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2022-03-18 05:15姚寅歌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洛阳文化遗产物质

姚寅歌

(洛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见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论述,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扶持与支持。洛阳建都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对于促进洛阳文化旅游发展、 提高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知名度、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洛阳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众多、 种类齐全、 价值独特[1]。截至2021年6月,洛阳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9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0项、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18项,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部十大类; 同时洛阳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传承人67名,市级传承人199名,县级传承人577名,初步建立起国家、 省、 市、 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2]。

(一)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认定申报工作

洛阳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 认定与验收工作,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的普查及资料整理,力求准确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实地调研,形成普查成果汇编,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目前已形成国家、 省、 市、 县四级保护体系。同时,洛阳紧跟时代发展,开展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 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等保护措施,围绕“保护优先、 整体保护、 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宣传,扩大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

洛阳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宣传工作。一方面,利用各类博物馆、 文化馆、 产业园区进行静态展示; 另一方面,以“文化遗产日”为重要契机,通过不同形式,在不同地点开展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创意周、 “河洛飞花·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等动态宣传活动。同时,在春节期间举办的“春节民俗文化庙会”和4—5月举行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展示活动[3],组织专场演出,积极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各类评比活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论坛和研讨活动,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参与,发展与民共享”的文化氛围,传承发展洛阳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

二、 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普查与认定、 展示与宣传方面取得一定工作成效,但随着城镇化建设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从自身和外部来看,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思想上不重视,保护观念略显陈旧

随着社会进步和环境变化,不少部门和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观念仍比较落后陈旧。一是“不重视、 缺规划”,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机制不健全,政策法规有待完善,规划明显不到位。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立法涉及文物保护、 文物管理体制机制、 大遗址保护展示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面内容,洛阳市虽然于2016年11月12日颁布、 2017年3月1日起施行了《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但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权及专利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二是“看不到、 看不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从业者都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必要花费时间、 精力保留和传承繁复的手工技艺和流程。三是“重申报、 轻保护”。部分人只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能带来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成功后,不再继续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未来如何发展和传承、 如何开发和利用、 如何进一步扩大影响皆放任不管[4]。

(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一方面,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面临无继承人的局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度大、 经济效益低,培养的继承人中途放弃甚至无人愿意继承的情况时有出现。部分年轻人受当代流行元素和外来文化影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较少,看不到其背后蕴含的真正价值,甚至是崇尚外来文化。另一方面,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不大或者不能在短时期内显现,知名度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过度商业化开发,许多技艺流程被简化甚至面临失传。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曾是洛阳地区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由于新娱乐方式的冲击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影响,河洛大鼓的受众和传承人很少,几乎销声匿迹。

(三)产业开发不足,集群效应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属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人”来进行活态传承,而较少依赖机械化作业进行批量生产,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开发中处于天然的劣势地位。部分通过产业化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仍有诸多不足,大多数项目呈现散乱的状态,未能打造专属品牌。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水席”享誉全国,洛阳有数百家经营水席的饭店,但是除已形成品牌效应的“真不同”饭店,洛阳市内专门经营“洛阳水席”的餐饮企业寥寥无几,洛阳以外的地区几乎没有水席饭店经营,不利于洛阳水席“走出去”扩大影响力。

三、 文旅融合背景下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洛阳要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做好顶层设计和传承人培养,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理念

目前洛阳市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数量较少,为了更好地推进对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法律保护,应建立健全以国家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为主导,以洛阳市和各县(区)政策为主体[5],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大类具体指导意见,著作权、 商标法和专利等相关内容为补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有法可依”的法律环境。同时全社会要提高思想认识、 剔除陈旧观念,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和洛阳不同发展阶段,不断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理念,结合文旅融合实际,形成以政府主导、 社会广泛参与、 权责明确、 形成合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局面。

(二)健全传承体系,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经济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要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工匠精神”,提供相关资金、 技术支持。一方面,要培养多元化技术人才,拓宽传承途径、 扩大参与主体,改变以家庭为主体的传承机制,健全培养体系。通过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体系,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所、 培训中心,同时在景区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短期体验课程,形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为主题的休闲、 体验、 研学游,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内化于心。另一方面,要激发创新思维、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轻化。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把握时代契机,运用社交网络与电商平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有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轻化。

(三)鼓励适合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运作,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创品牌

对于一些适合进行市场化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洛阳市应积极主动进行引导开发,打造原生性产品和衍生性产品特色品牌[4]。同时形成洛阳市区引领,孟津、 偃师、 伊川主导,全市协调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空间发展格局,组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大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周和创意设计展览会等,打造“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园区建设,支持发展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博物馆等,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产学研”一体生态链,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镇”观光旅游,努力将洛阳打造成在全国有影响力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市”。如洛阳孟津南石山村三彩小镇和洛阳伊川烟云涧青铜小镇等,不仅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无限的生命力与活力,涌现出郭爱和“三彩艺”、 李学武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工艺美术品企业,还可以与古村落、 古民居保护相结合,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振兴。

(四)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要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使居民和游客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全民共识。普及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群众基础。其次要着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基础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保护体系,从洛阳本土性和地域性出发,挖掘潜在核心价值,打造属于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再次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通过采集、 存储、 分析,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整体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场景,结合智慧旅游创作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项目,让更多人通过数字化场景领略洛阳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积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承着河洛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背景下,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结合新精神、 融合新技术、 采用新形式,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模式,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洛阳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洛阳正大剧院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