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促进女大学生审美健康的几点思考

2022-03-18 07:10娄利杰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内在美审美观大学生

娄利杰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和田 848000)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2]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美”,本身就充满着哲学的思辨性,由于审美观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审美意识也不尽相同,鲁迅说:“贾府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足以说明在阶级社会里,审美的标准存在阶级性。作为马克思主义高校,审美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到大学生的心灵,并打下审美的思想基础。

审美教育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个体审美情趣,最终达到塑造美好心灵,完善个体人格。研究新疆高校审美教育是文化润疆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群体审美素质提升的应然之需。审美不仅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还是社会价值观的风向标。研究新疆女大学生审美教育,有利于做好新疆妇女工作,发挥其“半边天”作用;有利于防范抵御“三股势力”、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共筑中国梦。

一、当前新疆高校女大学生审美不健康的表现

新疆高校女大学生审美心理、审美活动等整体上是健康的,但是,面对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的冲击,部分女大学生出现了内在美弱化与外在美低俗化,心灵美相对萎缩与“金钱至上”审美膨胀,主流审美边缘化与非主流审美新潮化,文学艺术审美的苍白与快餐文化的过度追捧等不健康的审美表现。

(一)部分女大学生内在美弱化与外在美低俗化

“人的内在美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主要是通过品德、情操、智慧、才能四个方面表现出来”[3];人的外在美是人的自然美、形式美。“主要包括人体美、仪表美、姿态美、风度美、语言美、行为美等诸方面”[4]。内在美与外在美是审美的两个方面,共同构成完美的审美过程,并无好坏之分,只是审美的方位有所不同而已,如果审美过程中仅仅倾向一个方位,审美就会出现畸形,呈现不正常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追求内涵式修养,反对过分的张扬自我。特别是封建社会,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对女性内在美的要求更是苛刻。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强调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广大妇女翻身解放,我国妇女问题是世界上解决最好的国家。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加快,不同文化之间广泛交流与碰撞,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悖的价值理念也传入了我国。现阶段,在内在美与外在美认知上,部分女大学生过度注重外貌,过分张扬个性,将大部分精力财力投入外貌打扮上,甚至产生“外貌焦虑”,贩卖“颜值经济”,忽略了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中的内在美或者含蓄美修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大学生让自己靓起来无可厚非,但是过分地追求外在美,则是病态审美心理作怪,严重者会连带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调查组对新疆H高校40名女大学生调查表明:家庭为女大学生提供生活费;每月1000元以下26人,1100-1500元的14人。H校食堂最低消费标准每日20元,被调查的40名女生中每月生活费600元以下有29人,600-1000元有11人。这个结果表明至少有29名女大学生每日生活费低于学校最低生活标准。其缩衣节食目的,一则是买衣服、化妆品、美容美甲等“外貌修饰”,二则是希望身材苗条,刻意减肥。

深入访谈了解到40人每月用于修发、美容美甲、化妆品购买等开支,平均消费300-400元,买衣服消费占300元左右,而用于购买书籍的费用不足30元,甚至有12人三年内没有购买过一本课本之外的书籍或者其他知识付费课程。为了过分追求外在美,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完全忽视内在美修炼,忘记了自我大学生的身份和应注重内在提升的基本要求。

“淑女”形象,一直被视为女大学生自我修养含蓄美的标准,现在却逐渐萎缩,大部分女大学生以追求“男性化”、奇装异服为荣,追求所谓的个性,对于自身的行为是否体现当代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并不重视,把健康的肤色美视为“丑”,把病态美视为“美”,认为这样自己才有“范儿”。问卷调查显示:“你崇拜的(或者你最想学习的)女性是谁?(不限人数)”,绝大部分人写的是当代的影视、歌坛的女明星,只有个别人写了李清照、西施、貂蝉等。仅有极个别女大学生写了现代女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表明女大学生审美中外在美低俗化、自我修养的内在美正在弱化趋向明显。

(二)部分女大学生心灵美相对萎缩与“金钱至上”审美膨胀

“心灵美是人的教养、涵养、气度(仪表与态度)等的表现”[5]。心灵美一度是高校女大学生追求的目标,讲究气质美、行为美,一笑一颦都讲究符合女大学生的身份,追求自身修养,规范言行举止,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美德与新时代女大学生道德修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女性审美思想出现了不和谐倾向,审美过程中打上了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的痕迹。调查组问卷显示:“你认为什么样式的女式包最美”,3000名女大学生,其中1204名女大学生的选项是鳄鱼皮的;1307名女大学生选项价钱高的;930名女大学生选项时尚的;无一人选项“图案优美的,价格低廉”。访谈了解到,多数女生认为,图案优美、做工精细、真皮质的商品一定是最贵的,所以,最贵的才是最好的。“女性最有气质的外在表现”,78%女生勾画了服饰名牌,鞋包名牌,坐着豪华的汽车,才有气质。22%女生认为穿戴得体,有固定收入,事业有成才是最美的。

“你要找什么样的男朋友”在家庭条件一栏,89%的女生勾画了有房子、有车、父母有工作(有钱)、兄弟少;男朋友条件一栏:90%女生勾画长得帅,有房子、有车、有钱;在年龄考虑上,52%女生勾画年龄无所谓,只要有车、房和钱。

从调研数据表明:女大学生多数非常“现实”,普遍认为,审美的前提是物质基础,精神的审美愉悦建立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调研组拿出不同油画,一张世界名画在不起眼的地方标注2000元,一张学生习作在同地标注10000元,让学生回答哪张油画最美。93%的学生选择了学生的习作。审美过程中充满着不和谐的“铜臭味”,少了些理想主义的色彩,即使文学艺术审美,也少不了“以钱为美”、“过度注重包装”的印迹。

(三)主流审美边缘化与非主流审美新潮化

主流审美是以国家倡导的真善美为审美对象。目前,不少女大学生在这个审美过程中出现了“逆反心理”。部分女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对中国现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随意诽谤、造谣,抱着猎奇心态收听收看,并视为这就是“真相”;对主流正能量信息,部分女大学生持有怀疑、排斥态度。而对西方社会传播的病态美的东西,捧为圭臬。如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好歌曲不学不唱,而靡靡之音或“魔音入耳”的男欢女爱类网络神曲备受欢迎;“排斥崇高的悲壮的审美的艺术作品,审美情趣大部分停留在身体与生理层面,追求视觉和感官的刺激。”[6]女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热爱美,追求美,向往美、张扬个性是天性使然,但是过分追求所谓的个性,就不是少女的天性,而是审美心理扭曲。调查显示93%女大学生认为新奇、潮、标新立异的事物都是好的,非主流的音乐舞蹈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口味”;一度追求时尚美,追求名牌效应,调查中27%的女大学生认为,逛街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衣服(裙子)、包、鞋搭配,就羞于逛街。

女大学生行为榜样应该是女科学家、女企业家、优秀女教师、优秀的党的女干部。但是受西方病态美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女大学生榜样是女歌星、女影视明星。95%女大学生认为女性服饰、行为礼仪方面引领时代潮流的人是歌星、影视明星。歌星、影视明星的服饰穿戴引领了女性时尚,一个明星“时尚”的穿戴,让中国万千少女们为之效仿,衡量女孩子的标准不再是才女、靓女。服饰也是人体形象符号无可非议,但是过分的装扮,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应该视为畸形美。

阅读是女大学生自我修养的必需课。然而当前部分女学生爱看的小说是网络小说,追求故事情节简单、跳跃、程式化,不必有过多的心理、情景等细腻描述,主人公个性鲜明单一、人生之路符合读者期待等,越来越少女大学生去主动垂青经典,选择经典名作,更难以要求“回味百遍”,女大学生经典好书借阅人数正在急剧下降。

从流行穿搭、“网红化妆品”到追剧跟风也是女大学生通病之一,一部好的电影、电视剧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审美要求,为了表现自己跟上了“流行趋势”,被动式追剧、跟风,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喜欢这部电影或电视剧,而是大家都喜欢了,我不喜欢就是落伍,表现出审美观的不理智化和盲从性。

主流审美元素正在褪色,非主流审美元素受到追捧,虽然非主流文化如同过眼云烟,忽起忽落,但是女大学追逐的势头仍然高涨,“觉得只要是流行的就是美的,过时的就不符合他们的审美要求,所以他们不管在哪方面,都只向流行看齐。”[7]

(四)文学艺术审美的苍白与快餐文化的追捧

当代女大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与上世纪末的女大学生阅读量相比呈直线下降趋势。对中国四大名著是否阅读的调研表明,4000份问卷中仅有642份回答读完了中国四大名著,读过其中一部以上的人数2201人(不包括读完四大名著的人数),而看过四大名著电视连续剧的女大学生占87%。表明当代女大学生获取四大名著等经典文学艺术审美的来源,不是通过文字、想象激起与内心的碰撞,激发起属于自己的原始美学感知,进而产生心灵震颤的愉悦,而是通过视觉感知,在他人审美思想具象基础上,被动感受他人呈现的文化艺术魅力。前者是积极主动感受艺术美,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想象与理解;后者是被动感受艺术美,在他者艺术形象呈现的基础上再添造或固化自己的艺术形象,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自己独立感知、思考产生的艺术美,后者不需要思考即认同达成的艺术美。

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现状下,电影、电视剧、网络媒体把千年来有魅力的艺术作品,通过视觉形象表现出来,广大女大学生不需要过分努力就可以“获得”前人几十年思考才可以得到的“不亦说乎”,这也是快餐文化的独特魅力。快餐文化之所以受到热捧,就是因为方便、快捷的“拿来主义”符合了受众惰性心理期待,不费解的浅层化、不费力的轻松式、不费时的短期甚至片刻化特征,让受众轻而易举就能达到内心的满足与喜悦。看似捷径的审美路径,恰恰毁灭了心中的审美情趣。审美有一个破茧成蝶的痛苦过程,文学艺术审美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欣赏文学艺术美就无从实现。调研组让学生描述一下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艺术形象。78%女大学生描述为瘦小的、病态的女孩子,“给我的美感启示”,描述为“我喜欢这个性格或不喜欢这个性格”,再没有更深层次的描述。标志着大学生对林黛玉形象艺术审美是惨白的。调研组把一幅油画展示给学生,让女大学生描述一下这幅油画的艺术感染力,结果是“好看”!再没有下文。对文学艺术作品鉴赏、历史人物评价、生活中丑与美鉴别,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更无从谈起。如果女大学生不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对她们未来的审美境界、心理健康、今后的生活将产生不同程度隐性的负面影响。

二、新疆高校女大学生审美不健康的成因分析

新疆高校女大学审美不成熟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校园因素,一定时期内,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就业工作,缺少审美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及审美教育专题讲座;二是社会因素,互联网+的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影响了女大学生审美观正确形成;三是个人因素。自我修养等不到位,造成大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并影响了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新疆大多数高校缺少审美教育环节

目前,新疆各高校审美教育作为通识课,并没有列入教学体系。有关审美教育散见于公共课《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明大德守功德严私德”,也仅仅把审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而设立;师范类专业开设的《教育学原理》有一节讲“美育”,重点讲美育的概念、基本内涵、教育目标、主要内容,从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讲述美育;文学艺术类专业,作为专业课开设有《美学原理》必修课,也仅仅讲审美的理论、审美的心理过程、文艺作品欣赏等,缺乏必要的道德审美的部分。关于什么是审美观、审美观的基本内容、建立什么样的审美价值观,以及审美与思想道德的关系等,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思想。青春期女大学生审美需求亟待时,我们的教育系统却缺少这一必要的一环。调查显示,当前少女审美萌芽于母亲审美的认知和同伴之间的相互模仿。在大力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背景下,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就显得力不从心。女大学生出现所谓张扬个性,出现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就不足为怪了。

审美教育是交叉学科,授课教师学科水平限制于本专业领域内讲审美。思想政治课从道德视角讲家庭、婚姻、公德、私德的美。不涉及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教育的美育。教育学从美育的基本理论讲美育,文学艺术类讲文学欣赏,出现了各讲各的教学局面,没有系统性,割裂了审美教育全过程。所讲内容大都是说教式的,重理论、轻实践,把生动的审美教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

另一个原因是就业。各高校就业压力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部分高校重视专业素质教育,轻视人文素养培育。审美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特别是职业院校,基本不开设有关审美教育主题的课程。对学生而言,审美教育甚至是个人的事儿,无关学校教育,可有可无,“一切以专业课为重的灌输式教育,让高校大学生不重视审美观的培养,从而导致高职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普遍偏低,跟专业水平严重不匹配。”[8]

(二)互联网不良审美信息误导女大学生审美价值观

互联网+的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一部手机就可以沟通世界、遍览大千百态,各种文化、各类信息应有尽有,目不暇接,直接冲击着高校“象牙塔”里读书的大学生。大学生是互联网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而庞大的鱼龙混杂的信息量对他们的审美观带来的是巨大的冲击。如西方资本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传播影响下,部分女大学生审美追求一种片面浅薄、庸俗的审美观,忽视内在美,过度追求外在美,与我国优秀传统审美教育背道而驰。

我国是开放的市场经济,大部分制造商把自己的产品披上文化的外衣利用网络、媒体等途径宣传出去,作为正常的广告宣传。但是过度的广告宣传,渲染消费主义文化,诱导消费者冲动甚至非理性消费,乃商家无德表现。铺天盖地误导消费者的广告,无不渗透着强烈穿透力和极强的模仿力,大多数女大学生无法抵御这种诱惑,加之对所谓新事物无鉴别力,又有很强的好奇心,当看到“社会时尚潮流”时“便会不假思索的追逐跟风,互联网上不断播放女模评审活动,以瘦为美成为时尚,痩作为美的标准被过度强化,误导大学生过度追求身形上的瘦,逐渐形成了“宁可饿死,也要把自己瘦下来”的极端自我认知,过度强调自己体型的重要性,出现了病态审美心理。而网络、电视、电商平台等又对这种审美标准大肆宣扬,更加助长了这种病态审美观的传播。”[9]

(三)女大学生自身审美修养不足影响了审美判断

审美的主体是人,而人的审美标准、兴趣、观念均来自个人的家庭背景,文化修养、成长阅历、人际交往,之所以有些女大学生不能发现美、体会美的价值,甚至有些人混淆美丑,以丑为美,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自身修养的不足。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女大学生家庭背景对女大学生审美观有直接的影响,家庭的审美趋向、审美标准、审美观念混杂在家庭琐事的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转为少女的初期审美认知。研究发现母亲是女儿审美教育的启蒙者和审美思想的奠基者,母亲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会让女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德准则,以及形成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陋的基本审美认知,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道德品格。在少女时代,母亲给女儿的装扮也是艺术欣赏的开端,让女儿从中辨认出美丑的界线,知道如何摒弃丑陋。如第一件衣服为什么好看、第一个发型为什么要这个样式,均来自母亲的审美教育。家庭装饰、庭院环境也不同程度影响女大学生审美观的形成。审美低俗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正确审美教育,不同程度存在审美缺陷。

18-23岁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熟期,这个阶段也是女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期,女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同处在一个年龄段,一个与社会联系较少的相对独立的校园空间,大部分时间通过教师的教育、“闺蜜”们平等的交流来分享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审美价值观念和真假善恶的评判标准,学生的同一身份和相仿的年龄,使其在很多问题上可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形成共鸣与认同。但由于这一时期,女大学生心理不成熟,意志力还不坚强,思维方式简单化,看问题不全面,易出现从众、极端心理现象,导致她们面对同龄人的行为言行、风格喜好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便会不假思索的追逐跟风,以示追随潮流。具体这种“潮流”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另当别论。这个时期女大学生正在向心智成熟期转变,认知能力相对较差造成自身的审美观低俗化。

三、加强新疆高校女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几点建议

审美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实践美。新疆高校在文化润疆实施过程中,需加大高校审美教育力度,强化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学艺术作品欣赏教育,全面提升女大学生文化素养,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一代“淑女”。

(一)新疆高校高度重视女大学审美教育,适当开设审美教育课程

审美教育不会像就业问题一样,只要学生娴熟地掌握了技术技能,就不愁找不到工作,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高校审美教育是一个长期文化浸润的过程。也是一个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素养问题,成为母亲后,直接影响下一代审美情趣,关乎着一个家庭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新疆高校要开设审美教育通识课,给学生讲道德情操、家庭美德、审美的标准、文学艺术欣赏等理论以及开展审美实践。教育女大学生行为美、言语美、欣赏美等,养成当代女大学生气质美。作为高校应该把审美教育作为养成教育的重点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审美观,提高女大学生对美的感受、认同和美感追求,把内在美与外在美等融入女大学生审美教育中,培养女大学生对美的感悟力和欣赏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女大学生审美教育应该从大一阶段就开始,因为这个时期是她们人生新的开始,大部分学生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方式产生诸多不适应,对过去的认知产生动摇,审美认知出现偏差。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关美德的章节中,可以扩展美德教学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美的论述,德育与美育的关系等深入细致讲解给学生,让女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审美观,防范抵御资本主义病态审美观。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新疆高校常态化学生工作之一。校园文化陶冶大学生情操,展示自我艺术魅力,使她们用眼睛欣赏美、用耳朵聆听美,用心陶冶美,激发其审美能力。坚决摒弃资产阶级腐朽的东西出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不仅仅是追求视觉上的美,更要学会如何修炼内在美,坚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结合,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审美思想,体悟人性中的真善美。提升女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二)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杜绝不健康的病态美进入校园

“互联网+”的时代,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走进我们的大学校园,作为开放的高校,我们不可能用机械手段堵塞各种信息自由流通。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的高校,我们掌握着先进的思想武器和方法论,需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抵御一切腐朽的东西进入我们的校园。

面对汹涌而来的商业广告,尤其大尺度介绍美容、化妆品、奢侈品等的信息,以及各媒体、商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举行的选秀、选美、选歌星、时装秀等有低俗化、过分娱乐化倾向、忽视文化内涵的艺术活动,女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怦然心动。作为高校,除了开展必须的审美教育课,还要正确引导女大学生正确看待这些商业活动,不要盲从听信商家为了谋取利益而故意夸大美感的作用,不能盲目追求外在形象而忽视了心灵美的追求。

目前网络媒体出现大量不符合中国文化内涵的不良词汇,如“小鲜肉”、“上头”、“真香”等,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语言规范建设着有负面的影响,容易误导学生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和正确理解。高校文化建设中要抵制不良网络词汇,在学生论文、习作、宣讲材料、各类征文等中严格审查,净化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审美环境。

(三)提升女大学生自我审美修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淑女”

美是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和,要严正批判过分追求外部“颜值”,借以达到不劳而获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扭曲美学价值观。新疆高校女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如饥似渴地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中汲取无产阶级美学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奠定自我修养的理论基础。在自我审美修养过程中以无产阶级审美思想为标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坚信劳动创造美,不劳而获的美是病态的美,不跟风、不盲从,不断提升自我审美鉴别力和独立审美意识。寻求真理是追求美的过程,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是创造美的过程,享受劳动成果是欣赏美的过程。面对低俗化的审美逆流,女大学生应该全面客观地评价自我,既要看到自己审美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审美的不足,营造积极向上的审美心态,不偏激、不走邪,培养科学、健康的审美意识。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反对女性对外在美的追求,大学生可以从一切文化艺术中吸取有益养分,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音乐、舞蹈、电影、电视等,丰富自己对美追求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愉悦。我们反对的是过分追求形式的美,而忘记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德辩证关系。中国民国时期,中国传统社会把有知识、有文化,遵守封建社会传统礼仪的未婚妇女称之为“淑女”。新时代,这种“淑女”标准早已过时,新时代“淑女”标准应该是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规范,坚持外在美与内在美统一的、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女大学生。新疆女大学生要向我国的女科学家、女文学家、女艺术家、党的优秀女干部学习,以她们为榜样,胸怀祖国,学有专攻,不断增长才干,传承老一代优秀妇女的光荣传统和拼搏精神,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淑女”。

猜你喜欢
内在美审美观大学生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在衔接教学中渗透数学内在美的策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内在美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所谓内在美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解题中的数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