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茶馆,人生百态
——谈老舍《茶馆》的叙事空间构建

2022-03-17 12:58王亚绒
语文天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生存空间茶馆老舍

王亚绒

老舍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闪耀的明星,也是曾经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之一,足见其文学地位。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舍却一直生活悲苦,尝尽了人间冷暖,独特的人生遭遇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激情和灵感,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老舍的文学创作语言个性鲜明,人物形象众多,情节结构独特,并且善于把握矛盾和冲突,从心理和细节洞察人性,具有深厚的人文性和文化意蕴。老舍一生勤奋,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小说、散文、话剧等类型众多,其中话剧《茶馆》在其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作品以老北京为背景,透过“茶馆”这个独特的空间完成叙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本文聚焦“茶馆”特殊的叙事空间,结合空间理论,从生存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三个层次对老舍的空间构建艺术进行全面探究,挖掘作品背后更为深厚多元的文化意蕴,助力优秀文艺作品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一、“茶馆”的生存空间构建

老舍在话剧《茶馆》中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叙事“空间”,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为众人搭建了一个叙事的“场域”,完成情节的推动和人物的塑造以及主题的升华。空间最开始是一个物理性定义,是我们生存和居住的基础,但随着文化的演进,空间具有了多重内涵,正如勒鲁瓦·古朗指出的一样,自从有了原始人,空间不再是“实用的操作对象”,已经具备了符号化与表象功能,于是作为文学意义上的“空间”就具备了“空间性”。

老舍先生从小在老北京的环境中长大,对北京的文化和生存空间有着特殊的情感和独特的感受,他将对生存的“空间”思考应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构建起一个独特的“叙事空间”。茶馆首先是一个物理层面的“空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理体,在位置、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上体现出一定的特点。茶馆是喝茶的地方,既具有空间的开放性,同时也需要有私密性,并且茶馆是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不论是选址、构造还是布局都有特殊的要求,构成其独特的生存空间。

老舍对生活有着极度的热爱,善于发现生活的独特,因此心思细腻,将现实中的茶馆“搬”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他在《茶馆》中对“裕泰茶馆”的地理位置、空间布局及功能分区进行了真实的还原,并利用“门”对空间进行了隔绝,区分茶馆与外部城市,营造出真实性和立体感,从外部环境为茶馆勾勒出一个生存轮廓。做好外部规划以后,老舍对“茶馆”的内部空间进行了划分,利用空间的划分将茶馆内各茶客的生存状态展现出来。他巧妙地把内部划分为上、下、前、后,并且对其进行了细节刻画,甚至对于家具的样貌与摆设也进行了真实的还原:“屋子非常高大,摆着长桌与方桌,长凳与小凳,都是茶座儿。隔窗可见后院,高搭着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如此布局,增添了茶馆的空间透视感和立体感,给人更加真实的感觉,不同的茶客坐在不同的位置之上,生存样貌一览无余。

总之,老舍将生活中茶馆的原貌进行修复和还原,对茶馆空间的营造勾勒出茶馆的基本样貌,让茶馆的空间立体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后文剧情的发展打下了环境和氛围基础。

二、“茶馆”的社会空间构建

“茶馆”中的“空间”是地理与社会层面上的人的生存空间。根据列斐尔的理论可知,空间是人、文化、各类社会关系的集合地,它们均在空间里面得以具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茶馆》中除了生存空间以外(日常喝茶消遣),还有着重要的社会空间性,这里是社会大舞台的缩影,也是社会变化和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这里的空间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喝茶消遣的生活需求,还为众人提供了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平台,成为一个公共空间。茶馆与人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和历史产生了内在的勾连。

首先,茶馆是人们生活的公共场所,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共“空间”。老北京的茶馆文化浓厚,茶馆的功能齐全,不仅可以喝茶,还可以居住,类似于旅馆的样貌,这里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地方,还是交流信息和情感的重要场合,具有多功能性。老舍对这些功能虽然没有浓墨重彩地展现,但是也透过字里行间让读者了解到了这些内容。在这个空间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生活样态:“玩鸟的人到这里歇歇脚,喝喝茶……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有事没事都可以来。”因此,作为公开场域,茶馆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就是休息,还有专门的厨房和小吃,具备公共休闲空间的所有元素。

其次,茶馆的社会空间性还体现在信息的交流上。茶馆一般开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各色人等都可以来吃茶说话、交流信息。在这里可以看到最新最火的新闻,听到荒唐的事情,就像《茶馆》中所说的一样,“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这里还体现出茶馆的共生特性,在《茶馆》中很多人依茶馆而生,他们与茶馆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比如算命的唐先生、拉皮条的刘麻子、兜售货物的老杨等,形成了稳定的业态环境。

最后,茶馆的空间社会属性还体现在茶馆是时代和历史的缩影。根据话剧中的内容可知,茶馆经历了前后几十年的跨度,并且经历了清朝末期、军阀混战以及抗战等几个特殊的时期,每个时期茶馆的装饰和空间布局都产生了鲜明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生活元素。

三、“茶馆”的文化空间构建

茶馆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和开放式的空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老北京,形成一种独特的满清茶文化,脱离了原来的空间属性,被赋予了更多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内容,成为历史的见证和社会制度变迁的缩影。老舍利用茶馆这个独特的空间,通过茶馆的兴亡转变隐喻社会和历史,让茶馆有了更多的文化意蕴。

茶馆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裕泰茶馆”的变迁就是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社会的变迁,反映出社会的更迭中制度与人关系的核心问题。不论是“改良”还是“改朝换代”,人们都期望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因为制度的改变属于权力阶层,不属于普通劳动人民。在《茶馆》中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变革”和制度的转变,国家和社会以“变革”为由继续盘剥民众,他们的利益被忽视甚至被随意的践踏,加重了民众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和公共空间的关系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反映出民众和公共场所错综复杂的关系。作品中民众一直处于权利的缺失之中,常四爷因为一句话遭遇牢狱之灾,老板王利发最后自杀身亡,都映射出社会和历史的荒谬。

在“茶馆”这个小的生存空间和秩序背后,是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墙上的“莫谈国事”的装饰显示出浓厚的政治性,在这个自由的场域中,民众的言论自由一再受到压制,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所谓的“改良”也在政治斗争中不断地妥协,民众空间被不断地挤占,隐喻着政治的蛮横,最终是制度的消亡和民众的背离,旧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体系崩塌,新的社会和文化空间到来,这就是“茶馆”背后更为深厚的政治文化意蕴。

猜你喜欢
生存空间茶馆老舍
《茶馆》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老舍的求婚
“转换性使用”原则的分析及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生存空间探索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生存空间
清雅茶馆
雕塑创作与人类生存空间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