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垦荒精神: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

2022-03-18 05:29林兴初
台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陈岛台州队员

林兴初

(中共台州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与统战教研室,浙江 台州 318000)

追求美好生活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习近平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大陈岛垦荒精神因劳动创造而产生,劳动创造也因垦荒精神而更加美好。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目的,而且“现实的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才是历史发展的真实目的。毋庸置疑,大陈岛垦荒精神是时代的产物,被时代推着走,又推着时代前进[3]。因此,大陈岛垦荒精神需要顺应新时代,面对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创造新生活。如果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垦荒队员热情建设祖国是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进入新时代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这于台州而言,更需要用大陈岛垦荒精神来引领全市人民奋力创造美好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引领台州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性成就

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植根于伟大祖国建设的台州实践之中,是在党的领导组织下,实现了对传统垦荒活动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并融汇铸就了伟大的现代垦荒精神,其核心内容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实践。60多年来,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台州建设改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彰显了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引领着台州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不断砥砺前行,并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成就。

大陈岛垦荒队员从1956年1月登岛起,就始终高举团中央授予“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队旗,高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大陈岛!”的口号,披荆斩棘,积极投身于大陈岛的重建。1960年7月垦荒队光荣完成了历史任务,大陈岛在垦荒队员五年无私的青春奉献中,硬是从一座荒岛、死岛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海上乐园。居民生活基础条件大为改观:共修建了2000多间房屋,新建了“工人之家”“友谊俱乐部”,新建了两座码头和20多公里公路,修建了可满足居民淡水需求的两座水库,每家都有了电灯照明。农渔牧副业蓬勃发展:新开垦土地1000多亩,产量139万公斤,为1956年的9倍;猪牛羊兔等畜禽的饲养量是1956年的10倍;渔业捕捞量是1956年的6倍;新办了发电厂、造船厂、水产加工厂、被服厂等。垦荒队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吃饭实行供给制,子女入托费用由生产队负责。文教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新办了幼儿园、小学、医院、文化站、广播站、气象站,解决了居民的教育、医疗、文娱等问题[4]55-56。可以说,大陈岛的垦荒史,就是一部热血青年为创造新生活而主动投身伟大祖国建设的不懈奋斗史和创业史。

改革开放以来,在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引领和激励下,各行各业的台州人勇当时代弄潮儿。台州民营经济得到史诗般的发展。台州人积极解放思想,白手起家,勇于拼搏,硬是闯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民营经济崛起之路,成为民营经济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市场经济先发地。在党的领导下,台州湾畔演绎着民营经济风云激荡的精彩故事,并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台州内涵的“台州现象”。比如,全国第一批有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全国第一家经工商注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全国第一个支持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政策文件、全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全国第一家民营商业银行、全国第一条民资控股高铁等多项“全国第一”,相继在台州诞生。这些“全国第一”诠释了什么是思想解放,什么是开拓创新。可以说,台州民营经济发展彰显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巨大魅力,是台州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又一场史诗般的垦荒运动。台州一代代的创业者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以实践运笔,书写垦荒新历程,最终成就了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奇迹。

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台州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成功推进了经济发展和转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台州人民从“温饱生活”到“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的价值跃迁,而且彰显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新中国成立初期,台州人民一度处于贫困状态,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在改革开放初始的1978年,台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0元,勉强处于温饱状态。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实力由弱变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如今,台州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的99.5%,台州92%的税收和77.5%的地区生产总值由民营企业贡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台州GDP从1950年的1.32亿元跃升到2020年的5262亿元,财政总收入从0.048亿元跃升到682.8亿元。2020年台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64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9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4:1(全国2.56:1,浙江1.96:1),这意味着台州城乡均衡发展成效显著,为全市居民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台州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引领台州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

大陈岛垦荒精神体现了一个最朴素、最基本的道理:美好生活要靠劳动创造。1956—1960年,467名年轻的垦荒队员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积极投身大陈岛建设,为祖国献身、为美好生活奋斗,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这里蕴含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内在价值。

(一)历史逻辑。追求美好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不断推动和实现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宏大的历史视野看,垦荒活动就是一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性社会活动。而传统垦荒与现代垦荒的根本区别在于主体目的性不同,即真正决定垦荒活动精神实质的不是具体的垦荒过程,而是垦荒的目的及其服务的主体,即为何垦荒、为谁垦荒的问题[5]。大陈岛垦荒精神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而且在劳动创造中极大地提升了生产的价值性、劳动的目的性、过程的开创性和服务的人民性,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铸就了现代垦荒精神。概而言之,大陈岛垦荒精神发轫于“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传承于改革开放的台州实践,弘扬于积极奋进的新时代,在不同时期都彰显了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引领着台州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理论逻辑。“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6]“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集中诠释了垦荒队员对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1.“艰苦创业”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客观选择。当年垦荒队员是在恶劣的客观环境下白手起家创造美好生活,展现了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去主动拼搏的精神。当时的大陈岛,生存环境恶劣,劳动环境艰苦。每个队员只有一张床板、一张草席、一把锄头;蜗居在又黑又潮的平房陋室里,而且一个寝室只有一盏煤油灯;队员们伙食差,常是就着咸菜,喝着黑糊糊的番薯粥;他们还得经常面对到处遗留的地雷,遭受台风袭击等。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垦荒队员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不敢到敢,逐渐成长为农业、渔业和畜牧业的生产能手,他们的辛勤劳动使满目疮痍的荒岛恢复了生机活力,谱写了艰苦创业的动人篇章。

2.“奋发图强”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主观追求。美好生活不会凭空而来,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当时的垦荒队员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把大陈岛早日建设成为可爱的家园。秉持“我们有一百个困难,就克服一百个困难;我们有一千个困难,就克服一千个困难”的决心,始终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面对挫折与困境,不等不靠、锐意进取、敢于拼搏、奋发有为,勤勤恳恳地为大陈岛的建设贡献力量。比如,在生产劳动中,个个不甘落后,人人奋勇争先;在生活中,即使是天天粗茶淡饭,也一心要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可以说,垦荒队员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并用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向国家、社会和人民交出自己的答卷,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奋力追求的价值取向。

3.“无私奉献”是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保障。垦荒精神展现了无私奉献的崇高道德境界,垦荒队员用热情和汗水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垦荒队员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什么叫无私奉献,忠实践行了“让青春在祖国东海海面上发出强烈的光和热”的誓言,为集体利益而忘我付出,把“小我”的个体价值实现融入“大我”的国家价值创造之中,实现了国家价值与个体价值的深度融合、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高度契合,奋力创造新的美好生活。当垦荒结束时,这些垦荒队员所带回的物品和来时一样,是一床变旧的被子和几件褪了色的换洗衣服,留下的却是自己的青春与汗水[4]135。

4.“开拓创新”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垦荒队员在垦荒实践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创造性实践中开拓新的事业,在创新性劳动中实现新的发展,孕育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习近平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7]。垦荒队员积极面对垦荒中的困难和问题,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不仅发展了农业、畜牧业和海洋养殖业,还发展了砖瓦制造、机械修理等,用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打开了大陈岛建设的新局面,不断创造出新的垦荒业绩和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实践逻辑。伟大的实践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持和激励。大陈岛垦荒在当时具有政治意义与经济意义双重特点,不仅担负起戍边、维护东南沿海社会稳定的责任,而且践行了“敌人破坏,我们建设”、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誓言。大陈岛垦荒精神源于建设祖国伟大实践之中,在台州一直都是进行时,“不老”的垦荒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山的硬气、海的大气、水的灵气、人的和气”的台州人文精神中,凝结于台州人的血脉里,并将在新时代创造台州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1.大陈岛垦荒精神能进一步为台州创造美好生活提供精神动力。大陈岛垦荒精神是新时代台州城市精神,是城市灯塔的新坐标。要积极弘扬垦荒队员的国家主人翁责任感、建设者的满腔激情,以及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向上态度,这对新时代各行各业的社会群体都能产生强大的精神激励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大陈岛垦荒精神能为台州乃至全国共同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2.大陈岛垦荒精神能进一步为台州创造美好生活凝聚前进力量。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要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让垦荒精神在人人心底散发光芒,不断激发台州人民的发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灵归属感、社会认同感,用垦荒精神来进行精神垦荒。不断丰富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内容,而这种先进的文化“软实力”反过来又为台州的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凝聚新的前进力量。

3.大陈岛垦荒精神能进一步为台州创造美好生活坚定发展道路。“一种时代精神反映了一种时代问题、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它引导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潮流。”[8]走进新时代,台州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任务将更艰巨,面对的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将更复杂,更需要精神的引领与支撑,确保发展道路不走偏。大陈岛垦荒精神对新时代台州美好生活实践的推进必将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确保台州社会朝着有序的、精准的、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三、新时代台州以垦荒精神引领奋力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进路

进入新时代,台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了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等特点。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怎样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人居环境?如何让老百姓在民生方面更满意、更顺心?如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台州就要把“垦荒精神立心”作为引领台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命题,坚定地走好新时代垦荒路,奋力建设富裕台州、美丽台州、幸福台州、文明台州、创新台州,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夯实物质基础:永立垦荒之志,奋力建设富裕台州。富裕台州是新时代台州创造美好生活的首要使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台州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新路子,造就了“台州现象”“台州模式”,给台州人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民营经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经济”,台州民营经济发展彰显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巨大魅力。如今,民营经济已经深深熔铸进台州发展的血脉基因,是台州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底色和亮色。新时代台州必须突出垦荒精神立心不松懈,坚持民营经济立市不动摇,牢记“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嘱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更加注重顺民心、惠民生、促民富,坚守民富初心,扛起民营大旗、融入复兴伟业,努力率先探索一条以民营经济发展带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子。积极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市,让台州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越走越稳、共同富裕道路越走越宽,坚定不移地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二)优化生态环境:永铸垦荒之心,奋力建设美丽台州。美丽台州是新时代台州创造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大陈岛垦荒精神是美丽台州建设的动力源泉,为台州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精神动力。要突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引领作用,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山海水城魅力彰显、城市品质全面提升、百姓生活更加美好”的价值追求,围绕“城市格局空间美、生态秀丽环境美、精致风貌品质美、人居和乐生活美、文明风尚心灵美”这“五美”为着力点,合理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牢固树立“三生有机”融合理念,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统筹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美丽台州建设,彰显垦荒地的山海之美、垦荒人的和合之美、垦荒城的制造之美,不断厚植美丽台州特色优势,奋力建设美丽台州新家园,让城市更加美丽,让生活更加美好,让人民更加幸福。

(三)厚植民生福祉:永续垦荒之力,奋力建设幸福台州。幸福台州是新时代台州创造美好生活的核心目标。台州已于2007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6次荣获由《瞭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共同评选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台州的幸福感,来自垦荒精神熏陶下的奋斗品格。因此,新时代建设幸福台州,就要突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引领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奋力攀登民生建设新高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积极推动民生事业跨越式发展,持续加大引进优质教育、医疗卫生资源的力度,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公共服务,统筹推进整体智治,健全党建统领“五治融合”的治理体系,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台州、法治台州,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让台州这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更有质感,让群众的生活更有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四)筑牢文化根基:永固垦荒之魂,奋力建设文明台州。文明台州是新时代台州创造美好生活的深厚底蕴。精神世界的觉醒与文化层面的涵养,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环节,与美好生活紧密相关[9]。台州要充分发挥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其进一步融入城市精神,构筑台州社会文明新高地。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深入开展垦荒精神“六进”活动(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讲好垦荒故事,努力传承好红色基因,使大陈岛垦荒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红色文化在台州大地闪烁耀眼的光芒。大陈岛垦荒精神还蕴藏着巨大的道德力量,要着力打造“德润台州”“志愿暖城”品牌,厚植城市文明基因,扮靓城市风景,引领社会风尚,以垦荒精神引领干事创业、浸润城市文明、增添人文魅力,奋力实现全民素质新提升,厚实城市文明程度,以垦荒精神照亮城市文明,让红色成为台州“重要窗口”建设最靓丽、最耀眼的底色和标识,让台州成为一座有“品德”、有“涵养”、有“温度”的文明城市。

(五)永葆持续动力:永拓垦荒之路,奋力建设创新台州。创新台州是新时代台州创造美好生活的战略期待。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0]。大陈岛垦荒精神在不同时期都闪耀着创业创新的光芒,始终感召着一代代台州人用改革创新引领时代进步。进入新时代,创新是台州撬动全局发展的首位战略,创新赋予了台州高质量发展最深厚的动力。台州要以大陈岛垦荒精神为引领,锚定“把台州打造成全国地市级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以“创新台州”为“重要窗口”建设的战略支点,以科技创新,扎扎实实走好科技新长征,突出创新为民营经济赋能、为制造之都提质,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全域创新体系,推动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为台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创新台州体现了新时代台州创造美好生活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它可以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释放创造潜能,拓宽美好生活的“广度”和延伸美好生活的“深度”。

猜你喜欢
陈岛台州队员
全球首条35 kV 低频海底电缆入海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大陈岛垦荒精神代代传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台州远洲墅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