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也会通货膨胀吗

2022-03-19 22:59岳纳珊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3期
关键词:重灾区贴膜总监

岳纳珊

豆瓣上有个话题:我经历的“语言通货膨胀”现象。语言通货膨胀,这个词很有趣。但怎么解释呢?

举个微信聊天常用的例子吧。比如,起初表达好笑用的是“哈哈”两个字,但是,“哈哈”用多了就显得不够有诚意甚至有些敷衍。于是,为了表示我的“哈哈”是真的“哈哈”,就变成了“哈哈哈”,再到后来,三个“哈”也不够用了,就得“哈哈哈哈哈哈哈”了。这就是“语言的通货膨胀”。

类似的还有三八妇女节,现在都成什么节了?“女神节”“女王节”。称呼上,你已经从妇女变成“女神”以及“女王”,实际上,你还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要工作、要带娃、要做家务。这就好比你钱包里的钱从10元变成20元又变成了50元,但购买力还是一样的。这不是“语言通货膨胀”是什么呢?

商业领域是语言通货膨胀的重灾区之一。把妇女节“升华”为“女神节”“女王节”的,正是那些商场。街边一家理发店,Tony老师们的称呼也已被膨胀: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创意总监……都没有一个正经发型师了。虽然现在手机贴膜摊变少了,根据我从前的观察,即便一个小小摊子上的一块小小招牌,口气也大得厉害,“贴膜专家”那是起步,“贴膜大师”是日常用语,只差写上“祖传贴膜”了。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微信推文标题也是重灾区之一。史上最强、演技炸裂、全网刷屏、震惊世界、圈内顶流、吐血推荐……以上几个四字词语,都很眼熟吧?好像不用这么惊天动地的词语,就没法正常表达了。

还有一些比较中性的“通胀词汇”,其通胀点不在于词汇色彩,而在于别的。比如,做了不到一百张调查问卷就敢称“大数据”,两个人一起擺个小摊也自称“合伙人”,以及言必称“项目”等。

话题中的回帖有的引人发笑,有的发人深省,兹举两个例子:

——“优秀”是当今被滥用的词之最。

——“臭宝”这个词,是我从小听到大,我妈叫我的。突然有一天,网上的人就这样互相称呼了,我的震惊程度不亚于当年“亲”开始泛滥的时候。我也很难受,感觉我妈对我的爱,跟着这些滥用一起变成泡沫了。

哲学教授刘擎在一段话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言之凿凿可能显得铿锵有力,却因为随意和轻率,也变得无足轻重而成过眼云烟。”语言在“通货膨胀”中迅速贬值,妨碍了我们认真地倾听和表达,阻塞了有效而真诚的对话沟通……

(摘自《金华日报》)

【适用话题】语言现象;表达与倾诉;有效沟通

3321501908241

猜你喜欢
重灾区贴膜总监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心连心集团向重灾区捐赠1000万元化肥
『青年艺术100』总监彭玮解读:IN/OUT的内观与反思
某贴膜机设计
“简单好用,玩得开心” GOLD NOTE营销总监Tommaso Dolfi
奇瑞请来新设计总监,是不是宝尚未可知
微商成传销重灾区
超薄晶圆的贴膜研究
高级别的
为什么县医院成人才流失重灾区