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找到控制鱼刺的基因:吃鱼不挑刺或将实现

2022-03-19 22:58王文炎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4期
关键词:鳊鱼华中农业大学挑刺

王文炎

时事引读 >>

2021年12月,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高泽霞教授团队找到了控制鱼刺的基因,让“吃鱼不挑刺”这一幻想有望成为现实。消息一经发出,立馬引发全网热议,更有网友评论“这真是到能惊动‘懒人DNA’的程度了”“再也不担心鱼刺卡住喉咙了”。据了解,高泽霞团队和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已经分别在鳊鱼、草鱼和银鲫身上试验了敲除调控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获得的第一代杂合体(F0代)的少刺鱼生长良好,形态正常,习性和普通有刺鱼没有差异。

素材聚焦1 “挑刺”三个月,最终筛定50个候选基因

鱼刺学名叫肌间骨,是由肌膈中的肌腱骨化而来。从形成来源上看,鱼长刺其实就和人类长骨刺是一个道理。鱼刺除了是食用中的麻烦,也是大规模机械化加工的障碍。2012年,博士毕业不久的高泽霞选择了让鳊鱼有刺变无刺的课题。“创制”无刺鱼的关键是找到调控对鱼刺生长起主要作用的基因(主效基因)。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们将每一根细刺从鳊鱼身上小心翼翼地挑出来,剔掉结缔组织,在降解之前,快速放进液氮保存,再快速提取RNA进行基因表达。虽说是快速,但将鱼刺一根根从鱼身上挑出,再到基因表达完毕,整个团队足足花了三个月才提出了高质量的鱼刺RNA——他们最终筛定候选的近50个基因。

素材聚焦2 闹过“乌龙”,两次错过无刺鳊鱼

高泽霞教授团队将找到的近50个基因放到标准模式鱼斑马鱼身上做验证,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一个一个依次敲掉这些基因,看鱼刺的生长有无变化、怎样变化。验证的过程一干就是七年。一次敲掉斑马鱼的一个基因后,真的发现了一条无刺鱼,整个实验室沸腾了,大家都有一种“终于找到了”的感觉,可是再去验证,却发现和这条无刺鱼同批次的其他鱼的鱼刺依然故我,这证实了这次发现只是个美丽的错误。高泽霞笑着说:“到现在都没弄明白,为什么会有一条无刺鱼混杂在有刺鱼中间,可能是自然的基因突变吧。科学就是这么曲折,不断试错是常态。还有两次吃鳊鱼时真的吃到了无刺的鳊鱼,可惜吃的时候才发现,遗传基因没有留下来。”

2019年年底的一天,“突然一下子”,主效基因出现了,这次真的是无刺斑马鱼。几百条鱼无刺的表型非常稳定,再经过几代繁育,斑马鱼的后代也都是无刺鱼。经过测定,虽然鱼刺变化了,可鱼肉中的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和普通有刺鱼没有显著差异,肉质不变,味道的鲜美程度依然“在线”。

【考场仿真试题】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示例】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吃鱼,但对影响我们大快朵颐的鱼刺十分反感。怪不得有人将“鲥鱼多刺”列为“人生几大恨”之一。现实中,鱼刺除了食用中的麻烦,也是大规模机械化加工的一大障碍。如果常见的鱼能少刺,甚至无刺,那该有多好啊。这不是异想天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验,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高泽霞教授团队终于找到了控制鱼刺的基因,吃鱼不挑刺以后将不再是奢望。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只要我们有目标,能拼搏,就能够找到实现梦想的路径。

【适用话题】成功 坚持 创新 解决难题 实现梦想

3508501908255

猜你喜欢
鳊鱼华中农业大学挑刺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化学与环境团队
用药物难以有效治疗的淡水养殖鱼类的几种疾病
聪明的鳊鱼
Puritan Credos’ Influence upon the New England Colonies in the Middle 17th Century
挑刺儿
七月鳊鱼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