青年教师创新人才;积极推动已有的国家专利技术进行成果转化工作。其中,该校教授陈希球老师组织青年教师成立“智慧水文”科技攻关团队,确立“基于工业云的陆水流域水情在线监控系统研究”研究项目,利用TOPGNSS 短距离 RTK 定位和无线RoLa 技术研发新技术设备,解决水文缆道起点距高精度定位问题。该项目获批2020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项目。

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首先必须主动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和骨干企业对接,共同凝练科学技术问题,组织重大攻关任务。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应依托各自专业已有优势资源,积极搭建各种科技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再次,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引进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鼓励组建首席科学家大团队,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和优秀青年团队培育项目。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应与地方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与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

3.2 外部环境层面

3.2.1 学校建立健全科学的科研工作评价体系,为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激励保障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中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要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等[5]。

高职院校应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建立健全科学科研工作评价体系,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激励保障。

(1)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必须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科技创新评价的根本出发点,破除“五唯”痼疾。(2)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应把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对地方和行业的贡献度作为关键指标。(3)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应将科技创新成果全面纳入职业院校评估范围,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4)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应运用行业企业和社会评价手段,以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成果的刚性评价机制推动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办学治理新格局。(5)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不能忽视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者的师德考评,对科研中“代写代发论文”“抄袭论文”“数据造假”等科研不诚信行为和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将科研失信者在科研项目申报、职级晋升、职称评审等方面纳入“黑名单”。(6)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应建立教师科研创新长周期考核体系,尤其是涉及基础研究、国家战略性科研项目及“卡脖子”关键技术项目,应当给予科研创新工作者极大的政策“容忍度”,允许科学研究的长期性存在,减少急功近利,坚持科研评价的“成果导向”,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创新氛围等。

3.2.2 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

2013年7月,习近平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6]。

当前,我国面临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外部经费和政策支持。第一,加大科研创新资金投入。国家财政通过科研项目招标等方式加大科研创新经费投入力度;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立校企共同体或企业购买学校教师技术服务形式,引导或促进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股份制学校,引导社会资本或金融机构投入资金;鼓励社会人员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扩大资金来源,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第二,对开展基础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政策支持。第三,高职院校要允许教师通过科研创新创收。学校要鼓励教师通过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创收、转化科研创新成果创收。第四,推进高职院校科研体制改革,赋予高职院校更大自主权,给予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创造和谐、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

3.2.3 国内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平台助推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2020年9月,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3]。2020年9月25日,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477号(教育类043号)提案答复的函》(教职成提案〔2020〕73号)中提出,继续完善职业教育“走出去”相关政策,推动有条件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能力和水平[7]。

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建设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平台,加强与国内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1)鼓励支持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研修,参与国内国际交流合作;(2)继续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培训项目、高校教师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3)选派优秀科技人才到海外发达国家进行前沿科学技术学习和深造;(4)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技能名师、大国工匠工作项目,在项目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校企创新能力院校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