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运河时代”工商建筑遗产的文化构建与再生解析
——以无锡西水东片区为例

2022-03-18 08:51■陈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无锡运河片区

■陈 萍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405)

大运河无锡段全长40.8公里,形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明清。环形的河道勾勒出无锡独有的“龟背城”城市布局形态,运河两岸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船乘不绝”[1],大运河穿越不同区域,在与城市密切频繁的互动中积淀了无锡的历史文化,也为无锡这座城市带来了无尽商机。而演绎运河文明的辉煌和见证无锡民族工商的繁华的正是运河、箭河与无锡母亲河梁溪汇聚之处——西水东片区。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大运河不再承担主要的交通航运功能,但其沿线保留的工商建筑遗产仍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与繁荣。“新运河时代”下如何传承工商业遗产的文化基因,结合城市有机更新进行合理的保护再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无锡“西水东”的过去与现在

“西水东”位于古代水上娱乐中心的西水墩东南,自古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地。“西水”,古城西门,无锡水脉。“东”,西水墩之东,代表东方文化的精髓,故名“西水东”[2]。无锡西水东片区百年前便是商贾云集的民族工商业中心,这片占据城市中心用地的改造项目,涉及到工业遗产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诸多问题,设计团队深挖该片区的文化个性及其前世今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百年后西水东片区宛若新生。

(一)曾经的民族工商业中心

1905年,荣氏兄弟在运河西水墩开办振新纱厂,随后又开办申新三厂,加上之前建造的茂新面粉厂,从此他们一跃成为中国的“纺织大王”与“面粉大王”。荣氏家族盛起,让无锡民族工商业挺起了脊梁。高耸的烟囱,大跨度的纺织车间,锯齿形的厂房、仓库,复古的红墙,无不印证西水东地区作为曾经的民族工商业中心,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底蕴,传承着中国工商业百年辉煌的文化,更是值得珍惜的城市记忆,是老无锡人的情感归属。

(二)如今的文化活力商业中心

当文化资产遇到“新运河时代”,老城区急需优雅赋新,土地需赋予更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立于百年商脉策源地的西水东片区,将红墙烟囱、青石板街等镌刻历史的建筑遗迹融合现代设计,保存的不仅是建筑和曾经的工商业中心,更是无锡历史的人文与情怀。修缮百年民族工商业老厂房,将无锡最早的茂新面粉厂改造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同时将沿河纱厂、棉纺厂的老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通过创造性的改建赋予其现代的功能,餐厅、商场、展览馆、咖啡馆、会所秀场等遍布其中,为城市注入新鲜活力,创造出一个与市民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活力商业中心。

二、西水东街区的文化基因提炼

在无锡特定的水网密布的城市格局下,西水东片区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更是近代无锡民族工商业的集中载体。西水东片区的保护与更新使运河文化、工商业建筑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并成为无锡城市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线索。文化的传承可理解为基因的复制,保护使得传统文化延续,更新使得传统文化重现。通过寻找文化基因,追溯曾经的形态特征和空间肌理,可以理解文化传承的核心,从而实现城市空间更新发展,促进老城活力再现[3]。

(一)运河文化基因

西水墩旧名太保墩,运河北来,至此分流入梁溪。西水墩原是河中一小岛,四面环水,乃西区水道要冲。无锡古城因“一弓九箭”的水文格局而造就,大小五十多条河流,其源流皆在西门之外,水脉汇集于此。京杭大运河曾经是交通、经济和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大动脉,见证和哺育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无锡段古运河城外环城的格局基本保留至今,与无锡城市发展相依相生,可以说是无锡城流动的文化,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提炼运河文化基因,恢复运河记忆,围绕运河历史文化,营造运河原有的场地精神与环境特征。

(二)历史人文基因

“西水东”地块东西相汇、南北通达,自古因水聚财造就无数望族世家。时至近代,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西水墩开办“振兴纱厂”“申新三厂”,民族资本在此地勃兴,无锡其他民族工商业巨子薛家、杨家皆发源于此,文学大家钱钟书故居也距此不远,商脉、文脉皆汇聚于此。西水东地区呈现荣氏家族百年的经商积淀及中华民族工商业百年变迁史,也将过去的辉煌载入史册。荣氏祖先“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座右铭是荣氏家族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提出的“实业兴国,埋头苦干,积极进取”,都成为如今无锡“务实”城市的历史写照和精神渊源。

(三)工商业建筑文化基因

无锡作为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建造活动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既有财力又有新思想觉悟的民族企业家们,发展了中西合璧的工商业建筑,既保留了“中”的传统,又吸纳了“西”的开放,最终在运河沿岸形成众多的“中西合璧”的工商业建筑文化形态[4]。这些保留完整的工商业建筑,参照了近现代工业文明,复制了工商业民族基因,刻录了近代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无锡近代中西合璧的工商业建筑注重实用为先,将工商文化融入建筑中,形成了实用、简约形态特征,从而形成了无锡工商业建筑中西合璧的独特个性。

三、西水东街区的文化构建与传承

西水东地区前身为无锡振兴纱厂和申新三厂,地块功能更新后,已新建居住建筑主要为高层和多层住宅。虽然运河在市区的交通运输功能削弱,但运河文化精神传承成为社区规划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场地的限制条件之一,沿河保留原锅炉房、变电所、仓库、车间和食堂等,为古运河沿线提供了丰富的工业景观城市天际线。同时规划将这些保留的工业建筑结合西侧新建的社区商业建筑,形成一条有特色的社区商业街,将城市活力渗透到地块中央,形成共享社区商业中心。

(一)点——以“申新三厂”“振兴纱厂”等建筑为工商业文化构建

建筑文化基因的重复和重组在西水东街区原“茂新面粉厂”“申新三厂”改造更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申新三厂曾是无锡乃至江苏最大的棉纺织厂,受限于当时技术材料的局限性,采用砖混结构,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清末明初厂房、仓库的外墙建筑和屋面材料常以红砖红瓦为主,反映出民国时期建筑材料的特征。在建筑外观上并没有大量运用西式造型,仅从水平腰线、凸出的壁柱、门窗拱券等局部依稀可见西方古典建筑的装饰处理[5]。

如今,老厂房被改造为“荣舍”餐饮建筑,使得荣氏家族的文脉、商脉得以延续。“荣舍”保留厂房的红砖立面,红砖是大规模半机械化生产,外部鲜有装饰和粉刷。设计师通过提炼昔日棉纺织工业建筑的建筑文化基因,营造有别于传统商业建筑的行为,重现荣氏家族工商业建筑的风华。同时注重现代结构、材料与保留的传统红砖墙面进行质感的对比和有机的结合,结合功能的需要,在原食堂和原仓库建筑中加建了台阶和钢结构雨蓬。新旧材料的对比,体现工业时代和现代商业时代的反差,连接运河营造新旧融合的共同文化记忆。

(二)线——以古运河、梁溪河等为运河活态文化构建

京杭大运河唯独在无锡穿城而过,无锡也因此形成以大运河为中轴线的格局。“弓”就是运河,“箭”则是运河的支流。“九箭河”如同九根长短不一的箭插进无锡城市核心,使得运河水流淌在城市各个角落,使无锡拥有独特的水乡景致。古运河到了西水墩,便一分为二,西水墩南面过了廊桥,是建于1902年的茂新面粉厂,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荣氏兄弟最早创办的企业。西水墩地处无锡母亲河梁溪河与文化之脉古运河“两河三水”的交汇处,在数百年前便是八方商贾的集散之地。历史不同时期赋予其多样化的运河文化积淀,如今复兴西水东街区,将浓厚的民族工商业性格深深融入无锡段运河,沿河深入阐述和弘扬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传承江南文化。运河沿线原是无锡历史风貌精华所在,在古运河和梁溪河沿岸设计了休闲开放步道,以线性空间进行活态文化构建,借助水上游线体会到昔日的繁华,在空间上通过运河串联城市特色旅游点和文化记忆场所。

(三)面——以西水东片区为标志的地域特色文化构建

作为百年商脉策源地的西水东片区,设计师为了体现原有空间特有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属性,尽可能地保留了原厂房的建筑形态和气质,按照原有城市肌理进行规划,针对重点保护建筑,则恢复其原有建筑风貌,将原有的工业风格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赋予建筑功能新生。申新三厂高耸的烟囱成为社区中心的标志,被保留下来的原锯齿形厂房、锅炉房、仓库以及码头设施中,建筑材质表面都流淌着当年沧桑的气息,透露着工业技术的力量,展现该地区特有的“工业之美”。同时将原厂区内的部分空地改造为公共活动场地,营造昔日工业场所精神,为新建住区配套使用,提升地区活力。以申新三厂作为核心保护区,红色的工业建筑群落、蜿蜒的运河沿岸,新老建筑交相辉映,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

四、西水东片区的工商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的启示

(一)建筑重点更新打造开放商业社区

西水东片区,作为无锡工商业文化的汇聚地,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块内部有近3万m2的工业建筑群,其中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轻工业为主。规划设计巧妙运用古运河文化和位于市中心位置的优势,重点保护该片区内工厂厂房、锅炉房、仓库等10个重要历史保护建筑[6]。包括西北面由茂新面粉厂改建而成的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和城市规划馆,针对不同年代建成的工商业建筑,采取不同的保护再生方式,将重点保留的工业建筑作为周边住宅区的核心,打造成为开放的商业社区中心,融入商场、餐饮、文化活动、阁楼式办公等功能,打造与时尚元素结合、与现代生活相符的店铺,无论是“60 后”“70 后”“80 后”还是“90 后”“00 后”,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归属之地。保留城市生活记忆,创造性地与商业住宅项目开发有机结合,赋予西水东极高的历史文化开发价值,旨在将最好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向社会开放,使该片区在新运河时代仍然成为无锡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

(二)线性构建营造独特的运河景观

随着无锡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与传承利用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无锡正在根据产业分布的特点,将大运河沿岸的工商业建筑遗产等资源结合起来,营造独具一格的运河风光带,构建线性运河景观。一方面,为推进城市更新,统筹大运河风光带的改造,深度挖掘无锡段大运河文化内涵,理解周边场地中人文价值,整理工业文明的历史遗存,使得工业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更加系统化;另一方面,沿河的工商业建筑被赋予新的功能,沿河形成的线性空间串联其无锡工商业遗产的游线,形成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并使得悠久的工业历史得以展现,与运河周边大环境相融合,还原运河精神,创造出具有运河文化特质的线性城市景观。

(三)片区整体保护提升城市辨识度

城市历经发展与变迁,城市景观趋同严重,城市特质正在逐渐消失。而西水东片区所保留的大跨度车间、锯齿厂房、仓库、锅炉房等建构筑物和烟囱等设施,均体现了清末民初工业建筑的风格和特征,在建筑形式、体量和色彩等方面,均表现出独特朴素的“中西合璧”的工业风。加之该地区突出的区位优势、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新运河时代背景下,梳理后被整体挖掘,以西水东片区的整体保护与再利用为契机,对运河沿岸结构坚固、空间跨度大、具有相似特征的工商业建筑群进行功能置换,利用其工业特质及场所精神进行活化利用,让沿运河而生的工业建筑重新承载社会职能,独特的空间结构、遵循秩序美原则的建筑立面,均体现出了工业美的逻辑性[6]。而在新建建筑中,仍通过与历史建筑相呼应的工业建筑语言进行表达,形成新老建筑的融合。在这里,工业建筑遗产、新建居住建筑与运河景观融为一体,从而为场所特征的塑造提供契机,丰富城市建筑景观,创造运河特色景观,提高城市辨识度。

五、西水东片区工商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的思考

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与梁溪河等河流构成密集的河网,形成无锡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摇篮,老城区运河沿线遗留了大量宝贵的工商业建筑遗产,西水东片区仅仅是无锡工商业建筑遗产的一个缩影。纵观无锡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的工业遗产,往往以单体为保护单位,部分工业建筑遗产在城市更新中损毁严重,已失去了保护的意义,这种较为零散的保护再生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建筑文化资源浪费。无锡“中西合璧”式的工业建筑遗产本身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大跨度的独立空间,保留完好的清水墙或红色砖墙,加上江南特有的坡屋顶,简单装饰的外立面,局部借鉴西式拱券,极具无锡气质。但在建筑改扩建方式中,采取新旧元素对比的方式较多,加入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等方式,材料选用较为单一,不同类别的工业建筑没有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质。笔者在调研了运河沿岸多处工商业建筑遗产后,认为西水东片区强调文化建构与文化再生,从保护建筑文化、延续运河文化、整体开放式再生三个层次进行,最终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走出文化自信。

流传百年的红墙与烟囱,浑然不知世界变化。传统与现代,工业与时尚,在运河沿岸演绎着一场特殊的文化汇演。作为曾经的民族商业中心,无锡西水东片区将运河的活态保护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进行创造性的结合,塑造成文化商业中心,见证时代兴替中的功能新生,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价值的提升,更是“新运河时代”对大运河进行有效保护的延伸。通过充分利用区域内现有的工商业建筑遗产,梳理历史文化脉络,分解提炼文化基因,创造出与城市、运河密切关联的社区中心,延续城市文脉,传承城市精髓,复兴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特色。可见,无锡工商业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已从文化构建和文化再生角度出发,出现了建筑功能、建筑形态合理化,商业业态发展多元化的趋势,无锡西水东片区的实践研究为无锡城市构建多元运河文化提供新的展示平台、创新表达方式。

猜你喜欢
无锡运河片区
无锡一棉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如泰运河谣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