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楹联文化内涵与传播略论

2022-03-17 10:37孟祥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草堂楹联杜甫

孟祥娟

成都杜甫草堂楹联文化内涵与传播略论

孟祥娟

(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吉林 132013)

杜甫草堂是中国文学的圣地,其中的楹联不仅评述了杜甫的生平与成就,也寄寓了撰者的情怀,蕴涵着世事沧桑积淀的人生哲理,有着丰富的意蕴与文化内涵,是草堂重要的文化元素,可以起到增强游人对杜甫的理解,加深游客对诗圣的感性认识等作用。影响楹联发挥其文化传播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楹联内容与意蕴对一般游客来说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困难;二是传播过程中楹联撰者、书写者混淆和署名讹误。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对草堂楹联进行多方位解读与鉴赏,将成果数字化的同时开发楹联相关文创产品,并重视网络的传播功能,从而以专业、准确的解读与鉴赏满足读者的欣赏需求,用楹联的文化内涵提升游客的旅游审美趣味,进而发挥楹联的文化传播功能。

杜甫草堂;楹联;文化传播

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携家眷由陇右赴成都。次年春,在成都西郭之浣花溪畔,“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1]《寄题江外草堂》1014,为自己在乱世之中营造了一座相对宁静的居所——草堂。在这里,他前后居住了不到四年的时间,于永泰元年(765)五月,携家南下,离开草堂,此后再也没有回来。居处草堂的几年间,杜甫远离战乱中心,又得到知交亲友的较多关照,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比较宁静。因此,草堂是诗人颠沛奔波的后半生中最为温暖的记忆,是诗人念念不忘的家园。由于杜甫崇高的诗史地位和草堂之于杜甫的特殊意义,使得成都杜甫草堂成为中国文学的一方圣土。千百年间,草堂几经修葺与扩建,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文人墨客前来凭吊瞻仰,并在这里留下了很多题咏楹联。这些楹联既是草堂建筑的装饰,也表达着后人对诗圣的讴歌与崇敬,是对杜甫精神的凝练诠释,实为杜甫草堂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草堂楹联的丰富意蕴与文化内涵

楹联是我国园林建筑独有的一种装饰,是作者根据相关人物、事件、地点等种种因素结撰而成,或吟赏胜迹名景,或称扬先贤故事,或颂美高风亮节,或表达敬慕之情,或寄寓个人感慨。杜甫草堂作为中国文学的圣地,其中的楹联不仅评述了杜甫的生平与成就,也寄寓了撰者的自我情怀,蕴涵着世事沧桑积淀的人生哲理,有着丰富的意蕴与文化内涵。

(一)万里桥西与百花潭北——济世之志与隐居之思的融通

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北庄

这是草堂博物馆正门的楹联,出自杜甫《怀锦水居止二首》,诗云:

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天险终难立,柴门岂重过。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1]1238

永泰元年(765)秋,诗人因肺病加重,滞留云安。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乂为其检校西山兵马使崔旰所杀,邛州柏茂林、泸州杨子琳、剑南李昌巙皆起兵讨旰,蜀中乱”[2]。《怀锦水居止二首》即创作于曾经予他数年安宁的蜀中再度陷入战乱的背景之下。第一首由当前局势起笔,写风尘扰扰,屡经战伐,蜀地父老仍不忘唐室,预言恃天险而图自立者终不能得逞,而柴门旧居却不知能否重归,自然引出对故居的思念。该诗体现出诗人虽已离开成都,却时时牵念成都的形势与国家的前途,见其所怀不止锦江一隅之柴门。第二首先写草堂,首联即点明居止即前首“柴门”之所在,悠远而苍茫;颔联绘草堂近景,清幽而沧桑;颈联是远望所见,将视野从草堂移到整个锦城,格局极为宏阔;尾联用“回首”二字扣前首的“岂重过”,接到标题的“怀”字,又用“惜”字照应了第一首的“风尘战伐多”,结构颇为严谨。

细加体会,这两首诗的内涵远不止于对草堂旧居的深深怀念之情,还承载了诗人的胸襟与情怀,体现了深刻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万里桥,坐落于成都南门外,横跨锦江,应该是唐代成都最著名的一座桥。张籍《成都曲》言:“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3]此诗写出了万里桥区域的繁华热闹。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4],则隐隐道出了其地标性位置。溯其得名,乃始于三国时期。《元和郡县图志》载:“万里桥,架大江水,在县南八里。蜀使费祎聘吴,诸葛亮祖之,祎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以为名。”[5]据说康熙年间复建万里桥,桥头上还刻有“武侯饯别费祎之处”[6]。正如张邦伸《万里桥》诗中所说:“忆昔卧龙起三顾,欲恢汉业收秦川。七擒七纵奠南土,计将北伐回戈鋋。江东三世民殷富,同仇办贼宜结联。跨鹤仙人擅风雅,国门祖饯何翩跹。万里之行自兹始,桥名从此垂千年。”[7]170万里桥见证了一代贤相在纷争年代匡扶汉室、平定天下的愿望。结合杜甫在诗中屡屡表达的对诸葛亮的景仰与称誉,可以体会他将万里桥作为标志草堂位置的参照物时那种与先贤切近的追慕之情。

百花潭是浣花溪之别名。如果说万里桥寄托的是杜甫追慕先贤、心忧黎元的胸襟,那么百花潭则承载着诗人萧散悠闲的隐逸情怀。诗人在《卜居》诗中写道:“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1]729这首诗借楚辞《卜居》之篇名为题,以一个“幽”字统摄全篇。流水澄江,林塘郭外,既无尘事纷繁之扰攘,又有清幽胜景可销愁;蜻蜓与㶉鶒上下沉浮而自得其乐,各适其情;“山阴”“乘兴”暗用王子猷雪夜访戴之轶事,使得全诗既有陶渊明的平淡自然,又多了魏晋风流之潇洒。对于饱经乱离奔波之苦的诗人来说,这样一处安身之所,何其可贵!

《卜居》所述还只是选择所居之处,表达诗人对未来居所的美好愿望,《江村》《客至》则是诗人草堂生活的真实写照。《江村》诗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1]746清江一曲,环抱着村庄静静地流淌,在漫长的夏日,梁上燕子和水中鸥鸟自去自来,相亲相近,一派安宁与和谐。老妻稚子,画纸为棋,敲针为钩,虽因陋就简,却也其乐融融,在杜诗沉郁愁吟基调中呈现出难得的悠然与天伦之乐。

日常生活是如此宁静恬淡,若有客来,则别有一番情味。《客至》诗云:“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1]793虽无美酒佳肴,贵在热情直率。正如黄生云:“前半见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见贫家真率之趣。隔篱之邻翁,酒半可呼,是亦鸥鸟之类。而宾主之两各忘机,亦可见矣。”[8]

综上,因战乱而漂泊西南的杜甫,虽然“多病”“家贫”,却在万里桥西与百花潭北这方寸之间得到了身心的安宁。草堂以此为入眼第一联,不仅标明了草堂所在的位置,还隐约透露出草堂之于杜甫的重要位置,更凝聚着民族文化底蕴,体现着诗人的情志怀抱,相当高超。

杜甫《狂夫》诗还曾写道:“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1]743如果游览者能联想到这样两句诗,大概从中又可以体会到杜甫面对人生逆境时的疏放达观,这是他身上抹不去的盛唐印记。从这里走进草堂,也是在走进杜甫的诗歌,走进安史之乱中的士人生活,正如草堂大门联所称:

万里桥西 草堂佳句如新 宛见卜居之兴

百花潭上 水槛苍波依旧 长留怀古之思

此联正是化用了杜甫的这两句诗,又包含了《卜居》《水槛》诸诗之意,点明草堂位置的同时,称赞杜甫的诗句至今不朽,在这里仿佛可见诗人当年卜居之兴,百花潭苍波依旧,后人可以在这里怀念与凭吊杜甫这位古人。

(二)生时流寓与诗卷长留——古代士人的遭际与追求

异代不同时 问如此江山 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 有长留天地 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大廨的楹联,由清代学者顾复初撰写。顾复初“通辞章,擅楹对,工书画”[7]197,光绪年间被推为蜀中第一书家。但他没有功名,仅为拔贡生。四任幕僚,流寓成都,是他主要的人生经历。在此联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作者所寄寓的怀才不遇之感。

“异代不同时”,出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怀宋玉而悼屈原,说自己与屈宋“萧条异代不同时”;顾氏怀杜甫而感自身,说自己与杜甫“异代不同时”。一如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中所道:“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9]自己在这里感叹古人,后世也会有人对此夜色而为我感叹,这正是时间长河奔流不息的“人生代代无穷已”[10],“古人今人若流水”[11]。曾经的“今人”,已经是今日的“古人”。“龙蜷虎卧”是说那些怀有治国安邦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才华如龙虎一般的诗人,却只能蜷卧抑郁而不得志,一个“问”字,凝聚着无限愤懑与不平之气。“先生亦流寓”是说杜甫流寓成都,留下了这座月白风清、流芳千古的草堂,一个“亦”字,暗含转折与对照之意——杜甫虽然漂泊流荡,但留下了一处长存天地之间的草堂,可受后人的凭吊瞻仰,而自己呢?也许,生时的落魄已经注定,身后的寂寞又能否摆脱?而这种对照,还可以扩大到那些不得志的诗客们。他们和杜甫有着同样的漂泊经历,更多的却是最终沉寂于历史的风蚀雨剥,没有名字,没有遗迹。相对来看,杜甫可以留下这样一座草堂,后人为这位只有虚衔的检校工部员外郎特意修建了官署,以表达对他的景仰之情,这何尝不是一种不朽?这副对联“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12]92,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有不尽之意。

吏情更觉沧州远 诗卷长留天地间

这是大廨前柱上的楹联,由曾任四川总督的吴棠集杜诗而成。上联出自《曲江对酒》尾联二句:“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1]449是诗作于乾元二年(758),即杜甫短暂的为官时期,于归隐而未能中流露出对现状的不满。吴氏只取前句,隐藏了原诗中的遁世之思。下联出自《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1]54,本是杜甫对孔巢父的称赞,以后世的影响来看,实属过誉,但拿来称赞杜甫,则再适合不过了。

水竹傍幽居 想溪外微吟 密藻圆沙依草阁

楼台开丽景 结花间小队 野梅官柳满春城

这也是大廨内的名联,撰者为四川总督佟佳·常明。上联首先点明草堂周围的环境,溪水修竹,清幽高雅,紧接着就联想到居处于此的诗人于浣花溪外微吟低唱的情景,密藻、圆沙、草阁,幽隐而诗意。下联转入当下,首先点明今日草堂发生的变化,亭台楼阁,秀丽优美,然后描写人们三五成群游览草堂的情景,红梅、绿柳、春城,温暖又热闹——这是一副以写景为主的对联,亦是化用杜诗而成:“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1]《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887“寒鱼依密藻,宿雁聚圆沙。”[1]《草堂即事》860“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1]《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904“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1]《严中丞枉驾见过》889“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1]《西郊》780在34字中糅合进五首杜诗的内容,不仅描绘了风景,更有着深厚的意蕴,构思非常巧妙:其一是绘景用事、人隐其中。《论语·雍也》曰:“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3]草堂的清幽高雅,严武的多次寄题过访,都隐身于化用的诗句之后,等待读者去发现。其二是古今融通、虚实相映。幽居与丽景相映,杜甫微吟与游人赏春交叠,清幽与热闹相对,在上下联间仿佛完成了时空穿越。其三是语约意丰、含蓄隽永。联语隐括杜诗而成,其中的景语,既是对景色的描绘,也是诗句典故的引用。“密藻”“圆沙”既是杜甫吟诗的场景,又是杜甫吟诗的内容,寒鱼与宿雁一依一起,静中有动,杜甫的幽居由此生机充盈;“野梅”“官柳”既是草堂今日的胜景,又是草堂当日的日常,官柳与野梅一绿一红,色彩绚丽,杜甫的诗篇妆点整个锦城——这才是撰联者书写此联的中心意旨。至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副景中见情、见人、见意的对联。而今,游人如织的成都,随处可见杜甫与杜诗的元素,即是对这副对联最好的注解。

(三)诗成史乘与忠君爱国——名垂宇宙的事实与原因

诗有千秋 南来寻丞相祠堂 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 东去问襄阳耆旧 几人相忆在江楼

这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诗史堂的名联,原联署名丁宝桢,乃清四川总督,实际上出自其幕僚,据说上联为沈寿榕出,下联为彭毓崧对[14]。上联化用了杜甫的两首诗,其中“南来寻丞相祠堂”化自《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736

“一样大名垂宇宙”化自《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1]1506

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歌咏诸葛亮的名篇,充满了对诸葛亮的尊敬之情,堪称脍炙人口。撰者化用其中的诗句,称颂杜甫的诗歌流芳千古,和他所凭吊的诸葛亮一样,都名垂宇宙。然而,纵使诸葛亮有先主三顾茅庐之君臣相得知遇的佳话,有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著与坚守,却是“运移汉祚终难复”。杜甫之为诗圣、诗史,以其心忧黎元、胸怀天下,但无论是玄宗还是肃宗,都未曾予他知遇与重用。以此而论,当他写下“三顾频繁天下计”,心系艰危之时局的同时,亦应有对求贤任才之明主的渴望吧。

下联中“襄阳耆旧”出自杜甫的《遣兴五首》其二:“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举家隐鹿门,刘表焉得取?”[1]563

“几人相忆在江楼”出自罗邺(又作杜荀鹤)的《雁二首》之一:“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15]

《遣兴五首》分咏嵇康、庞德公、陶渊明、贺知章、孟浩然,五人都是名士或隐士,庞、孟二人又都是襄阳人,与杜甫之祖籍相合,诸葛亮所隐居之隆中,又在襄阳城西。“俱借古人以遣自己之兴,非尚论古人也。”[16]就第二首来说,“此言不能如孔明之救时,则当如庞公之高隐”[1]563。杜甫曾经盛世,又遭逢战乱,虽以致君尧舜为己任,然功业无成,漂泊西南,欲安稳而不能;罗邺生当末世,屡试不中,流落湘浦,一生失意潦倒。下联将这样两句诗以“桥通万里”领出,写出了一种虽后世名垂宇宙却难免流离漂泊的当世落寞。这其中微妙的情感体验,正可与前文顾复初所撰之联相对照——纵有后世大名,当时却是难免寂寞。

万丈光芒 信有文章惊海内 千年艳慕 犹劳车马驻江干

这是柴门两侧的对联,由明人何宇度撰书。“万丈光芒”,出自韩愈《调张籍》的开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17]517“信有文章惊海内”“犹劳车马驻江干”,出自杜甫《宾至》:“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1]741杜诗的原意是自谦,说自己并没有名篇佳作可以震动天下,只能空劳宾客的车马来江边相访。撰联者将颔联上下句各改一字,似乎在与杜甫对话:“先生您光芒万丈,的确有震动海内的诗歌。不信您看,即使在您故去的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将车马停靠在江边,来到您的草堂故址,凭吊缅怀。”经过两个字的改动,巧妙地达到了以杜甫之诗来称赞杜甫的效果。

撰写此联的何宇度,曾任职成都华阳县令,在1602年主持了对草堂的维修,并“镌公遗像及唐本传于石”[12]71,这也是草堂今存最早的杜甫石刻像。他还为修葺之后的草堂创作了三副对联,草堂大门联和柴门联已见前述,花径联曰:

背郭堂成 锦里溪山千古在 缘江路熟 青郊草木四时新

杜甫《堂成》诗云:“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1]735此联化用了《堂成》诗的前两句,称赞草堂可以和成都的山水一样千古长存。斯人已去,而诗人当年常常漫步的小径,仍然四时常新,充满生机。

歌吟成史乘 忠君爱国每饭不忘 诗卷遂为唐变雅

仕隐好溪山 迁客骚人多聚于此 草堂应作鲁灵光

这是清人严岳莲题于柴门的楹联,“忠君爱国每饭不忘”语出苏轼《王定国诗集叙》:“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18]这道出了杜诗的“诗史”性质和杜甫的高尚人格,虽“终身不用”,而忠君爱国之情不改,以诗为史,堪比风雅,也道出草堂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圣地”地位,应与历经战火而独存的著名宫殿“鲁灵光殿”一样光彩照人。

自许诗成风雨惊 将平生硬语愁吟 开得宋贤两派

莫言地僻经过少 看今日寒泉配食 远同吴郡三高

此联为近代学者王闿运所撰,悬挂于工部祠。上联用杜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1]661“硬语”出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17]62“愁吟”出杜甫《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1]318“地僻经过少”语出《宾至》,宋贤两派指黄庭坚和陆游,二人在诗歌创作上都十分推崇杜甫,又分别是江西诗派和剑南诗派的开创者,是后世学杜并获得极高成就的诗人;同时三人都曾流寓成都,写下不少吟咏蜀中风物的诗篇。下联写草堂虽然偏僻,但祭祀者众多,可与远在苏州的祀春秋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的三高祠媲美。全联叙议结合,高度赞扬了杜甫的诗歌成就,也表现了后人对杜甫的景仰,且将杜甫放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揭示了诗人在诗史上的地位和特点以及对中国诗坛的影响,视野开阔。

荒江结屋公千古 异代升堂宋两贤

这是工部祠内又一副对联,由四川什邡知县钱保塘撰写。上联说当年在成都荒僻的浣花溪畔修筑茅屋的杜甫是不朽的,这茅屋也因而不朽;下联说虽然江山代改,却有宋代的两位贤人——陆游和黄庭坚——配祀在祠堂之内。“升堂”二字,语含双关,一是说陆、黄二人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精神都深受杜甫影响,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二是说二人配祀于杜甫的工部祠堂之内。这两重含义又都印证了上联的“千古”——不仅诗人千古、草堂千古,深得诗人精髓的陆、黄同样千古。

二、草堂楹联文化传播的问题及对策

从上述分析可知,草堂楹联有着丰富的内涵,撰者撷取杜甫生平事迹与诗作,以精美的形式和巧妙的技巧表达着对杜甫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是草堂重要的文化元素,是一种可以使景观意蕴易于被掌握和理解的翻译话语,在景物意象关联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起到增强游人对杜甫的理解,加深游客对诗圣的感性认识等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草堂楹联的这些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二:

一是楹联内容与意蕴对一般游客来说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困难。楹联既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书法作品,有一些楹联所用的书法字体对于游客来说有辨识困难,这成为欣赏的第一个障碍。好在这种不好识认的楹联在草堂并不多见,基本不存在识读问题。但识读之后的明白与理解、欣赏之间还是隔着一层的。对一般的游客而言,大致能够明白楹联的字面意思,至于其中的深意幽情,可能就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了。一般来说,读者读到感兴趣的楹联,又感觉对内容没有完全理解的时候,可能会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加以查询。这样可能会找到一些相关的回答,但这些答案要么语焉不详,要么鱼龙混杂,并不能提供便捷而准确、权威的解释。对于时间没那么充足的游客来说,也不太可能为查一副对联花费太多时间。

二是传播过程中楹联撰者、书写者混淆和署名讹误问题。署名“丁宝桢”的“诗有千秋”联,作者实为他的两个幕僚沈寿榕和彭毓崧,但可能因为名字相近,很多资料都将作者记为沈葆桢。一副楹联作品,必定有撰者,有书者,二者可能同一,也可能不同。尤其是那些年代比较久远的名联,甚至经过不止一次的后人补写。因为“撰写”“书写”极易混淆,就会造成作者归属的混乱。如顾复初所撰“异代不同时”之联,由郭沫若夫人于立群补书,但有的资料却将著作权也归到了于立群名下。又如何宇度撰、陈云诰补书的“万丈光芒”联,补书人陈云诰1949年后为中央文史馆馆员,现代人,有的资料却记成了清代人。诸如此类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读者对楹联的欣赏。

针对以上问题,为发挥草堂楹联的文化传播功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组织力量对草堂楹联进行书法、文学、文化、艺术上的多方位解读与鉴赏,将楹联有关的作者、书者、背景、创作意图等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在这一方面,成都与草堂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如《杜甫草堂历史文化丛书》中,就有丁浩、周维扬编著的《杜甫草堂匾联》,专门对草堂的楹联与匾额进行介绍。是书以字词注释、说明和作者简介为主,深受读者的欢迎,1997年出版以后,又分别于2003年、2009年、2014年三次再版,充分说明了读者对此类书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但总体看来,此类书籍尚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

二是将整理成果数字化。如前所述,相关成果的正式出版物虽然也有一些,丛书或单行的著作都有,但普及的程度依然不够,且纸质书上的内容在获取方式上又会受到局限。为更好地传播诗圣文化,使游客及时获得准确的知识信息,可以将上述整理成果数字化,在楹联所在的合适位置,以二维码的形式使读者扫码可见,也可以录制成语音信息,使信息的接收更为便捷。总之,就是使游客可以比较轻松地随见随查,走进楹联以语言文字“述说”的文化情境,从而在游览风景的同时满足求知的欲望,得到文化上的熏陶。

三是开发楹联相关文创产品。一款优秀的文创产品,在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的同时,要具有比其他同类商品更丰富的文化性和艺术感——楹联本身就兼具了文学、书法的文化性和艺术感,草堂楹联更有诗圣杜甫作为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加持,应该可以开发出优秀的文创产品,比如手帐、书签、摆件等等。无论是生活实用品,还是旅游纪念品,一旦成为商品并且成功地吸引了游客的购买,就会由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带到四面八方,从而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四是在知乎、百度等常用知识网站上投放相关知识问答。这是考虑到一部分未到过草堂,或者不在草堂,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想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的受众需求。用正确的知识占领网络,自然淘汰掉那些非专业的、错误的解说与回答,“以良币驱逐劣币”,从而达到文化传播与知识普及的目的。

三、结语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这是杜甫草堂工部祠前面的楹联,出自清四川学政何绍基之手,也是草堂博物馆保存的四副原联之一。上联称赞杜甫将浣花溪畔的秀丽风光都变成了优美的诗篇,下联暗用杜甫和高适两位大诗人在“人日”唱和的典故,抒发对前贤的景仰之情的同时,以“我”对“公”,含有自命为杜甫继承者的深意。据说,当年何绍基特意在正月初七“人日”这一天到草堂题写了这副精短而又意蕴深厚的对联,此举引起了后人的竞相效仿。如今,“人日”游草堂已经成为成都的风俗,足见其影响之巨。当时间的长河奔流而至日新月异的今天,以专业、准确的解读与鉴赏来满足读者的欣赏需求,使杜甫草堂的诗意空间与楹联所营造的历史文脉之间达到一种融合——感受草堂内的建筑与环境的清幽之美,同时体会杜甫的思想、情感之崇高,领会后人对杜甫之敬仰,诉之于视觉、听觉与精神层面,用楹联的文化内涵提升游客的旅游审美趣味,发挥楹联的文化传播功能,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1]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81.

[3] 徐礼节,余怒诚.张籍集系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788.

[4] 刘禹锡.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359.

[5]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768.

[6] 成都河流故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121.

[7] 曾晓娟.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文学卷)[M].成都:巴蜀书社,2018.

[8] 黄生.杜诗说[M].合肥:黄山书社,2014:316.

[9] 苏轼.东坡乐府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4-125.

[10] 彭定球.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1185.

[11] 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941.

[12] 吴刚,谭良啸.楹联上的成都记忆[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5.

[1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62.

[14] 王飞.诗意草堂[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78.

[15] 何庆善,杨应芹.罗邺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7.

[16] 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5.

[17] 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8] 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318.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ouplets in Du Fu Thatched Cottage in Chengdu

MENG Xiangjuan

()

Du Fu Thatched Cottage is one of the holy lands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couplets not only comment on Du Fu’s life and achievements, but also express the writer’s self-feelings. They contain the accumulated philosophy of life, rich meaning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y are important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thatched cottage, which can enhance visitors’understanding of Du Fu and deepen their perceptual knowledge of the poet saint. There are two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function of couplets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rst,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couplets are difficult for ordinary tourists to understand; second, the confusion and mistakes of couplets creators, writers and signatures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We should organize forces to interpret and appreciate the couplets of thatched cottage in various aspects, develop creative cultural products related to couplets while digitiz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the network, so as to meet the appreciation needs of readers with professional and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enhance the tourist aesthetic taste with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uplets, and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couplets.

Du Fu Thatched Cottage; couplet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孟祥娟(1974—),女,吉林大安人,文学博士,北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师范生教育情怀的涵育与研究”(GH19053)。

G127

A

1009-8135(2022)04-0051-10

(责任编辑:邹建雄)

猜你喜欢
草堂楹联杜甫
草堂旧事
没想到在天府之国的成都,在杜甫草堂汇聚了一群出色的文化人......
杜甫改诗
孔府的年节楹联
薪草堂由来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