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2022-03-17 11:38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水平资源库

周 娟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提出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1]。“双高计划”中将高水平高职学校与高水平专业建设同时并举,凸显了专业群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依据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意义与组群逻辑,抓住建设重点,探讨建设路径,以推进高水平专业群的高质量发展。

1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时代意义

1.1 服务经济发展需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动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能够主动适应、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为促进产业发展、助力技术革新提供技术支持;能够依据产业需求调整现有的专业群构成,提高专业与产业对接的精准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满足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2 引领“双高”建设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高水平学校建设的核心。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内容,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教法改革、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这些也是高水平学校建设的内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如教师层面的教学能力竞赛、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学生层面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中心指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一部分,其建设经验可成为校内其他专业乃至全国“双高”建设单位专业建设的样板与示范,推动整个“双高”计划的顺利实施与推进。

1.3 整合统筹教育资源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重构课程,减少了教师的授课门数,教师可以将时间与精力投入专业建设,整合了人力资源;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避免了群内实训基地的重复建设,降低了实验实训设备资源的建设成本,统筹了物力资源;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规划与实施,能够依据财政资金额度,确立资金用度标准,明确专业建设标准,使财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2 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

高水平专业群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具有专业综合性,能够满足产业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二是具有组合灵活性,能够应对产业变化带来的就业岗位变化;三是具有共享互补性,能够促进学校优化配置资源,形成办学特色。这些特征决定了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应遵循以下三个逻辑。

2.1 对接完备产业发展链,育训结合

产业领域方面,高水平专业群应定位于区域支柱产业与重点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专业布局方面,高水平专业群应分析产业结构与产业链的人才需求,设置与产业链需求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方面,高水平专业群应基于区域产业经济布局,构建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框架;服务意识方面,高水平专业群应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及时解决地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2]。

2.2 群内各专业属性相近,同类同源

高水平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行业基础、学科基础、技术基础相近,同属某一大类,结构稳定;在知识内容、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素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共性;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多交叉部分,能够促进校内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的融合集聚与互补共享。

2.3 核心专业辐射带动,群内专业优势互补

以综合办学实力领先、教学改革成效明显的专业为龙头,集聚其他相关专业,构建专业群。群内专业在建设基础、建设质量、建设规模方面虽有差异,具有各自的培养方向与专业定位,但应在核心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下,优势互享、短板互补、协同合作,发挥专业集群优势,打造凸显鲜明特色的专业群。

3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路径

3.1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

1)深化产教融合,重构课程体系。首先,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企融合课程体系。依据合作企业的岗位群需要,基于专业群层面,校企共同研究制订符合企业、院校、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工学结合培养。学校利用企业的技术师资与岗位实训优势,企业利用学校的理论教学,育训结合,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精准对接、人才质量与岗位需求紧密吻合,为行业企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其次,校企共同制订考核评价方案,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评价标准,侧重发展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将校内学习评价与企业实践评价相结合,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

2)拓展实践基地,创新实践体系。实践体系建设质量关系着专业群建设质量。由学习产出教育理念可知,实践项目只有与企业真实项目无缝对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达到最佳预期。因而,高职院校专业群实践体系的建设,必须基于产教融合生态,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首先,高职院校应注重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在有效发挥专业群集群效应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资源与教师资源,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校内资源的共建共享。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大与优质企业的合作力度,培育一定数量的行业领先、特色鲜明的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学院等办学模式改革,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学校现有的技术服务平台为基础,以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为依托,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

3.2 以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为依托

1)建设内容集聚、服务全面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首先,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定位是成为对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创新要求的实现平台;成为企业新技术标准、新工艺规范的分享平台;成为满足不同社会学习者需求、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学习提升平台。其次,在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方面,应基于全流程的教学项目,覆盖各个专业。教师层面,涵盖专业建设、教学参考、技术进修等;学生层面,涵盖课程学习、学习评价、虚拟实训、在线测试、培训考证等;企业层面,涵盖技术交流、人才招聘、经验分享等;社会学习者层面,涵盖学习交流、考证求职等。再次,在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路径方面,学校要联合企业、行业,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实现共建共享。学校要聘请专业群所在领域的龙头企业与行业知名专家深度参与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并与时俱进地对资源库进行更新与完善,保证资源库的及时性与先进性;学校要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以满足线上线下教学的需要,建立多样化、便捷化的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建设智慧课堂与虚拟工厂以满足实习实训的使用需求;学校要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激励机制,通过制订制度,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库建设。最后,在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方面,拓展用户群体,注重成果转化。坚持用户需求导向,注重资源库建设的实用性与全面性,使资源库可应用于学校、企业、社会等不同群体,提高利用率;探索学分银行建设,加强资源库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工作,以助力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

2)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立体系统化教学资源。首先,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教材开发,应基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职业能力清单,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学习单元,保证活页式教材模块划分清晰、手册式教材流程完整。其次,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教材开发,应实现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完美结合。全彩的教材有视频动画、有动态操作演示,可扫描二维码让平面教材立体化,让教材中的重难点生动呈现,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最后,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应依托平台,汇聚各方资源优势,吸纳先进技术,形成对接生产、更新及时的教学资源体系;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立体化教材,应依托实习实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大师工作室等载体,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师资、设备等优势,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新型标准与典型生产实践案例,使教学资源的开发更及时与实用。

3.3 以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支撑

1)加强专业群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教师团队结构的稳定性与科学性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保障。高水平专业群教师结构化团队建设应着眼于整体结构化与个体结构化[3]。

整体结构化主要包括来源结构化、年龄结构化、专长结构化、任务分工结构化。来源结构化指团队既有来自校内的专职教师,又有来自校外行业企业的领军人才、技术能手。年龄结构化指要形成一个老、中、青三代梯队结合的团队,使团队既能发挥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优势,又能发挥年轻教师的创新精神。专长结构化指团队中既有教学型、研究型的校内专职教师,又有技能型、管理型的校外兼职教师;且要注重引进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推进学校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互聘互用。任务分工结构化指团队中有具有战略眼光、了解产业发展态势、专业造诣深厚的专业带头人,有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骨干成员,也有来自行业企业一线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兼职教师。

个体结构化指教师个体具备“双师”素质。高职院校应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建立教师培养机制,拓展“菜单式”培训内容;完善企业实践机制,激励教师走进企业,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或技术服务,参与新品研发,注重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成立创新思维研究中心,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推进课程与课堂改革。只有拥有数量充足、质量优异、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层次教学团队,才能保障高水平专业群的内涵建设。

2)培育教师工匠精神,引领教师创新发展。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应有相应的职业操守与专业精神,即工匠精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才能培养出工匠型人才。学校要利用师德讲堂、征文比赛等主题活动,邀请名匠大师介绍经验成果,宣传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传播工匠文化,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或者挂职,教师与企业员工共同研发、完成项目,使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学习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学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师考核机制,将工匠精神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制订有利于提升教师工匠精神的激励措施,以促进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打造,推动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

教师不仅要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使自己成为专业高手与教学能手;更要“外化于行”,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自己的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而工匠精神是培育创新精神的基础,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拓展与延伸。拥有了工匠精神,才能引领教师的创新发展,实现教师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

3.4 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为抓手

高水平专业群的“高”,决定了其必须坚持国际化方向,体现国际化视野与国际领先性。高水平专业群要做到目标国际化、标准国际化、师资国际化、教学国际化。

1)目标国际化是实现高水平专业群国际化的前提。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借鉴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有了国际化的目标,才能引领专业群建设,推动高水平建设群塑造国际品牌。

2)标准国际化是实现高水平专业群国际化的关键。专业群要积极参与开发、建设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与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国际化;推行1+X,对接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实现职业资格标准国际化;依据国际行业标准,基于跨国企业的用人需求,使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行业标准相衔接。

3)师资国际化是实现高水平专业群国际化的保障。首先,合理规划、实施师资互换互访活动。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名校进行访学,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另一方面,引进一定数量的优秀外籍教师,促进教师团队综合实力的提升。其次,引导教师承接、参与海外高端技术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水平,促进彼此的沟通交流。最后,高职院校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鼓励教师积极推介我国高职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成果,将高职教育的经验与做法推广辐射,提高国际话语权。

4)教学国际化是实现高水平专业群国际化的核心。首先,瞄准国际先进产业,基于国际职业能力标准,研发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系统设计专业教学实施方案,适应国际化企业的用人需要。其次,引入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教材资源,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使专业群内的核心课程对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再次,通过承接国外员工培训、开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形式,参与国际事务;通过建立海外实习实践基地等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国际化办学。最后,积极组织、参与国际专业技能大赛或职业技术教育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以赛促建,推动专业技能与专业文化的国际交流。

4 结束语

高水平高职院校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支撑,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又是高水平院校建设的核心,引领着高水平院校的内涵发展。抓住“双高计划”实施与推进的机遇,以专业群建设为切入点与着力点,推动专业群建设与“双高”建设协同发展,建设具有品牌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高水平资源库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数控加工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