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的策略

2022-03-17 13:48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婧璠
天津教育 2022年25期
关键词:党史法治道德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婧璠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育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底塑形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是重要阵地,青少年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群体,持续深入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可以使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意识品质,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集体主义品质,提升道德情操。课程是中小学教育的载体和依托,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途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是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道德与法治)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使学生能够做到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小学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将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这与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相一致,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重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认知,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时刻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小学思政课程相结合,从而有效地促进思政课程建设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全方位提升思政教师党史育人能力

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小学生学习党史,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三观”,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此,将党史融入小学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而做好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党史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双重能力。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小学思政教师对于思政课的重要性、目标、内容及授课方法认识不足,不能与时俱进,也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思维,从而导致思政课存在教学目标不能紧跟时代形势,内容不够鲜活,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对小学生成长的作用,需要将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融入到教学目标中,以讲述党史故事为手段实现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将生动的党史故事作为重要教学资源;在授课方法上,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加强对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教师全方位的培训,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系统地安排在培训内容中,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使教师在知识层面上把握党史知识,同时,还可以采取主题演讲等形式,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情感性。为了更好地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学校可以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定期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党史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调动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教师党史学习教育的积极性。学校还应当树立典型课堂,打造金课、示范课,供其他教师观摩学习。重点挖掘优秀课堂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道德与法治)的创新形式,将之形成为先进的经验,提供给其他教师学习。为此,通过课堂实地观摩加经验理论学习的双重方式,切实提升小学教师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道德与法治)的能力。

二、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建设内容,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如何挖掘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党史资源,又如何将其与思政课内容有机融合,是重要的问题。

首先,学校应该建立一支党史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团队。团队的重要任务在于选取针对小学生思政教育的党史资源,全面搜集党史教育的知识内容,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应当挖掘本地的红色纪念馆、博物馆及历史遗址等,并积极与上述场所建立联系,共同实施党史资源育人计划,以此开展党史教育的实践教学。此外,还应当挖掘有关党史的红色电影,形成观影计划,定期开展观影活动。总之,经过研究团队的努力,学校应该建成体系化的党史教育课内、课外资源,为党史学习教育充分融入思政课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实现课程的全要素改革。切实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育的双重目标,组织开展教学。比如,教学《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平津战役纪念馆、周邓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思政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视频或图片资料,了解一些革命的遗迹,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历史、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好习惯。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党课进课堂”活动,学校党员教师认真备课,把握好历史脉络,分时段、分层次,利用班会课,以走班的形式为学生讲授党的历史故事,用优秀党员的高尚品质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如《小兵张嘎》《鸡毛信》等,将教育活动与思政课(道德与法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再次,开发课后延伸学习资源。可以组织富有经验的教师录制党史学习教育拓展课程,以微课的形式在教学平台上展示。也可以向学生推荐较好的影视、图书等,供学生课外阅读。还可以设置一些亲子一起完成的题目,利用学生及家长的业余时间,通过讨论、合作的形式完成。比如,可以利用暑假的时间,让学生走向田间,感受脱贫攻坚战的成果,感受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在家长的引导下,对中国农村建设的历史进行系统了解,并且以农村见闻为题材写一篇心得体会,并画一副农村见闻图。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既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党史教育,又能够增强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老革命、老英雄、老党员、先进人物等走进校园,给学生讲解党的历史、英雄事迹、奋斗历程等,用身边的人或事教育学生;还可以组织学生与他们进行座谈交流,面对面请教,使学生在交流中深刻感悟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从而进一步了解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来所经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感受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增强学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责任感。

三、教学中寻求创新学习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在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党史学习教育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讲授加提问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课堂的主体实际上还是教师,未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更好地凸显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党史教育学习中,突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并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党史知识,而在于学生如何在情感上深化了对党史的认知,如何以党史为鉴增强社会担当,这才是重要的目标。因此,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党史学习教育的教学中,必须实现教学形式的改变,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认识。

比如,教师教授五年级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时,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收集圆明园影视和图片资料、了解圆明园珍宝回归的过程,了解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填写相关表格;上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观看英雄纪念碑和虎门硝烟的情景,仔细观察硝烟现场的布置、气氛和林则徐的神情动作等,以沙龙的形式开展交流;最后课堂总结时,让学生分小组谈论,每个小组都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深刻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结合自己学习的感受,以体会、书画等形式,进行全校宣传,设立橱窗展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蕴含着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讲好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要用好用活党史教科书,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载体,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讲清楚、讲明白,通过本课的学习,更好地在小学生的心里更早地种下党史学习教育的种子。

在新媒体普遍应用的背景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学手段的革新。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学资源的广泛使用,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部分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及时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从而导致教学方式相对固定,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受到一定限制。对此,思政教师应积极探索小学思政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以及互联网教学资源的运用,从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摆脱枯燥的理论说教。例如:教学思政(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运用多媒体查阅“五四运动”的相关资料,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时间、地点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还可以利用课本插图的形式,如给学生展示李大钊的图片及其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李大钊是颂扬十月革命胜利和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展示井冈山会师的图片或引导学生观看井冈山会师的油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井冈山会师的经过,并让学生了解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在当前小学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的教授,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的党史情感教育,这样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为此,教师必须构建开放式、研讨式的课堂。如教学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中《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一课,教师可以先出示孙中山先生的名言,如“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帮助学生进一步解读,引导学生体会孙中山先生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然后引导学生召开英雄故事会,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重点,让每组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烈士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感悟如火的革命浪潮;最后播放《辛亥革命》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畅想祖国的美好未来,让学生感悟到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伟大壮举,激发学生浓厚的爱国意识。

四、构建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党史学习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党史学习教育不同于普通的课程教育,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学生爱国情感的熏陶,这样的目标不能仅仅依靠课程教学完成,也无法单独在课外参观活动中完成。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党史学习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通过课内教学、课外实践以及整个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才能够得以实现。

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班级报等空间,开展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活动,使得党史学习教育“无处不在”。每个班级可以设置相应的展览区,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党史学习教育的手抄报,或者红色主题的绘画,每周都选取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展览区展出,营造班级党史学习教育的氛围。学校还应该利用校园广播,播放红色诗歌、音乐等,培养学生的情感。在重大节日时,比如国庆、党的生日等,可以在校园内充分开展党史主题宣传活动,采用图片展览的形式,让党史知识从书本走到学生的身边。在日常的班级或者学校活动中,可以采用演唱红色歌曲、排演红色戏剧、讲述红色故事比赛等形式,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上述活动中,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寓教于乐中达到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通过以上方式,不仅要让学生做党史学习教育的学习者,还要让学生做身体力行的传播者。学生不仅能够从活动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而且收获思想的启迪。

小学思政课(道德与法治)的党史学习教育要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核心,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少年,肩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思政课(道德与法治)的党史学习教育要遵循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挖掘党史教学资源,探寻融入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可行方式。在新媒介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新技术,实现教学方法革新,以生动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党史教育从书本中带到学生身边,采取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加强对党史的认知。同时,构建党史学习教育的氛围,在班级、学校中,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达到让学生耳濡目染的效果。小学思政课(道德与法治)的党史教育要真正让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领会党史内涵,传承革命精神。

猜你喜欢
党史法治道德
第一次学党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