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情绪总能引爆网络

2022-03-19 22:59陈武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孩子网络空间舆情

陈武

“孩子,你不能总是吃肉,要多吃一些蔬菜。蔬菜有營养,对长身体有好处。”假设一位年轻的妈妈如此劝说只爱吃肉的孩子,孩子会因此多吃蔬菜吗?一般没什么用。对小孩子而言,好吃是最直接的,可以引起积极的情绪,“营养”则太过理性了。

我们常常说:听过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情绪,是诱发人产生改变的底层逻辑,在线下如此,在网络空间更是如此。

要使一件事情像病毒一样传播,就一定要让这件事情充满情绪。这也成了许多视频博主的一条“金标准”:在视频前几秒内,最重要的是激发观众的情绪。比如,许多短视频的头几秒往往会把整段视频中最能引起人情感共鸣的部分剪辑出来,或引起惊恐,或引人大笑……

网络空间的情绪传染也被称为“后真相”现象。2016年,“后真相”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词,用来形容一种不健康、不正常的舆论生态,主要指媒体信息依靠煽动情绪、强化偏见来引起广泛传播,其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客观事实对人们的影响。

网络空间更容易产生后真相现象,主要原因有:其一,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特点,使得责任相对分散,个体可以更加大胆地在网络中表达不满、愤怒。其二,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让我们越来越没有办法关注各方面的事实,于是网络的过滤功能开始启动,帮助我们找到那些最需要关注、最有用的信息。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好事,但也让信息越来越同质化、越来越窄化,以至于使人更自以为是,甚至偏激化。其三,网络中,更容易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在群体作用下,人们会比个体决策时更加放肆、冒险和极端。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们喜欢与他人分享各种信息,情绪共鸣、情感共振能够证明自己的感受被看到了,自己与他人因为情感的联结而变得更加亲近。因此,对特别好笑的段子,特别意外的故事,我们总希望转发给身边的小伙伴。一旦展开分享,人与人的联结就开始了。

在诸多情绪中,愤怒和焦虑最容易引爆网络。备受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往往都带有强烈的愤怒或焦虑情绪,例如性别歧视、医患关系、住房问题、教育公平等。因此,在一个关键事件出现之后,网民会借此把原本就有的情绪表达出来,以至于有时事实本身都不那么重要了。

网民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比较容易把自己等同于事件中的弱者或受害者,会联想到自己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遭受类似的不公,有同样的无助感。因此,在网络社会治理中,要高度重视情绪问题,尤其是要及时疏解群体愤怒和焦虑情绪。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17日,有删节)

【素材运用】情绪是诱发人产生改变的底层逻辑。小孩子喜欢吃什么,取决于好不好吃,这是情绪决定的。小孩子尚不能控制自我情绪,但有理性思维之人,在对待网络舆论时,也会被情绪驱使,导致网络暴力的出现。网络无远弗届,面对舆情,我们应记住那句话: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速用名言】

1.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2.观点最终是由情绪,而不是由理智来决定的。——英国教育家 赫伯特·斯宾塞

【适用话题】网络舆情;情绪与理性;自我控制

(特约教师 朱圣)

3642501908284

猜你喜欢
小孩子网络空间舆情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在梦里,我们都是小孩子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舆情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舆情
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
舆情
开心图片汇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