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推进人民群众“三感”的提升

2022-03-17 22:58樊松延计永超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幸福感群众

樊松延,计永超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民生三感”,并进一步强调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提升人民群众“三感”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19,并进一步提出:“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35。在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里,提升民生“三感”已经上升为党的重要方针政策。

1 全面理解共同富裕与人民群众“三感”之间的联系

1.1 理论基础的一致性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描绘。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实现剥削和私有制的消灭,消除两极分化,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人类的解放,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于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在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希望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能够自主、自愿、幸福地参加劳动,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和谐相处、相互帮助、自由交往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水平的提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具备了物质生活这个前提,才能为稳定的政治生活、和谐的社会生活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提供稳固的基础。换言之,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每个个体生活的精神满足程度根本上来自对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总而言之,只有在能够依赖的物质生活之上,人们才会随之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精神体验。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融洽的社会关系都是提升社会成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1.2 实践路径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描述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不能只注重物质要求而忽视精神需求,也绝不能没有物质基础而单纯追求精神发展,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路径的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4]。提升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在追求物质与精神同步发展的过程。在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进一步夯实人民群众生活的物质基础,提升人民群众在物质层面的满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与此同时,更要下大力气提升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层次的需求,通过创造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树立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逐步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稳步迈进,并通过一系列改革赋予人民群众更加全面系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体验。

2 重视在共同富裕中提升人民群众“三感”是党百年发展的经验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就把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革命意志,把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1928年底到1929年4月,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颁发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进行了土地制度的革命,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消灭剥削和土地私有制,到1931年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生积极性。毛泽东同志指出:“广大贫苦农民从分得土地的事实中才能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的”[5]42。虽然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同志没有明确提出此项举措的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没有明确提出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正是在井冈山进行的土地革命,为中国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要求在解放区开展更加深入的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并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5]122。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面临了巨大的考验,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稳健的政策措施,没收了2 800多家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 400多家金融企业,恢复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截至1952年底,实现全国约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土地,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架上腾飞的翅膀,使人民群众在新中国感受到真实的获得感。

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颁布并实施,通过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953年12月,《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明确提出,党在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955年10月,在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再次指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为实现开启改革开放和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面临很大的困境,当时国家10亿多人口,有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大部分人还依靠手工工具。从精神文明建设而言,全国还存在四分之一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这都很大程度上反映人们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针对这一状况,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企业、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形成示范作用,然后再使全国各族人民都随之较快地富裕起来”[6]。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先富带动后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坚持要齐抓共管沿海和内地两个“大局”等思想。其本质都是为了摆脱“贫穷的社会主义”面貌,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文化水平,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始终心怀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人民满意与否作为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他说:“我们的改革事业是涉及人民切身利害的事业,所走的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7]。所以,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负责的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牢固把握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水平,才能走好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后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把代表和满足人民利益需求作为党领导人民不断发展的奋斗目标。这一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重大问题,强调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对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进一步协调区域的发展水平,通过持续的努力和相关配套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现在,全国上下齐心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要理解并掌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在发展中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要坚持把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只有把握好人民群众幸福的着力点,才能精准提升发展水平,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中心。站在新的发展水平上,要准确完整地坚持新的发展理念,使发展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同时推动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物质、精神、文化等全方位的提升,最终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明确了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群众“三感”更扎实、更有效的实践路径。在具体实践中,以脱贫攻坚工作为例,发展为了人民的立场就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对“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精准扶贫目标的执着追求,就是秉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民生理念。其次,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理论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从改善民生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角度,提出了关于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3 努力实现人民群众“三感”与共同富裕的有机统一

3.1 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主体性的高度统一

在实现共同富裕、提升人民群众“三感”的实践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最根本的政治保证,也是我们能够始终向前发展的政治底气。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一步步壮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只有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才能扎实维护好人民的切身利益,提升人民群众的“三感”,使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向着人民群众的期待图景稳步推进。同时,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发展中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和提升“三感”的现阶段目标中发挥主体性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伟大创造者,因此,在实现共同富裕、提升人民群众“三感”的过程中,必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心头事,必须从根本上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挖掘人民群众在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无穷智慧和广泛能量。以巨大的创造力凝聚起伟大的中国力量,使这一力量在实现共同富裕和提升“三感”的进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形成有效的“鱼水”联系,形成党和人民二者相辅相成、相伴成长的良好关系,从而获得人民群众对发展战略的高度认同,进一步坚实党在发展中的群众基础。

3.2 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百年的重大历史关头,适时地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作了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释,他指出:“共同富裕一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4]。目前,党带领人民不断奋斗,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表现为物质和文化领域的简单满足,还扩展到对经济、政治、生态、和谐等全方位的领域中。

在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全面小康,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丰富多彩而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需求更加旺盛,因此必须以高度的文明建设成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且,深厚的文化作为人们长期实践的精神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更重要的是繁荣健康的文化构建了人民生活的精神家园。立足“十四五”规划,要进一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创造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树立中国文化自信,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步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稳步迈进;社会的良性建设和民生的有效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群众“三感”的重要载体,只有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的稳步、高效发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现实、更广泛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充分的精神保障。

3.3 在共建与共享中提升人民群众“三感”

以“共享”发展理念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持续深化改革收入分配体制;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在教育、文化、卫生和健康等方面的高质量、高水平需求,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迈入新的阶段,如何正确认识、妥善处理 “共建”与 “共享”之间的关系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幸福的重大实践课题。共享需要共建,共建是为了更好地共享,只有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建设,人人为发展尽力的良好局面,才能在共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共同享有。要坚持共建,就要鼓励全体社会公民参加社会建设。首先,从社会事业角度出发,在涉及人们关心的重大领域中应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采取政社合作的有效方式,为各项事业的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提供更广泛的参与途径。一方面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提升人们参与社会事业的热情;其次,在社会福利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一是需要完善的制度来保护,二是要保障社会各方力量和社会大众有序参与的机会,落实相关参与机制;最后,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新时代社会组织的意义,它们是现代国家治理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依托,发挥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引领社会的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使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活力竞相迸发。

4 结 语

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作为社会主义追求的本质目标,寄托着全体中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期盼,蕴含着人们对新时代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时代期盼。回顾百年中国人民对建设富强中国的不懈努力和坚持,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次自我革命,在任何时期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让人民在奋进和创造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激发社会发展的潜力,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三感”,促进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团结一致奔赴下一个百年目标。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幸福感群众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多让群众咧嘴笑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