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与路径

2022-03-17 19:45王倩龚光军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教育

■王倩,龚光军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生活勾画出美好蓝图,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乡村成为人们更加眷念的美丽家园。传承与发展乡土文明、实现乡土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题中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土文化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育人导向更加明确,课程建设稳步推进,主题活动丰富多彩,资源保障开始好转。然而,伴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乡村向城市变迁、传统社区向都市街区转换,乡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乡土文化教育被城市趋同的教育所遮蔽,面临着失去现实教育场域的危险。基于此,我们拟就乡土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应然取向和实践路径做一些深入的探索,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化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乡土文化教育是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必须不断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发展,提供乡村人才支撑,把乡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园。在新的社会境遇下重新审视乡土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有利于乡土文化教育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发展。

(一)乡土文化教育是强化人才支撑的重要基础

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能单纯依靠传统模式中大量的简单劳动力、高强度的劳动来推动,知识与信息所产生的价值已经超过了传统生产要素所能带来的收益。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曾说:“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人力资本是指在劳动者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资本,不仅包括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等,而且可以通过个人的再学习来提高工作技能,进而增强工作效率[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要求汇聚全社会的力量,从五个方面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但就当前乡村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来看,教育内容“离农”色彩浓厚,乡村学校生源严重流失。为改变这一状况,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文化教育的社会功能将得到新的阐释,时代赋予了它新的文化责任和文化使命:一方面,乡村学校传递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乡土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推广乡土生产技能,将传统乡村农业知识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生产技能知识,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改变传统惯性思维,利用学到的新技艺和技能实现对乡土资源的创新开发和利用,扩大乡土文化的经济效益。

(二)乡土文化教育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振兴,也是乡村生态文明的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千年计划[3]。乡土文化根植于自然生态,因此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乡村振兴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4]。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顺应自然的乡土文化传统与生态宜居的现代理念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可谓一脉相承。教育在解决思想观念的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思想观念的解放又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乡土文化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巨大且不可替代[5]。一方面,深挖生态文明教育的素材,将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将生态文明保护意识变成自觉的行动,提高保护乡土环境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根植于自然,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然,通过鼓励学生眼看、耳听、手触等主动接触与认识自然,更进一步地领略乡土文化,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决定了受教育者的生态人格,在他们身上凝聚了生态伦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重新唤起现代人对于生态的重视和保护行动,让人与自然的互动保持平衡,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三)乡土文化教育是营造文明乡风的有力抓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乡村精神风貌和乡村社会风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思想观念也普遍存在,成为影响和制约乡村改革发展的桎梏阻力。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些实用功利的思想观念也悄然滋长,乡村社会生活中诚信缺失、道德失衡、恶意诈骗等问题屡见不鲜,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不和谐音符。人类之所以与动物有着本质区别,就是因为文化的存在,而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又是通过教育,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进一步构成了社会,所以教育不仅具有延续性更具有社会性[6]。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学校应从乡村世界的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文化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德育资源,弘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乡土精神,增强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同时,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发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辐射影响力,助力整个乡村形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诚信友善、融洽和谐的社会风尚,也为乡村振兴提供凝聚力和牵引力。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文化转化的过程是群体向个体,再由个体转化为群体的历程,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推进了群体力量和个体的精神力量相互沟通[7]。由此可见,乡土文化教育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也能为乡村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8]。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文化教育的实践取向

吴杰在《台湾乡土教育历史与模式研究》一书中指出,乡土文化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一种文化传承教育、一种生活教育、一种民族精神教育、一种国家意志教育、一种多元文化教育。乡土文化教育往往承载着宏大的叙事,其意义并不局限于教育本身,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促进国家文化认同,有利于改变社会对乡村价值的认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乡村振兴是全面提升乡村经济、文化、生态、政治、治理等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教育实践必须立足乡土文化,切合乡村振兴需要,重塑乡村学校功能,增强乡土文化自信。

(一)立足乡土文化,切合乡村振兴需要

乡土文化是人类发展的起点,许多优秀的品质都汇聚其中,譬如待人真诚、勤劳质朴、乐观向上、忠厚自信等,这些精神元素构成了乡土文化的独特气质,也是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9]。20世纪兴起的以帕森斯、莫顿等人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化是教育的主要功能,通过教育可以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10]。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土文化教育要推进乡村学生的社会化普及,这就需要大力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将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推进共同的价值理念。乡土文化教育大都以校本课程、隐性课程为载体突出学校特性,充分体现乡土传统道德、乡土生态文明精神、乡土传统技能和乡土智慧,以助力乡村振兴的推进。山西运城芮城县风陵渡中学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农场、果园,收看专题片,学习校史等活动,不断增强乡村少年对于当地乡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11]。秦皇岛市马丈子村小学为加强学生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乡土文化故事和乡土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12]。乡土文化教育通过思想认知、情感体验、实践操作等途径让学生自觉融入乡土,成为乡土的一分子,愿意为乡土社会服务,由乡及国,由乡兴国。

(二)转变办学理念,重塑乡村学校功能

开展乡土文化教育需要乡村学校转变办学理念,将公共情怀与文化责任付诸扎根中国乡村大地办教育的初心实践,自觉克服并匡正不当的教育观念和农村教育城市化倾向,重新塑造乡村学校的功能,在教育好乡村学生的同时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学校观、教育观、文化观,摆正心态,挖掘和保护好乡土文化特色资源,开发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传承好乡土文化,走出一条适合乡村生活实际、适合乡村学生实际的乡土文化教育路径,从而促进乡村学校在乡村建设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把乡村学校的发展与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乡土文化繁荣结合起来,发挥出乡土文化的“集体规范”作用和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推进乡土社会的和谐和乡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积极利用乡土文化中的乡土智慧,将乡土智慧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培育出适宜乡村的人才资源,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

(三)强化乡土实践,增强乡土文化自信

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认为“文化认同是用体制来界定自己,用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13]。乡土文化教育就是在肯定乡土文化对于乡村建设的价值基础上,引导乡村学生通过乡土课程和乡土实践,走进自己的家乡,走进田间地头,“以教化文,以文化人”,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培育乡村少年的乡土情怀和使命担当。人的实践取向是人的生命本质表现,实践性、综合性是乡土文化所具有的“本性”,乡土文化教育是一项富有实践性的教育活动。要深入了解乡土文化,就必须强化乡土实践,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乡土文化实践是乡村学校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乡村教师要将乡土文化融进教育实践以启迪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的学习,抑或言行举止间传递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将自身与乡村社会、乡村生活相连。学生通过在实践中明白乡土文化对于个人与乡村社会的意义,摒弃乡土文化自卑心理,重拾乡土文化自信。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文化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具体实践中,乡土文化教育还面临乡土中国的现实场景发生深刻变化、教育功利化依然存在、乡土文化的教育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代代相传,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基于此,要落实乡土文化教育并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必须从匡正价值导向、加强校园文化、提升教师文化自觉、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增加社会支持等路径构建着力,以确保乡土文化教育不断推进。

(一)匡正乡土文化价值导向

乡土文化是千百年来乡土智慧的结晶,是乡土先进思想、崇高道德的涵寓。受多元文化冲击,人们对于乡土文化的价值存在误解、窄化或矮化,乡土文化式微有目共睹,乡土文化教育也一度被学校忽视。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价值需要实现“匡正”,即“正名”“正位”“正行”。“正名”并不是简单理论上的名称、名分的辩证,而是真正明确乡土文化的内涵旨归,避免浅层、随意、庸俗理解,克服对乡土文化精神内核的认知误区;“正位”就是要摆正乡土文化与乡村经济、乡村治理等的关系,防止重经济、治理而轻视文化的现象;“正行”就是要发挥乡土文化价值的导向作用,肯定乡土文化本身存在的积极意义,看到乡土文化对于乡村社会发展的巨大效能,树立文化自信,将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发展、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还应认识到乡土文化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将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帮助乡村少年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摒弃思想中的错误观念,从而让乡村少年真正认识乡土文化、理解乡土文化、认同乡土文化。

(二)加强校园乡土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乡土文化建设,创建积极有效的乡土文化教育环境,不断增强乡村教师和乡村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面墙都说话。”校园乡土文化建设需要以乡土文化为焦点,将乡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充满乡土特色的校园环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导向性,它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全校师生,并向他们传递着热爱家乡、认同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价值观。首先,将理念层面的隐形文化在实践中向显性文化转变,将学校所在地的“乡规民约、家训”等融进学校校训、班风建设中,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其次,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设置乡土文化陈列室、乡土文化角,充分发挥校园板报、墙报、橱窗的阵地作用,还可以组织乡土板报大赛、校园广播播放乡土传统民歌,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地展现乡土的“真”“善”“美”“雅”,将质朴的乡土情感深深地烙在师生的内心深处。

(三)提升乡村教师文化自觉

开展乡土文化教育需要发挥出乡村教师的内生动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乡土文化教育就难以落实落地。乡村教师要走出学校,深入乡土社会,参与到乡村事务和乡村建设中去,在乡土民俗、乡土技艺、乡土农谚、乡土民谣等乡土智慧中感受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阆中市彭城镇中心校的教师为传承本土彭排特色文化,积极组织班上学生创编“彭排之舞”“梦回华胥”等大型古装舞蹈,在传统节日开展乡土文艺演出和乡土特色春秋游,将集体主义教育和“爱乡兴乡”精神渗透其中。乡村教师要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认识到乡土文化在现代文化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既不对城市文化心驰神往,也不对乡土文化妄自菲薄,释然物质的差距而获得精神的充盈,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乡土文化教育的主力军和文化使命的履行者。教育行政部门要改革目前的乡村教师考核机制,鼓励乡村教师积极开发运用乡土资源,推动师生共同参与乡土文化实践,使得教学更加适应乡村教育的实际[14]。

(四)发挥乡村学生的主体作用

论语有言“上学而下达,下学而上达”。乡土文化教育要求乡村少年运用乡土文化理论知识进行乡土实践,实现服务乡村社会的“上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学生的乡土文化实践显得更为重要,它让乡村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走入乡村的田间地头,既可以拉近乡村学生与乡土社会的距离,更能够让乡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真真切切感悟乡土文化的真谛,充盈乡村少年的精神家园。贵州省长顺县冗雷中心学校从2008年开始相继推出“参与式”乡土课程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乡土文化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拓宽了乡村学生学习的空间。在传统的民族节日里,学生唱起民族歌曲、跳起民族舞蹈、吹奏民族乐器等,他们走进乡土,主动邀请经验丰富的乡民指导他们的民族文化活动,积极投入到村里的节日活动中,拉近了学校与乡村的距离[15]。只有对乡土文化有充足的兴趣,并愿意积极地去了解和学习,才能对乡土文化的内涵有清晰的认识,明白它的来历与形成,正确看待自身的乡土身份,对于自身生活的乡土世界拥有真切认同。

(五)增加乡土教育的社会支持

当前,乡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隐退,乡土文化教育主体的“离乡离土”更是让乡土文化走向了断层危机,乡土文化教育迫切需要全社会支持。首先,政府应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既要保护好现有的乡土文化又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出台一些保护村落的法令,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支持,鼓励村民保护乡土传统村落;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青年人学习乡土传统技艺,并以政府购买的形式邀请“乡村艺人”或熟知乡土人文风俗的乡民向乡村青年一代传递乡土文化。其次,教育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教育法令,将乡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内容之中,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乡土文化、了解乡土文化。支持乡土课程的开发,为乡土课程的开发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将乡土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切实保障乡土文化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实施,不断促进乡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最终实现乡土文化的振兴和繁荣。最后,要为乡土文化教育树立起理性的社会共识,发挥政府主流媒体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作用,通过政府主流媒体的报道宣传,不断增强整个社会的乡土文化教育氛围,营造良好的乡土文化舆论环境。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